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它不仅在学科德育工作中,就是在整个中学德育工作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就决定了必须把中学的德育工作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一.思想政治的导向性
中学德育工作,首先体现在引导学生端正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思想观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上。要引导学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就要把学生的思想、言行、判断是非和衡量得失的标准,以及抱负、理想、导向基本路线指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二.道德品质的可塑性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萌芽到初步形成的时期,是道德信念和理想逐步形成的时期。也就是开始以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指导行为的时期,并且开始具有初步的道德评价能力。能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来分析,做出评价。同时必须看到,中学时期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既有渐趋成熟的条件,又有着很大的可塑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学时期是青少年培养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要在日常教学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认真下功夫,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要帮助学生从最基本的区分该做与不该做,区分好与坏,到逐步明确社会主义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逐步形成正确的、高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三.行为习惯的养成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而指导与帮助学生学以致用,言行一致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发挥思想政治导向功能,道德品质的塑造功能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实际行为表现,引导他们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帮助他们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策略
1、强化德育工作的广泛性、可行性。对学生的教育应是多功能的,除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外,还负有实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及文明习惯的培养,以往的德育工作,要求过高、过急,超出了学生可接受的程度,以致欲速则不达,出现了动机与效果的矛盾,愿望与实际的矛盾。为此,一定要把握好可行性,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恰如其分地确定不同阶段、不同年级、不同群体的德育目标,分清层次要求,脚踏实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只能根据学生身心和智力发展水平和特点,从他们成长的实际出发进行。例如实现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时,应该有个引导学生从尊重、接受一定的规范的约束开始,到逐步“自律”,再有可能达到“自觉”,真正做到以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理想支配自己的行为。教育者应从学生常见的和较为熟悉的心理现象入手,抓住最需要解答的心理问题和最应该解决的心理矛盾,展开品德培养内容的几个方面和层次。作为教育的课题,讲述必需的知识,最后归结到提高个人修养的自觉性和自我修养能力上来。
2、重视灌输与自主自律相结合。现代中学生应勤于思考、但他们却“穷”于思考,不善于思考。中学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向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灌输。正面的东西不灌输,反面的东西就会侵蚀。“愚蠢来自无知”,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功能,首先要解决好“知”与“不知”的矛盾,使实现德育功能有扎实的思想认识基础。实现了“知”,还要解决“信”与“不信”的问题,要把“信”与“不信”的环节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在“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落实在“行”上,实现“知、情、信、意、行”相统一。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摆事实、讲道理、有分析、有说服力、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律。要把正确思想的灌输与引导和培养学生自律的能力相结合,使正确的观点、理论、伦理、信念占支配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五.言教加身教,发挥教师表率作用
身教是无声的教育,也是最民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不带任何强制性,完全是用示范作用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可以说,身教是一种最具体、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直观教材。“打铁先得本身硬”,我们必须重视自身建设,坚持不懈地致力于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以适应做好本职工作的需要。
我们要加强德育工作的研究,努力探索一条科学的德育工作路子,使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成为时代的栋梁。
杨利萍,湖南长沙地质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