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7期 ID: 155920

[ 贾佑智 文选 ]   

高中语文教学呼唤低碳课堂

◇ 贾佑智

  内容提要:随着规范办学行为以及新课程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也成为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为了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高中语文课堂必须走向低碳化。
  关键词:语文素养 教学效益 低碳课堂
  
  当前,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甚至演绎成摄人心魄的好莱坞大片《2012》。发展低碳经济、追求绿色简约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低碳教育,而低碳教育又呼唤“低碳课堂”。随着规范办学行为以及新课程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也成为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高中语文教学具有高考任务性和人文过渡性两大特点,既要完成高考升学任务,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求平稳过渡到大学教育。为了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高中语文课堂必须走向低碳化。
  
  一.何谓“低碳课堂”
  
  这里提出的“低碳课堂”,是指绿色环保、节能简约、低耗高效的可持续发展课堂,即在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减少教学垃圾(如语言、知识、缛节等垃圾)的污染,节约课堂时间、师生精力、教学资源等能源,回归生态课堂,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内“低投入、高产出”,从而实现课堂的可持续发展。
  
  二.呼唤“低碳课堂”的意义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反思目前的高中课堂教学,传统的以消耗师生时间和精力为代价的教育发展观还被认为是理所当然。各学科都想方设法挤占休息时间去集体补课,以一味地加大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求得“赢在高考”。结果学生烦学,教师烦教,“烦”的根源在于高考强压下的“高投入、低产出”。高中语文要想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局面,就必须打破这种樊篱。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高中课堂教学加入了“畅所欲言”、“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环节,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冷静反思一下我们就能认识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低耗高效”,还让一些教学垃圾应势而生,污染了原本清新的课堂。为此,我们呼唤“低碳课堂”,有了“低碳课堂”才会有高中语文教育的优质发展。
  
  三.高中语文“低碳课堂”的构建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回归生本教育科学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体现到教育教学中,就是要坚持“以生为本”,为学生的学习设计最优质的教育教学模式。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生本教育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资源,教育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生本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理念已经运用于教学实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语文教师也越来越意识到生本教育在高中课堂教学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低碳教育”需要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因此,构建高中语文“低碳课堂”需要生本教育理念的介入。生本教育理念要贯穿“低碳课堂”教学始终,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适应新的教育竞争。
  (二)教师充分准备,深入学生实际,精心预设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不打无准备的仗。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课前“高投入”备课是学生课堂上“低耗高产”的前提条件。备课包括备教材和备学生。备教材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确定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以及精讲、略讲、不讲的内容,以求“优等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学困生吃了”,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实现“低碳课堂”的“低耗高效”。所谓备学生,就是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对学习的主体充分了解,摸清他们的“底子”,使课堂教学具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不求人人都达到相同的高度,但求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尽情投入,力所能及。
  心中有“生”以后,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精心预设学生发展所需要的课堂。有了预设,课堂做到有的放矢,可以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预设巧妙,学生就会感兴趣,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就有帮助。在预设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做好两个方面的预设,一是课堂语言,二是课堂提问。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是创设“低碳课堂”的关键,首先要做到经济有效、精练准确,力戒罗嗦话、两可话、题外话、空洞话、口头禅,避免产生课堂语言垃圾。其次要以优美感人的诗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严谨、简洁、优美、感人的教学语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和想象的丰富,大大提高语文课堂学习的实效。课堂教学内容往往通过问题来呈现,语文教师要提高问题的设计能力,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直指教学目标,达到教学“低耗高效”的目的,也使课堂呈现符合人性的灵性。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讨论性,不能出现只是课本内容的简单填空式的问题垃圾。
  (三)创设原生态课堂环境,让学生自由呼吸,充分参与,放飞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在洗尽了铅华后,又回归了原生态。“低碳课堂”追求绿色简约,当然缺少不了原生态的课堂环境。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就在泗水边为我们展现了他精心设计的生态课堂图景:绿草如茵的河畔,弟子们围在老师身边,有的蹲着,有的坐着,老师弹琴,弟子唱歌;弟子弹琴,老师倾听;老师循循善诱地询问,弟子自然真实地作答;老师快乐着弟子的快乐,并尽情地表露自己的快乐。原生态的课堂环境就是这样一种教师的教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肯定学生的充分表现为特征的充满和谐、融洽和友善的生态环境。
  语文新课程理念非常注重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与动态生成,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参与。学生充分参与是“低碳课堂”实施的核心,也充分体现了活动、民主、自由的课程理念。原生态课堂环境非常有利于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并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此外,创设原生态课堂环境还有利于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力,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在“低碳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充分创设一种自由、宽松的环境,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四)打造可持续发展课堂,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低碳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发展的平台,构建语文“低碳课堂”的核心意义在于实现师生的可持续发展。语文“低碳课堂”教学首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心态和策略,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实现课外的无限延伸,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语文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关注课堂中生成的内容,特别是那些闪烁着学生创造力火花的“节外生枝”,精心打造它们,让它们成为学生一生成长的宝贵财富。其次,语文“低碳课堂”教学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构建高中语文“低碳课堂”对课堂直接实施者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发展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低碳课堂”教学,必然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教师不仅要注重加强后续学习,提升人格素养、教学艺术和风格教学,而且要掌握有关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性的知识,不断充实和提高相应的新的教育教学技能。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人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在实施“低碳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为之努力。
  当今社会,低碳、高效是各行各业共同追求的目标。以一种思维开启另一种思维,就像一朵花的盛开会开启整个春天,“低碳课堂”教学也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理想。构建高中语文“低碳课堂”就是要通过教师的精心预设、学生的充分参与和课堂的原生态,让语文的诗意、教师的诗意给学生诗意的影响,让学生诗意地栖居于课堂之上。让我们共同期待高中语文“低碳”教育春天的到来!
  
  贾佑智,江苏新海高级中学教师。

高中语文教学呼唤低碳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