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的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开展游戏,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只有激发孩子的识字兴趣,教给孩子识字方法,才能培养孩子识字能力。
一.变换形式——玩中学
目前的识字游戏种类非常的多。诸如:摘苹果,开火车,猜字谜、唱儿歌,找朋友。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有时候,用肢体动作演示不仅能使孩子理解字义,还能帮助他们记住字形。我在教学中就经常使用这种方法,如学习“看”时,可以一边请学生上台表演孙悟空往远处看的动作,一边引导学生观察他是怎么看的。通过观察让学生一下子明白了“把手搭在眼睛上就表示看”。“看”是由“手”的变形和“目”组成的。又如学习“弯、圆、扁、闪”等字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动一动手,眨一眨眼睛,这样也可以加深对字义的理解。再如学习“打、拔、拍、跳、跑”时,如果仅让学生知道这些字与手、脚的动作有关,显然是很不够的,还应该让学生动手、动脚做一做动作,让学生在运动中认记这些字。
二.教给方法——学会学
汉字中最常见的字是形声字,形声字的特点:声旁表音,形旁表义。教学中,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把这个特点告诉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举一反三,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形声字的这一特点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必须强调一点,在学习偏旁的时候,形旁表义的功能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反之,就达不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如见到提手旁就要很自然地想到手,见到木字旁就要很快地想到树木,见到三滴水就想到水,见到四点底就想到火,见到双人旁就想到街道……这样学生慢慢地就能根据字的形旁推测生字的字义,达到独立识字、阅读的能力。在形声字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在学习“泡、饱、跑、炮”一组字时,我先指导学生看字唱儿歌:有水把茶泡,有饭能吃饱,有足快快跑,有火放鞭炮。然后在认真观察字形,引导学生从中发现这些形声字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练习组词、造句,学生正确区分这些部首,又很好地理解了字义。
三.指导归纳——找规律
一方面防止遗忘,另一方面为以后学习同类生字打基础,提高识字、写字能力。汉字中有许多规律性的东西。比如,指导学生找一找:提手旁的字——提、扫、打、拖、拨、拔、挑、;木字旁的字——桃、杨、松、柳、槐、橘、橙等。想一想这些字之间有什么联系,还有哪些字也和这些偏旁有关系,从而从中发现规律,学会举一反三。另外可以说说字形,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部首,编儿歌、讲故事、联系生活经验),说时要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如记“播”字,要学生说出:左边是提手旁,右边的上面是一撇加上个米字,下面是田字,春天我们用手把种子撒到田里就叫播种。经过这样一说,学生就不会把右上面写成“采”了。
四.留心生活——处处学
汉字的创造来源于生活,识字教学也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活就是一本百科全书,有生活的地方就有汉字,教育小学生识字应注重重复记忆,让所学的字无数次的重现于学生眼前,只有留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样才能处处把字识。逛商店,记店名,超市买东西,读商品说明书,看报纸,读短信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兴趣识字的有效途径。对于自己认识的字,加以巩固,不认识的问家长或老师,还可以请字典公公来帮忙,日积月累,天长日久识字的数量就会与日俱增。比如,刚上一年级时我指导学生发作业本,既认识了同学,又记住了一些字,长此以往,全班的小朋友的名字都记住了,一两百个字也轻而易举地认识了。课堂上我还指导学生当小老师教大家识字,如“鞋”,学生说左边是“革”,右边是两个土。我问他怎么知道是“革”呢?他说爸爸名字里就有这个字。还有“棉”,右边是“帛”,怎么认识的?小老师说电视剧里经常说“化干戈为玉帛”。看,真是处处留心皆识字啊!
小小汉字,蕴藏着无穷的奥妙。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和活动范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使学生积极快乐地参与识字教学,处处从学生主体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多多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
李蕊,教师,现居河南济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