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质在于让学生在有益的自主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主动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综合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而不是无所不包的综合。
关键词:语文 综合性学习 反思
由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沾上了“综合”的概念,于是在实践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可谓是不拘一格、热热闹闹,又是读读、又是说、又是演等等不一而足。只是,一次次下来之后,我们还得考虑一个问题,这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吗?
先来看一个案例,某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这样的:《话说水浒英雄人物》,要求学生围绕话题,自主设计活动方式,自由组合小组,积极探究,然后展示学习收获。于是学生们开始不亦乐乎的忙碌起来,有的小组召开主题朗诵会;有的排演课本剧;有的展开辩论;还有主题调查、英雄人物排行榜等等。乍一看,这不挺好的吗?绝对是典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们采取的手段灵活多样,丰富多彩。
然而,这真的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吗?冷静分析,也许会豁然。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质在于让学生在有益的自主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主动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其间的几个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足够重视。也就是说,语文综合性学习它首先是“语文的”,其次它是综合各种学习手段融通于与语文学习相关的多方面。
新课程改革几年来,有一种现象很值得思考,这就是似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沾上语文的边。记得看过一堂高中语文的课堂实录——《谈金钱》,教师先针对课文设计了几个问题。带着这几个问题引领学生读了一遍课文,蜻蜓点水一般,轻盈而随意。往后的时间便是其“精彩”的发挥,他利用大半节课的时间播放了几个与金钱很是相关的视频案例,有图财害命的、有抢劫银行的、有出卖肉体的,当然也有出钱热衷公益、资助穷人的……然后开始引导学生围绕这些案例讨论人们“对金钱的态度”,于是乎,学生或批判或赞美或崇敬或痛恨,各抒己见,好不热闹。一堂课下来,皆大欢喜,老师拓展的好,学生探究的好,着实是完美的一节课。其实,这让人很容易想起一件东西,那就是语文好像就是一个杂货店,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可以往里装!
语文要打开学科框架,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但这并不意味着要用生活实际本身来成为语文学习的内容甚至替代语文。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显得很荒谬。其实这种语文课实质上就是“没有语文的语文课”,它“意味着真情与个性的消逝,文学与文化的流失,想象与创造的衰退,语文综合素养的整体滑坡。”(引自他人博文),这样的语文教学实在是已经“失魂落魄”,因为它已经的确丧失了自己的本质内涵了!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把语文弄得“语不语,文不文”。
基于此,我们再来看第一个案例,我们为什么产生质疑?从题目看,它可以是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也可以是历史的、政治的、也可以称作班团队活动。因为水浒英雄人物同样具有历史的、政治的、社会的价值和意义。为什么就不能放在相关的学科中来开展活动呢?是的,就在“话说”上!既是“话说”,那么它就是一种讲述,是以说话的口吻来叙述故事,这就是它最大的语文属性。因此,它应该是一种叙事——具有语文味、故事性、人文色彩的或者是诗意的叙事。这就有别于历史的、政治的或者其它的一类东西了。
明确了这些,上面的朗诵也好,课本剧也好,辩论、调查也罢。它们都不是“话说”,因为它们的落脚点都没有在“话说”上。这样看来,案例中的设计方案,都背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要求,因此,它是非“语文综合性学习”!
到此,“综合性学习”的误区也就明晰了,认为只要有活动就是综合、有小组就有合作、有了“自由”“自行”便有了自主学习,这样的认识实在害处不小。“自主”的要求不明确,多半就会流于放任,而更让人感到尴尬的是,似乎只要冠以“综合性学习”名头,与“语文有关”就算是“语文”了!
张勇,教师,现居山东潍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