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新的时代必须要有新的观念,打破陈腐,在新的理念参照下,应多方面、多角度、多形式去优化课堂的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课堂结构 效率
当我们步入21世纪的时空,很多事物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意味着传统观念的更新。特别作为教育的里程,更是不容置疑地充盈了新兴的理念。
初中数学教学目的、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开发智力,扩散思维,把数学和实际生活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和数学应用能力,进行品德教育。怎样才能完成上述的各项教学任务,必须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一.打破陈腐,更新观念
一些教师在谈到过去数学教学中基数与倍数关系的教学时说:传统教学要求把基数写在乘以号前,倍数写在乘以号以后。而21世纪以来,进入了电气化、网络化的高科技电子计算机时代,对题目中基数与倍数的关系,不再像传统教学中要求的那样严谨了。这说明了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们所使用的工具也有了更新,思想、观念也应该随之更新了,给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如果我们还保守陈腐,不及时更新观念,我们将会被社会淘汰。所以,在这种趋势下,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打破陈腐,更新观念。
二.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一节课中,有时要完成几项教学任务,就要求教师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合理地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我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制定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明确、具体、适合学生特点的要求。既考虑了培养能力,又考虑开发智力的要求。
要上好一节课,教师必须钻研教材,精选内容,了解学生。一节课只有45分钟,如果内容选择不当,某一环节教学时间用得过多,则其他教学环节的时间记忆、就要被挤占,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但如果学生的认知结构不考虑,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时从检查复习、准备题、新授内容、课堂练习、课后作业,都认真地精选,选择系统性强、层次清楚,深浅适度,具有新鲜感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在教学中遵循由浅入深、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原则,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重视信息反馈,讲求作业批改效果
信息反馈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己教学情况的真实反映,根据反馈的结果,要对症下药,反馈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提问、操作、考试等,只有重视信息反馈,才能做好及时补救和调控。在课堂上,当学生回答了问题、板演完题目之后,应该给予公正的评价,并能注意讲究方法,对的要给予鼓励,错了的也不能批评和训斥,而是变换问题的角度,让学生再思考,鼓励、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逼近正确的答案,创造宽松的、敏捷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最终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在作业批改上,注意讲求实效。在学生做练习和作业时,注重巡视,有目的地随手批改和讲解,以此准确地捕捉信息,掌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做错的学生详细问原因,找出疑难点,巧妙地给以指正。
四.因人制宜、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每个学生的智力、能力存在着差异,所以,一个班的学生成绩总是分优、良、中、差四个等级。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使不同成绩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那么,教师就应该面向全体。不能产生“过饱和吃不饱”等现象,采取多提问、板演、鼓励,进行个别辅导等形式,想方设法让差生能赶上成绩,努力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
五.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问题的提出
在初中数学教育中,“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数学问题的设计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美国国家委员会在《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的报告中曾指出:“实在说来,没有一个人能教数学,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引导与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这里的“引导”与“激发”,显然都是从教师教的层面来考虑的。如何“引导”与“激发”呢?其核心在于问题的设计。一个恰当的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层层浪花。
(二)问题设计的原则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问题的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教师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教材准确理解、充分掌握,对概念准确理解和把握,在此基础上设计好每一个问题,不能违背教学大纲的主旨精神和要求。
2.梯度性原则
人们认识问题时往往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由表象到本质,由已知到未知,因此在设计问题时,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
3.层次性原则
学生的知识维度是多层次的,有优秀的或相对落后的,设计问题时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自己解决几个问题,问题过难过易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知识的掌握。
4.启发性原则
问题教学法是启发式教学,层层设问即层层启发,提出的问题不是由教师越俎代疱,而是诱导学生思维,启发他们跟着老师,跟着问题的思路,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结论。
(三)数学问题的有效设计策略
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以精心设计的问题,来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搭建桥梁或阶梯,顺利地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问题设计也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
1.问题的设计要以“生”为本
问题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师有计划地设置新颖独到的问题,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以最高的热情来探究问题。问题的设计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提高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效率。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因此教学应考虑学生的因素。教师既要把教材丰满起来,把教材生动起来,还要注意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2.问题的设计要以“本”为本
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新教材进行教学实践的预测性整合的显性化材料,因此问题设计要植根课本,重视教材的基本作用;要善于把握教材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所隐含的思维品质和文化底蕴,将教材内容以恰当的方式创造性地在课堂上呈现出来,体现数学本质。
问题的设计要体现梯度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提供出接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智能水平,但又必须“跳一跳”才有可能够到的问题。就像摘苹果一样,只有跳起来摘到的苹果才最甜,但也要注意学生的现有能力,不能把问题设计的太难,对于用尽全力也摘不到的苹果,大多数学生是不会有太大兴趣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因材施教,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问题的设计要提倡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的能力。开放性问题,是指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定义、不受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局限、不受现有答案的局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去思考的问题。这类问题放宽了对学生思维的限制,有助于学生形成扩大思维的机会,鼓励学生突破传统、权威,进行创新,发挥自己的新见解,进行思维的移植和重新组合。它具有创新思维的特有功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问题的设计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注重与其它学科间的渗透,提高学生的融合学习能力,课堂教学“既以课本为本,又不局限于课本;既要注重知识的落实,又要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既要系统传授本学科的知识,又要注重学科间的渗透和综合”。
如《勾股定理的应用》课堂教学。
出示问题:如图,水池中离岸1.5m的点C处,直立着一根芦苇AB,出水部分BC=0.5m,把芦苇拉到岸边,它的顶端B恰好与点D重合,求水的深度AC.
这个问题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设未知数,利用勾股定理列出相关方程,从而解决问题。但设计好后自己感觉这个问题略显单调,为了增加趣味性,与组内老师共同探讨并设计为“荷花问题”,再借助于多媒体的演示,使问题显得更加趣味、生动和直观。“荷花问题”:
平平湖水清可鉴,面上半尺生红莲;出泥不染亭亭立,忽被强风吹一边;
渔人观看忙上前,花离原位二尺远;能算诸君请解题,湖水如何知深浅?
我先让学生们齐声朗读整首诗,然后请语文课代表逐句“翻译”题意,根据课代表解释的意思,我用多媒体进行逐步演示。由一首古诗引发一个数学问题,增加了可读性。用诗歌的形式使课堂内容的形式更加丰富和生动,展示了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在日常教学中,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形式,去优化数学课堂的教学结构,显然也就提高了教学效率,达到预期目的,完成整个教与学的任务,能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提高教学效果。
王凯辉,教师,现居甘肃通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