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离别诗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个重要类型,从诸多离别诗中来看,古人的送别大都选择在秋季、傍晚,地点多为长亭、渡口,而在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是柳、月、云。
关键词:古代诗词 离别 意象
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人们往往一别数年便再难相见,因此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伟大诗人屈原说过:“悲莫悲兮生别离。”南朝梁代著名文学家江淹也慨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作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个重要类型,离别诗中出现的依恋、苦闷、孤寂、无奈是其主要元素。
一.冷秋暮色,倍添离别的伤感
离别是人生的常态,而古人的离别更具诗意,
古代送别诗中凡点明季节的,大部分都是秋季。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张籍《湘江曲》:“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送人发,送人归,白蘋茫茫鹧鸪飞。”李颀《送刘昱》:“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李白有一首送别诗干脆在题目中就点明了季节:《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古代送别诗中凡点明时间的,大部分都是傍晚,柳永的《雨霖玲》:“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王维的《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许浑的《谢亭送别》:“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当然,古诗词中也有清晨的送别。“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当时的实际情况我们无从考知,但是为营造意境服务,这是无需置疑的。
二.长亭水浦,望之断肠
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景观常常出现在送别的诗作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首送别歌的悠扬旋律仿佛还飘荡在耳边,柳永已经把离愁轻吟浅唱:“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与之相应的还有谢亭、灞陵亭、劳劳亭等。李白的《谢公亭》中写:“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李白《灞陵行送别》:“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你看,就连亭处的春风也深知人们离别的痛苦,不让那里的柳条发青。读之令人心碎!
三.柳月云,送别诗的三大意象
在送别诗的常见意象中,“杨柳”无疑是诗人用得最多的。“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则被视为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贾金的《巴陵夜送王八员外》:“杨柳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厢。”等等。折柳相送以示惜别,这种独特的送别方式在文人墨客中颇为流行,为原本落寞惆怅凄凉伤感的离别场面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
月,也是离别诗中常见的意象之一。残者喻残缺,含孤寂之意;园者喻团聚,含圆满之思。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既是对分别后伤感情怀的一种渲染,又是借残月喻孤独。因情绘景?缘景抒情?悲欢聚散,虚虚实实,没有呼天抢地,没有悲痛欲绝,只这一问,就让人心底忽掀巨澜。
白云,也是离别诗的常见意象。白云的漂泊无依,多像远行的游人。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李白的另一首《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在中国诗歌璀璨的星空中,离别诗是美得让人伤心的一颗明星。审美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最高境界,能在美的湖畔徜徉,的确是一种令人陶然的享受啊!
郭蓓,教师,现居河北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