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乡土作文以乡土生活为依托,在作文训练中淡化模式,撤除限制思维的一切藩篱,给学生以广阔的自由写作的空间,能够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彰显作文的个性特点,绽放出个性的异彩。教师应该精心指导学生写好乡土作文,从而更好的挖掘学生写作潜能。
关键词:乡土作文 教学 个性化写作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同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材料。而乡土作文,正是依托乡土资源进行作文活动,它以本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现实人事等为题材,展现出生活的真善美,从而绽放出习作者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个性异彩。
那么,乡土作文如何才能绽放学生的个性异彩呢?
一.体验生活显个性
在乡土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我生活的乡土”世界,从“我生活的乡土”世界走向乡土生活中“社会群体”的生活,即从作文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乡土,是自己生活的乡土。小而言之,是自己所在的村落;大而言之,是自己成长的更大的地区。乡土世界是一个广阔天地,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宝库。学生从小生活在这样的小天地里,其体验是刻骨铭心的,也是独一无二的。独到的生活体验自然会烙上个性化的色彩。在作文教学中,只要能精心地去耕耘这方土地,学生作文不仅有源头活水,而且能绽放个性的异彩。鲁迅的乡土小说与沈从文的乡土小说风格迥异,各具个性色彩,不仅因为两人所生活的地域风情不同,更因为两人对乡土生活的体验不同。笔者常随学生到村里采风,学生们能对本村的自然风光、风俗民情等等娓娓道来,言语中个性色彩鲜明,听后无不令人动情,成文后更是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令人叫绝。例如卢好同学的作文《有一种美丽叫自然》是这样写的:
……
家乡的人生活在山里,也有山一样的淳朴感情,他们热情好客,见面了总会笑哈哈地问候你。有需要的时候,总会有人帮助你。各家各户的门都敞开着,孩子们可以窜来窜去,没有商品房的隔阂,没有关上铁门的沉重巨响。这里的人衣着朴素而大方,没有人会施以浓妆艳粉,也没有人会穿得像块金子般或钢铁般走在路上。
这里的景,这里的人,都散发着一种纯纯的自然美,没有利欲熏心,没有世态炎凉,没有物欲纵横,只有形如璞玉般天然的美。当物质享受的生活成为我们追求的东西时,现代的我们到底在流失着什么?
……
如此精彩的富有个性的描写和议论,没有深刻独到的体验又怎能写出来呢?
二.感悟人生显个性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作文首先应该是人心灵世界的展现,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是个性化、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情趣的,是心灵的笑语和眼泪”(冰心语)。作文教学的过程不仅是进行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语言表达训练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培养情操、感悟人生的教育过程。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法国文学家狄德罗也说过:“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乡土作文教学注重表现乡土生活的真善美,更注重让学生经历感悟人生的过程,培养他们热爱人生、铸造美好人生的思想情操。整个作文过程在于引领学生关注生活,感悟人生,其情感体验贯穿始终。而这种情感体验是置身于散发着芬芳泥土味的生活中,这生活是那么亲切,那么淳厚,是自己耳闻目睹的,是亲身感受的,是最能有独到感悟的,因而自始至终就烙上了个性化色彩。这种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自然而然,顺性而发,毫不矫揉造作,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这种感悟人生的个性化倾向,是课堂上绝不可能“教”出来的,它只能是学生们生活积淀的一种必然结果。例如吴婉韵同学的《曾经的童谣》(发表于(《读写天地》2010年第5期)就是这样的一篇佳作:
……
“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一阵阵清脆的声音从大树底下传出来。淡淡的月光温柔地笼罩着整个村庄,柔柔的光洒在大树上,显得宁静而幽美。一个个大红灯笼早已挂满了整个枝头,把树枝压弯了腰。一条条红红的丝带,横七竖八的高高挂着,那是人们所喜爱做的。他们说,只要心诚,在这棵树前许愿,那么,你所希望的将会在新的一年里实现。尽管看上去像是一群愚笨的村民在做迷信的事,其实,也只是求心安理得罢了。家家户户都张贴了春联,亮起一盏暗黄的钨丝灯,把整个村庄绘上温暖的色调。树底下,一个个顽童正玩着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而女人们,则在旁边做起针线活儿。红光映在每个女人的脸上,如一朵朵羞涩的花骨朵。她们很幸福,有丈夫疼,有孩子爱,这样的生活,虽然平淡,但却珍贵。
曾经的童谣,如清风般在这里吹过。
……
曾经的童谣,开始渐渐的随时间飘走,飘到一个我们永远找不到的地方了。昔日的我,已长大了,昔日的童谣,已被淹没在我的心底,化作永恒的记忆。而村庄中出现的那些陌生的小脸孔,正编织着他们的梦,演奏着属于他们的童谣,那歌声,依旧响着,只是那人不同罢了……
唱着童谣长大的学生,在记忆中在思考着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它绽放着真切的个性异彩,熠熠动人。
三.尝试创新显个性
创新思维的实质就是对原有思维形式的成功突破,是根据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不断打破常规,不断修正思维方法和改变思维角度的能力。在创新作文中,创新的精髓就在于打破思维定势,标新立异,或构思精巧,或见解新颖,或材料新鲜,富有个性特征。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这种创新思维,要注重启发引导,特别要从开拓思路和改变思维角度方面入手加以训练。
乡土作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自主式创新型教学模式,其教学理念当然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它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也期望在本土学生中孕育出个性化人才。例如,教师期望通过乡土作文教学的潜移默化作用,对某些重点学生进行重点关注,重点栽培,这或许能孕育出未来的乡土文学家、民俗家等。著名乡土作家刘绍棠由于受到本土文化和中国乡土文学的双重滋养,在故乡潞河中学读高中时,就写出了取材于本土生活的成名作《青枝绿叶》。此后,他勤奋笔耕,著作甚丰,成为中国当代乡土文学的杰出代表。乡土作文教学正是期望培养出类似有潜质的学生,使他们在乡土文化领域里出类拔萃。笔者现在的高三学生中,有一些对乡土文学兴趣甚浓,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他们有的写乡土小说,有的写诗歌,有的研究地方戏剧,有的研究民俗文化等,已经在省市级报刊发表了以乡土为题材的小作品多篇。这些作品里,有着极强的个性特点和创新精神。
乡土作文以乡土生活为依托,在作文训练中淡化模式,撤除限制思维的一切藩篱,给学生以广阔自由的写作空间,因而能够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彰显作文的个性特点,绽放出个性的异彩。这主要体现在作文题材的个性化,如描写自然风光、民情风俗,赞颂历史文化名人,表现当今各行各业的巨变,抒写对未来的畅想等;还有作文体裁的个性化,如小说、散文、诗歌、地方戏剧、民间故事等;还有思想情感的个性化表达以及语言的个性化等。在语言的个性化中,不少学生能够在文中恰当引用地方色彩浓郁的词语、俚语、谚语等,个性鲜明,富有生活气息。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结出的硕果。
乡土作文注重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现实人生,激发其创新思维,使他们在特定的地域空间内汲取作文的养料,在教师精妙的指导下中挖掘写作潜能,那么他们一定能绽放个性的异彩,乡土作文也会成为语文世界里的一方绿洲。
聂长河,教师,现居广东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