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7期 ID: 155917

[ 胡德胜 文选 ]   

《荔枝蜜》教学案例的深度审思

◇ 胡德胜

  内容摘要:一堂好课好在课前的预设,更好在对课堂动态生成的成功操作,20年前关于《荔枝蜜》的公开课考验了我,也启发了我,引领着我对精彩的“课堂的动态生成”进行着不懈的追求。通过这节课,结合当前教学,我进行全方位反思,以求更完美改进教学。
  关键词:教学案例 反思 探索
  
  语文公开课上,我正在指导学生们学习杨朔的散文《荔枝蜜》,忽然一只蜜蜂飞进了教室,绕着正在讲课的我轻轻地唱歌。
  “老师,蜜蜂!”一位学生惊叫了起来,几位学生随之惊叫了起来。
  “花香蝶自来,文美蜂来采——杨朔的散文实在太美了,蜜蜂是来采蜜的,大家可别惊着了她!”
  随即,学生们安静了下来。我便即兴询问学生:“同学们,我们所学的古诗词中有没有赞美蜜蜂的?”
  “没有——”学生们异口同声。
  于是,我吟诵起唐代诗人罗隐的《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同学们,为了采花酿蜜,不管是平地还是高山,无限风光都被蜜蜂占领,现在甚至连教室的讲台也被占领了——老师我只好暂时下岗,把讲台让给这辛勤的蜜蜂,请这可爱的小精灵来为大家上课吧……”
  学生们被我这么一逗,乐了,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我便随机应变,趁热打铁,与下面的教学环节进行了有机的连接。在引导学生们找出课文中描写蜜蜂采花酿蜜的忙碌情景后,我又借题发挥,打趣道:
  “同学们,也许刚才那位同学的惊呼,是怕蜜蜂蛰着我,请问蜜蜂会不会故意蜇人呢?”
  “不会,文中说‘蜜蜂不轻易蜇人,准是以为你要伤害它;它一蜇你,自己也就活不久了’。”没想到,还没等我追问“为什么”,一位学生已抢着用《荔枝蜜》中的原文做出了圆满的回答。
  “的确,蜜蜂不会故意蜇人;不过,我仍然要感谢这位关心老师的同学。蜜蜂——‘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透过荔枝树林,我沉吟地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我和学生们欣赏着那只依然在教室里飞来飞去的蜜蜂,深情地朗诵着文中的句子……
  一边观赏蜜蜂,一边赏析课文,我和学生们兴致勃勃地上着课,愉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意外收获了罗隐的“蜜蜂”。当蜜蜂哼着小曲飞出教室的时候,教室里齐诵起罗隐的诗,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一.蜜蜂带来灵感,应该受到感谢
  
  20年前,我师范毕业后在一所山区中学任教,当时的教研活动极为有限。当了六年语文教师的我没有太多的教学经验,就订阅了《语文教学与研究》等教研杂志,以此滋润教学生命,提高教学水平,进而为教学改革壮胆,以至于在语文公开课上上演了上面的那一幕。
  回想起来,那时候普遍强调的是按部就班的常规教学,对于教学改革并没有多少理论。不过,细思量,我那堂课上的“随机应变”其实正是今天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重要理论——顺势把握动态生成。正是巧用了课堂的动态生成,优化了课前预设,才使得那堂公开课赢得了听课老师们的赞许。再想想,假若当时那位学生一惊呼“蜜蜂”我就慌了,当即将学生批评一通,可想而知,全班同学以及听课老师都会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在那位学生的身上。这样一来,不仅会极大地伤害学生,还会直接导致那堂课的失败。面对这样的偶发事件,倘若勉强按预设的方案继续教学,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最好的方式就是随机应变,借题发挥,巧妙地将偶发事件生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使之成为课堂上的一个亮点或一道风景。说实话,谈到那节课的成功,我真要感谢那只蜜蜂,感谢那位发现蜜蜂的学生。
  
  二.蜜蜂不期而至,应该受到欢迎
  
  教学过程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和随机性,学生学习的状态和条件会随时发生变化,甚至会发生始料未及的偶发事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开放地接纳这些事件,并能灵活应对,巧妙捕捉,合理地用来修正、调整和完善预设的方案,让偶发的意外能在课堂教学中闪闪发光,使课堂富有灵性和光彩;相反,如果教师只是一味拘泥于课前预设的教案,消极地对待偶发事件,势必会使课堂教学陷入尴尬的困境。如今,先进的多媒体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某些年轻的教师由于害怕课堂偶发的动态生成会破坏课前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因此就有意忽视或回避了宝贵的课堂动态生成。殊不知,重视动态生成的关键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他们这种不以学生为主体而以课件为主体的做法,恰恰违背了新课标的要求。因为利用动态生存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进而激活课堂,正是新课标最为倡导的一点。
  
  三.蜜蜂引人注目,应该受到重视
  
  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是记忆、思维的基础,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正是由于这种指向和集中,学生们才能够清晰地反映周围现实中的特定事物,而撇开其余事物。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是一扇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经过它。”良好的注意条件是学生进行认知活动的基础,科学合理地运用注意的规律,是优化教学过程、开展有效教学的必要前提。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巧用动态生成来组织课堂教学,就是对心理学这一原理的印证。学生们既然注意力被飞进教室的“蜜蜂”吸引了过去,为何不顺水推舟,通过发挥他们无意注意的积极作用,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根据注意力转化的规律来组织教学:一方面要学生在明确学习目的的基础上,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在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利用无意注意进行学习;同时,还要善于引导两种注意有节奏地、适时地交替进行,使学生的注意有张有弛,始终保持在高效的课堂活动上。另外,帮助学生创设有利的“注意环境”,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将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科学而高效。
  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关注并捕捉课堂教学中的亮点——蜜蜂。对飞进课堂里的“蜜蜂”不要不理不睬,更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发现。面对教学过程中的意外,不应过多地受已设计好的教案的限制;而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随机应变,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利用鲜活的课堂生存性资源,智慧地、有创意地组织教学。这样的课堂才能把教学活动还原为生命活动,闪耀别具一格的亮点,演绎出意外的精彩。
  
  四.蜜蜂绽放美丽,应该受到欣赏
  
  当学生被外物激发起兴奋的状态时,当学生出现错误的理解时,当学生迸射灵感的火花时,当学生显露细微的表情时……都可能有意外的动态生成在召唤着我们去欣赏。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成的时机和资源,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经验、需要和创意等。课堂上经常有学生不经意地发言或插嘴,教师要细心聆听、敏锐发现、及时捕捉这些瞬间的生成,以便调整预案,使课前预设与动态生成有机地结合。
  备课是课前预设的主要形式,重在平时积累。临时备课若预设得太详细,容易限制课堂的动态生成,其实并不好。教学中,我常常彻底放弃教案,珍视瞬间的生成。课后非常庆幸,因为紧紧抓住了那一瞬间的生成,优化了我预设的教案,课堂因此绽放出无比的精彩。有时候即使因此没有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但我依然感到上了一堂成功的课。因为在这堂课上,学生超越了我的预案,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们畅所欲言,热烈的讨论引出了一次次精彩,掀起了一个个高潮,课堂上有收获,有愉悦,何乐而不为呢?实践告诉我,只有充分关注学生,欣赏瞬间的生成,从而超越预设的目标,课堂教学才算是成功的。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课堂上学生学习是学生与教师、与同学进行“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同时会因“蜜蜂”的闯入而带来意外的惊喜。在这一过程中,预设成功与动态生成是相互联系的。离开了以往关于“蜜蜂”的预设,生成也就无从谈起;没有了生成,预设亦即变成教条。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比预设更有意义和价值。因为,精彩往往源自于生成。在生成的过程中,师生双方往往超越了传统的教学理念,课堂会充满智慧的挑战和好奇的向往,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此,教师应在继承传统的预设教案的基础上,加大课堂动态生成的开发力度,努力成为课堂生成的号召者、发现者、欣赏者、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研讨者、快乐者……让闯进教室的“蜜蜂”能与师生们和谐共舞,纷呈异彩。
  
  五.蜜蜂拓展生成,应该受到赞扬
  
  《荔枝蜜》中的“蜜蜂”在文本中酿蜜,在生成中精彩。罗隐的《蜂》是并非预设的预设,拓展了课堂的动态生成。课程专家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旅程。”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从生命力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多种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罗隐的那首诗拓展了课堂的动态生成,由此可见,平时的积累就是一种无意识的课前预设,积累越丰富,动态的生成也就越丰富。“动态生成”是新课标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课堂创新与开发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而“生成”的教学不但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拥有丰富多彩的知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能根据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为生成提供条件,鼓励并促进生成。有的教师生搬名师的教案来上课,可就是难以达到名师的教学境界,甚至大相径庭,事倍功半。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注重了别人的预设,而缺乏自己的内涵,更缺乏对课堂的调控能力,因此难以驾驭好动态生成的课堂。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教师最怕公开课上学生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错误,对学生的错误不敢正视。其实,学生的错误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学生朴实的思想认识最真实的暴露,是课堂动态生成中极好的资源,是最美丽的;所以我们也应该接纳学生的错误。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地调整预设,对“错误”进行理性地指导,探寻错因并对症下药、拨乱反正,积极地开发“错误”的价值,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找错、议错、辨错、改错这一动态的过程,生成的知识、技能就更牢固。由于这种生成是学生自发产生的,所以自然会出现妙趣横生的场面,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面对课堂中“非预设性”的生成,以下几种做法值得警惕:一是束手无策,当头棒喝,断然否定学生的想法或者看法;二是含糊其词,遮遮掩掩,对学生的想法或看法不置可否;三是一味迎合学生,缺少引导,被学生牵着鼻子走。
  课堂教学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学中,如果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结果将无视或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会因此显得单调或呆板;但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会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导而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因此,我们要理性地看待“预设”和“生成”,预设要有弹性、有留白的空间,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对学生积极的“生成”要大加鼓励并利用;对消极的“生成”,应采取更为机智的对策,让其改邪归正,回到预设的教学安排上来。
  采得百花成蜜后,留连“蜜蜂”时时舞。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美丽。应该说,一堂好课好在课前的预设,更好在对课堂动态生成的成功操作,因此,作为语文教研组长,每次听课,我特别欣赏课中的动态生成,并与同行们一起对此进行深入的探究。20年前的那堂公开课,那只突然闯进教室、闯进我的视线和心灵的蜜蜂,考验了我,启发了我,引领着我对精彩的“课堂的动态生成”进行着不懈的追求。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务必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预设与生成,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营造出更加完美的语文课堂。
  
  胡德胜,教师,现居湖北襄阳。

《荔枝蜜》教学案例的深度审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