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7期 ID: 155892

  

写作教学中评与改的艺术处理

◇ 高邦娟 邹风才

  内容摘要:作文评讲和修改是写作教学中必须处理好的两个环节,如果处理好了,就可以为学生开创一个正常的自由表达的空间,作文的评与改是我们每位老师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写作教学 作文评讲 作文修改
  
  新大纲指出:“作文评讲要肯定成绩,抓住带有共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批改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尊重学生意愿,肯定学生的进步,讲究实效,要逐步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如何在作文教学中体现大纲精神,构建作文评讲新模式是刻不容缓的。怎样利用作文评讲和修改为学生开创一个正常的自由表达的空间,已成为语文教师面前值得研究的一大课题。
  
  一.一题多“评”,重在“讲评”
  
  最有效的作文指导,当属有针对性的指导。而有针对性的指导,只能在学生习作之后才具备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评讲即指导,且是最直接、最具体、最有效的指导。从宏观上说,作文指导的任务,绝大部分是由阅读教学来完成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有作文指导意识。如果在解读、鉴赏一篇范文的过程中,针对文本实际,结合学生习作实际,选择一个作文指导点作相应点拨,点点积累,点点连缀,反复强化,螺旋式上升,应该说,学生的写作常识、写作规律、写作技巧,无疑会与日俱增。
  古代学者训练学生作文,颇推崇“先放后收”之法,主张让学生写“放胆文”。欧阳修在《与渑池徐宰》中说:“初学作文必促之使放,放之如野马踢跳咆哮不受羁律,久之必自厌而收束矣。”“促”,指教师的指导在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打开学生的思路;“放”,指学生在写作时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任思想如脱缰的野马,思之所至,则文之所至。“久之必自厌而收束”,“收束”固然是理想的境界,但若是单凭“自厌”,且要“久之”,那就既不现实,也不经济。如果在“放”了之后,教师予以评点、诱掖,“启之使收”,使学生思维合乎绳墨,行文归于法则,文之所至,则理义自成,效果必彰显无疑。
  如果是有一定难度的文题,其审题、构思的指导大可放在作前,但切忌教师大包大揽。不过教师也不是无所作为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地预设若干个审题、构思的方案,做到胸有成竹,但不必和盘托出。可先让学生编写提纲,然后全班交流,相互启发,以拓展思路。一旦学生的思维阻塞,教师的预案便有用武之地了,可以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功效。
  学生作文之后更应该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式的讲评,对学生的作文做更深层次的指导。
  1、共性问题集中评。每次习作都应预设一个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本次作文要解决哪个问题,并有意识地致力于达成目标。教师批阅时,务必围绕教学目标,做一番摘录、归类、剖析的案头工作;评讲时,将共性问题分类列举,同时以佳作为正面例子,并让作者各自谈体会,分析得失原因。在评讲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理规律、理思路、理方法上。
  2、个性问题当面评。一次习作下来,总有个别学生会暴露出与众不同的特殊问题,靠“集中评”无法解决。尤其是习作基础较差的学生,更需手把手地指点才会奏效,这就用得上个别面评了。个别面评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从整体思路入手,从达成目标的角度着力,在“三知”上下工夫,即让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如何然”。
  3、典型例文大家评。教师在批阅时,如果发现某篇习作存在的问题较为典型,能涵盖共性问题,这时,可征得该文作者的同意,将该文印发给全班同学。评讲时,教师先让该文作者谈成文思路,简要点评该文优点,然后让大家结合教学目标,结合自身习作,帮助该文作者找问题、析原因、出主意。这样,看起来是全班集体评改了一篇习作,其实是一次结合案例的大讨论、大辨析、大领悟,是一次听、说、读、写的大历练,收益必然达及每一位学生。
  4、现身说法示范评。“现身说法”,就是用亲身经历作例证来说明道理,启迪他人。当面聆听成功者的切身体会,对照一下自己或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无疑会有所触动,有所共鸣,有所启迪,有所收益。如果是教师作“现身说法”,前提必须“下水”(同题作文),因为“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有了“下水”作文的底子,教师的“现身说法”便有了源头,便有了“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势头。如果让学生作“现身说法”,一要选好典型,二要帮助其总结,三要在学生讲述之后作综合评述,以便将个人的体会集合成总体的经验,将分散的道理会聚成完整的规律,起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强化“现身说法”的效果,还可以采用“记者招待会”的形式,由听讲者围绕“现身说法”中涉及的相关问题(与教学目标一致)提出质疑,由讲述者予以解答。在这问答之中,不仅使探讨的问题得以明朗、深入、透彻,而且提高了听讲者的参与意识,拓宽了思路,活跃了气氛。
  5、优劣文章对比评。依据教学计划,抓住相同点或类似点的文章进行优劣对比的作文评讲方式。或优劣作文对比,或范文与仿作对比,或原稿与修改稿作对比,或整篇比较,或片断比较等等。例如,作文《勤能补拙》,一个学生用了马克思在大不列颠图书馆翻阅资料,时间长了,地板都磨出一个坑的事例证明;一个学生用了欧洲一位哲学家克服口吃的事例作论据,说他从小口吃,为了当一个演说家,他经常面对森林和大海,口含石子,持久的刻苦练习。教师用这两个论据对比讲评,指出前一个事例表明“勤”,但不含“补拙”的意思;后一个事例才做到了观点和材料一致。对比是认识事物的有效方法,用于讲评,材料具体优劣自现。
  
  二.一题多“改”,重在自改
  
  美国当代作家柯德威尔曾深有感触地表白:“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清代学者梁章钜用一个比喻阐明了这个道理:“百工治器,必几经转换而后器成;我辈作文,亦必几经删润而成,其理一也。”腹稿、初稿因是“急就章”,总是难免有欠缺,有不周,有疏漏,有赘余,或意显肤浅,或章露紊乱,或内容单薄,或语言干瘪。不改,病根仍在;不改,只能在原地踏步,甚至倒退。就像一名铅球运动员,如果动作不正确,即使苦练千百次,非但不能使之正确,反而会因错误动作的不断重复而形成痼癖,永远不能把铅球掷向远方。作文亦然,为何一学期下来,学生的习作水平始终不见长,原因盖出于此。
  作文要多层次、多途径进行批改,重在自改。教师学生互相配合,用多途径反复修改好一篇文章,其做法是:学生写完初稿,针对情况进行讲评,提出要求,学生自改,互改或分组改,写出第二稿;教师逐一检查第二稿,用符号、批语或当面指出需要再改的地方,并将该好的在课堂上典型评奖;学生再按要求写第三稿,改好誊正,最后完成本篇作文任务,教师批改评分。这样可以集中力量突破一点,一次作文取得一个较大的提高。
  但是,作文批改应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多批少改。详于批语,略于修改,启发学生自己去修改。教师节把重点放在批语上面,多用眉批启发诱导,而在尾批中有全面评论,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它是作文批改的原则之一。“多”和“少”是相对而言的,实质是强调教师批改的侧重点和主要精力应放在启发诱导上,避免教师越俎代庖,使学生获得“自改”能力。贯彻这条批改原则,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多批”越来越“多”,“少改”越来越“少”。
  二是多就少改。尽可能保留学生的原意、原文,切不可大删大改。“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叶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也明确规定:“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学生的作文是其个人的行为,是其独特经历的再现,独特思路的建构,独特情感的流露,独特个性的张扬,任何人都无法替代,越俎代庖只能是徒劳无益。退一步讲,即使教师改得很精彩,那精彩也只能是教师的,而不是学生的。学生必须亲自动手修改自己的文章,收获不管是大是小,但切切实实属于他自己。教师可以批,学生也可以互批,但修改必须让习作者自己斟酌,自己执笔。
  最简单的才是最有效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我们要用最简单的教学方法、方式引导学生打下这“半壁江山”,并守住这“半壁江山”,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善评巧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质,努力探索多条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之路。
  
  高邦娟,邹风才,教师,现居湖北保康。

写作教学中评与改的艺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