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较强且最富情感的学科,更多地承载了启人心智、陶冶情操和净化心灵的文化使命,能更好地提升一个人的文化品位和精神诉求。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真正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才是教学的要旨所在。
关键词:语文学习 兴趣 培养
兴趣本身是一种情趣体验,教师对学生的由衷热爱的积极情感是取得教育教学效果的基本条件,“亲其师而信其道”,说明了教育效果与师生感情关系。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把学生视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育过程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过程。通过亲切的教态,贴近学生的语言,平等交流,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就会在教学活动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就会有认识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交流,心灵上的对话。
作为教师,要以“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的心理用心去理解每一个学生,和学生真诚的沟通;要一视同仁,在人格上尊重他们,既要爱凤凰鸟,又要爱丑小鸭;在你赏识的目光中,学生看到了自己的闪光点,他回报你的便是对语文的兴趣,语文课上的专注、投入。因为,人最大的渴望就是被赏识,被肯定!肯定的反馈能在心灵上最大限度的释放一个人的成长潜能,而否定的反馈可能在精神上毁了一个人。
学生,只要你给一点阳光,回报你的却是花香满园。
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要秉承“语以心承,传人生感悟;文以载道,授文化精华”的传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致力于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扎实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作为培养者,教师自己首先要热爱语文,要养成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习惯,吃透教材,研究大纲考纲。爱教育,爱学生的情感,都只有通过出色的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才能具体体现出来。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教师上课不注意情感投入,精神萎靡不振,表情木然,语言乏味,照本宣科,机械地传授知识,不能创设欲求的情境。这样的课堂,学生兴趣何来?激情何来?
首先,巧妙设疑,引导质疑。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学习《卫风·氓》《孔雀东南飞》等课文可这样设问:女主人公温柔善良、聪明美丽,勤劳贤慧,那么她们究竟因何被休呢?学习《祝福》时可设问:本文写的是20年代的旧中国一个年轻守寡的女人的故事,有人说文中的主人公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什么?祥林嫂是自杀还是他杀?你能从文中找到明确的答案吗?这样,学生的好奇心被激起。
其次,以读带讲,精要点拨。教师的激情诵读,深情美读,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恰到好处的精要点拨,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所以我们的课堂语言,要时而像战鼓催征,时而似细雨绵绵;时而如江河奔流,时而如小溪涓涓。要成为“导火线、冲击波、兴奋剂、催化剂”,要“撩人心智,激人思维”。通过不同方式的读,通过精要点拨,引领学生走进文化圣殿,构建一个诗化的、审美的语文课堂,熏染一种文化的气质和诗意的氛围,使学生流连于“金风玉露”,沉吟在“寒岛瘦郊”,在透净的熹微中,撷英掬华。
再次,角色表演,引导参与。心理学研究证明,越是鲜明、具体、活泼、新颖的形象,就越能缩短感知的时间,引起联想、想象,激发人们认知的兴趣,从而提高效率。因而,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角色表演创设情境,寓教于乐,既省时省力又能激发学习兴趣。瞧!吝啬的夏洛克,虚伪的周朴园,愚昧的华老栓,胡搅蛮缠的吴太太,正直爱国的常四爷,善良而又充满反抗精神的窦娥,貌似矜持实则叛逆的杜丽娘……通过学生的表演,一个个形象如在目前。
最后,适当运用多媒体,感知文中的画面。黄梅戏《长亭送别》,小说《边城》,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并给他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因为画面有着语言不能企及的形象效果,它对人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屏幕上:朦胧的月色,幽静的荷塘,伴着略带忧伤的音乐,情不自禁地,学生已随着你深情地范读、讲解,走到了月色下,荷塘边……感受着作者那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
只要我们向教育捧出真诚崇高的爱心,在教坛洒下辛勤的汗水,向学生献出满腔的热情,在课堂创设优美的情境,这样的课堂,学生还会对语文不感兴趣吗?
何彦航,教师,现居河北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