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7期 ID: 155922

[ 罗顺笑 文选 ]   

语文备考的心得体会

◇ 罗顺笑

  内容摘要:我在五尺讲台上不知不觉地默默耕耘了二十七个年头,多次担任初三毕业班的教学,尤其最近三年连续蹲点初三,担任初三语文的备课组长。在长期的实际工作中,我慢慢摸到了语文中考的一些规律,积累了一点备考经验,写出来和大家探讨。
  关键词:考纲 考点 题型 汇总
  
  大家都知道,取得优异成绩主要是靠学生自身的努力,其次是靠老师正确的指引。天时、地利、人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事业成功。如果说老师平时扎扎实实地教学,学生认认真真地学习是积累考试实力的基础,那么初三阶段的备考就是提升学生考试实力和创造运气的关键。所以,初三备考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中考的成败!备考工作不能漠视。怎样备考才是最有效的呢?
  一.研读考纲,准确把握复习内容
  考试大纲规定了考试的范围和内容,是命题者出题的准绳,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奋斗目标。出题者绝对不会偏离考纲去命题。凭着这一点,初三语文老师一定要反复研读考纲,熟识考纲,从中了解到哪些内容要考试,哪些内容不用考试,把要考试的内容记在心上,做到胸有成竹,才能在复习过程中杜绝因遗漏知识点而造成的失误或者做无用功浪费复习时间。
  
  二.精制计划,尽量按照计划复习
  
  (一)先分散,后整合。
  每年总复习的时候,很多老师都是习惯性的选定一本自己认为好的复习资料,然后按资料的内容编排集中复习。有些版块的内容多(如19篇文言文),要连续复习三个多周才能完成,学生会觉得很闷,提不起学习热情,效果很不好。况且按资料复习常常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教育学认为: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想把所学的内容记住,最好的方法就是分散记忆法,因为前面的记忆活动会影响后面的记忆活动,心理学上叫前摄抑制。科学家用计算机反复做试验得出的结论是:并行分布式计算非常适用于感知、视觉和仿真领域。并行机制处理复杂性的能力要好于以体积庞大、串行为基础的机制。人的记忆与计算机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最佳的复习方法是先分散,后整合。通常总复习的时间有三个半月,前三个月是全面复习,后半个月是抓重点强化复习。
  制定计划时,首先要根据考纲要求,把所有要复习的内容按照中考试卷的板块特点分类罗列出来除以三,平均分摊在三个月里。然后列出每个月复习的具体内容和每个内容的授课时间以及相应措施:每一个月要背熟的古诗10首,论语6则,利用早读课完成,在每张讲学稿前面出5道填空题给学生训练;文言文6篇,篇幅长短的文章搭配好,制成两张3A的讲学稿,用4个课时完成。名著4本,可以使用资料里的内容,也可以由4个老师分别每人制作一个课件,用4个课时梳理;作文指导和评讲4个课时分散在每周的星期五,单周指导,双周评讲,利用周末时间让学生写作文。口语训练和遣词造句能力的训练各占1课时,挑选资料里的题目训练。剩下的6课时留给现代文阅读训练,分配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做三张3A的讲学稿。最后坚持每个月底进行一次月考,分配好每月出题的老师,要求出题内容要紧扣该月的复习内容,版式要模仿中考试卷。目的是通过月考来帮助学生整合、巩固该月复习过的内容,提高学生应试能力。“信心是成功的一半”,由于刚复习后马上考试,范围不宽,学生月考成绩往往很理想,这样能很有效的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实验证明,先分散,后整合的复习效果远比一类一类地集中复习的效果好,因为这样做有利于记忆,有利于月考,能杜绝前松后紧的局面发生,减少枯燥无味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既抓全面,又有重点。
  全面复习一轮后,由于内容很多,学生不可能全部记住,所以很多老师甚至一些领导都认为:大局已定,把剩下的半个月时间还给学生自由复习,让学生查漏补缺,调节一下紧张的心情。这对优生来说是可行的,但对大多数中下档的学生来说是时间的浪费,因为他们缺乏自主复习的能力,不知道查什么补什么,更没有能力抓住重点做最后一搏。他们要么放松自己,要么漫无目的地这里翻翻,那里看看,没有老师的指引,成了迷途的羔羊。“坚持、坚持就是胜利!”,“不到最后也不知鹿死谁手”。我不敢放手,利用剩下的时间冷静的、反复的研究近五年来广东语文中考的试题和各种复习资料,有趣的发现:填空、文言文近五年考过的篇目一般不考,复习资料里常出现的篇目和题目也一般不考,好像有意躲开似的;文学作品年年考,多数考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题材;说明文和议论文几乎间着考,而且现代文阅读如果考议论文,文言文一般不考议论文,在同一张试卷里通常不会出现两篇体裁相同的文章;名著先考国内,后考国外,国内国外间着考等等。凭着这些发现和根据中考出题的宗旨“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再加上自己的灵感,我大胆排除了估计不会出来的内容,把复习范围缩小到最小,死死咬住自己认为很大可能会出来的篇目和考点不放,动员备课组的5位老师,精心制作出5套高质量的模拟题,把筛选出来的重点铺散在5套模拟题中,2天练一套,在堂上和学生一道题一道题的做,边做边讲边强调考试的注意事项。“搏一搏,出希望;拼一拼,出前程”。反正是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重点,如果抓中了,就锦上添花;如果抓不中,对学生的考试也影响不大。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不知是偶然还是必然,我今年用这种方法抓到了许多题目和题型:填空10分抓到了8分,文言文抓的5篇中有《三峡》,名著抓的5本中有《西游记》,现代文阅读的文体、题型和综合性学习的题型也抓对了,有了意外的收获,使我校语文中考成绩提高了11.35分,及格率提高了28%。
  
  三.把考点落到实处
  
  一到初三,各种复习资料像雪花一样飘到你的桌面上,叫你眼花缭乱,不知所从。我觉得这些资料只能选用或仅供自己研究、参考,不能全盘依赖它们,因为这些资料针对性没有自己做出来的资料强,也有疏漏的地方。例如:《高分突破》这本书中所选的10篇议论文阅读训练题中都没有涉及“论证思路”这个考点,如果依赖它,今年中考就会丢掉4分。所以,初三的语文老师一定要不怕困难,不怕辛劳,团结合作,认真钻研考试大纲,细心分析近几年来的中考试题,弄清楚试卷里的每一个版块所涉及的考点有哪些,哪些考点年年考,哪些考点间着考,哪些考点很少考等等,都要心中有数,便于自己精选题材,精心制作讲学稿做复习资料。例如:首先弄清说明文的考查涉及的考点一般有:(1)准确把握说明的主要内容(说明对象)。(2)说明方法的判断和分析其作用。(3)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4)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5)领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结合生活运用知识。然后上网搜索新近发表的说明文,自己根据考点和文章的内容特点,模仿中考题型大胆地设计问题,也可以搜索说明文阅读训练资料或近几年各地中考过的科普说明文篇目,选出自己认为好的文章,把紧扣考点的题目保留下来,把不太满意的题目做修改补充,做三张3A高质量的讲学稿。每张讲学稿选四篇范文,每篇文章设计三道题(题目多了效果不好),把五个考点一一落实到题目里。其它板块也采用同样的方法制作讲学稿作复习资料,保证比你直接使用或选题使用定购的复习资料好得多。
  
  四.注意题型和训练技巧的变换
  
  现代文的考查是考课外的文章,而且是时文,老师是不可能抓中一模一样的内容或题目,只能抓题型,练题型。老师必须要认真分析中考题型,收集、整理并罗列出每一个考点的题型有哪几种。例如,说明文的第一个考点(看上段)常出的题型有:(1)给文章加一个小标题。(2)在某一段的开头或者结尾处空一条线,让考生补上一句与上下文连贯的句子。(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不准超过20个字。老师了解了这个考点的三种题型之后,在制作讲学稿时,自然会有意识的把这三种题型下达到不同内容的文章里。课前把讲学稿发给学生自己做,课中叫学生出黑板做,做后老师点评、纠正,并引导学生归纳出做这类题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变换着内容练题型,学生应变能力很快提高。中考时题型相同而内容不同,学生就自然像“套公式”那样,很容易把这个考点的分值拿下来了。其他考点也一样对付,做到一个考点几种题型变着内容练,提高学生套题能力,帮助学生拿高分。
  只要做到精确安排,落实到位,脚踏实地,才能完成艰巨的复习任务。一分耕耘,不一定有一分收获,但不去耕耘,就一定没有收获。自己做复习资料确实很辛苦,而且有一定的难度,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如果备课组成员团结一致,分工合作,一定能双赢。在现今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成功永远都是属于那些苦干、实干、巧干的人。
  
  罗顺笑,教师,现居广东东莞。

语文备考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