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研讨会得到了东平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经过全体与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求真务实、气氛活跃
出席本次学术研讨会的,是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近50所高校、科研机构、出版社和报刊杂志社的70余位专家学者。他们中既有七八十岁高龄的老一辈学者,也有大批五六十岁的中年学者,还有许多三四十岁的青年学者,真正体现了研究队伍的壮大和老中青的结合。
与会代表十分珍惜这次机会,无论大会交流还是小组讨论,大家都争相发言,态度认真严肃。会议共收到了40余篇论文,有20位代表在大会上进行了交流。三个小组的召集人非常负责,使所有与会代表都能够畅所欲言,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观点。
尽管与会代表的学术观点不尽一致,但大家都能够做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大家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使各种学术观点相互碰撞、相互辩难,气氛热烈而又融洽。
二、视野开阔、亮点频现
本次研讨会涉及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闪现出了许多的学术亮点。代表们的研讨可以归纳为以下七方面的内容:
1.关于罗贯中的籍贯、生平、思想等问题
有关这方面的论文有六七篇,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基本上认定了罗贯中的祖籍为山东东平。学者们注意到了内证与外证的结合,注意到了同名交错现象的可能,注意到了作者与山东地理环境的关系,反驳了某些明显的错误观点。
2.关于《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成书时间、素材来源、故事发生地等问题
有关这方面的论文也有六七篇。李永祜先生的论文《宋江及其起义军几个关键问题的新探考》,通过对史料的深入考证分析,初步理清了宋江起义军起义的时间、地点、离开京东到淮南后的发展方向及宋江被折可存捕杀的时间和原因等关键问题;程毅中先生的论文《<三国志演义>与宋元话本》论述了《三国志演义》吸收了宋元时代小说家话本的素材和其它文化资源,指出了《三国志演义》与书会才人和民间说话人的传承关系。
郭云策先生的论文《东平棘梁山—水浒英雄首举义旗之地》,对出土的明代嘉靖年间碑文《重修瑞相寺碑记》、棘梁山以及当地的民间传说做了考察,由此不难看出,《水浒传》的故事素材与东平的密切联系;蒋铁生、范正生两位先生的论文《东平水浒文化探赜》,认为东平湖是梁山水泊的残存水域,是水浒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水浒故事的核心史实与东平有关,东平是水浒故事的重要发生地;周郢先生的论文《东平水浒文化的新史证》,指出《水浒传》与东平一地的关系极为密切,通过新发现的两首清代咏宋江诗,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水浒传》对东平文化的重要影响;李伟实先生的论文《水浒传成书于明朝中叶可以定论》,认为根据目前已掌握的内证、外证及旁证,基本上可以确定《水浒传》成书于明代中叶。
3.关于《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思想内容及其评价问题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许多学者就两部作品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作了分析论述。欧阳健先生的论文《<水浒传>的成书与水浒精神的解读》,通过《水浒传》成书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了《水浒传》的艺术风格。曹亦冰教授的论文《从<三国演义>、<水浒传>两书之魂——忠义思想看罗贯中着意塑造的英雄人物》,指出两书人物形象所表现出的“阶梯式的忠义”。宋培宪、古今的论文《国事情怀:<三国演义>的主旨所在》,认为“心系天下安危,追求国家统一”是《三国演义》的主旨所在。魏崇新的论文《刘备与老子之道》从新的角度分析了《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形象,指出刘备并不是代表儒家理想的仁君形象,而是一个深通老子之道的乱世枭雄。
近年来,刘再复出版了《双典批判》一书,否定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两部名著,胥惠民先生的论文《违反常理的批判》、王平先生的论文《论<水浒传>诠释中的价值取向》等对此做了有力的反驳,并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认同。大家认为对待古典作品,必须坚持历史主义的态度、一分为二的方法和文学审美的观念,绝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4.关于《三国演义》《水浒传》的艺术成就问题
对《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成就,与会代表也进行了富有新意的探讨。王恒展先生的论文《<水浒传>回前开场诗赏析》对《水浒传》第一回的开场诗作了细致分析;周远斌先生的论文《<三国演义>叙事与<春秋>叙事》,比较了两部经典著作在叙事方面的异同;魏文哲先生的论文《论三顾茅庐》,分析了“三顾茅庐”的艺术手法和文化内涵;康建强先生的论文《卧龙:悲质意境中的艺术符号》,分析了诸葛亮的悲剧内涵。
5.关于《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版本和传播
周文业先生的论文《<三国演义>、<水浒传>上海残叶的数字化研究》,对《三国演义》和《京本水浒传》上海残叶分别作了数字化研究后,推断出上海残叶很可能就是周曰校甲本的底本,《京本水浒传》可能是略加删节的早期繁本;刘天振、王辉先生的论文《新时期以来<水浒传>简本系统研究述略》,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关于《水浒传》诸简本之间关系问题的探究最能反映该领域的研究水平;陈松柏先生的论文《金圣叹对<水浒传>传播的重大贡献》,系统地揭示了金圣叹评点对《水浒传》传播的贡献。
6.关于《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文化研究
张同胜先生的论文《水浒人物身体叙事的文化阐释》,认为《水浒传》中人物的特殊外貌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王玉国先生的论文《东吴文化浅析》,对《三国演义》中吴国的文化特征作了深入探讨。徐永斌先生的论文《从<三国演义>中孙策处斩于吉事看中国早期道教在江东的发展》,通过《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情节揭示了道教在当时江东的发展;姜广智先生的论文《金元之际北方文化和学术中心——东平府学》,对东平的文化历史作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不难看出,丰厚的文化底蕴是罗贯中创作的坚实基础。
7.其它研究内容
侯忠义先生的论文《<后水浒传>的价值》、王立先生的论文《<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中外文学探源》、王永宽先生的论文《论罗贯中的赵太祖龙虎风云会》、朱明秋女士的论文《<红楼梦>与<三国演义>前五回关系考论》、周晴女士的论文《浅谈<水浒传>对<绿野仙踪>的影响》等,对与《三国演义》、《水浒传》有关的小说戏曲作品分别进行了论述,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三、方法多样、开拓创新
与会专家学者在注重传统研究方法运用的同时,还注重采用新的理论和方法。考证方法是研究古典文学的基本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学者不仅从文献典籍中搜集了大量的证据,还能够从实物中寻找证据,如郭云策先生和蒋铁生先生的论文中都充分注意到了新出土的石碑及其碑记,许多学者还注意到了民间的口传证据。因此,三重证据的考证就更具有说服力。
从与会代表提交的论文可以看出,研究方法多种多样,比较文学的方法、文化学的方法、传播学的方法、诠释学的方法以及文艺批评的方法,不一而足,充分显示了学术理念的活跃和研究方法的创新。
(王平 济南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