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7期 ID: 155909

[ 马海宁 文选 ]   

用生活体验走进生命的真实

◇ 马海宁

  内容摘要:让学生有生活体验,给学生生活体验,进而使他们有联想和想象的参照,走进文本,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关键词:生命体验 生命真实 联想想象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要求学生要结合生活体验去联想去想象,这要求实在是太苛刻了。细细想来,我们应该做的,让学生有生活体验,给学生生活体验,进而使他们有联想和想象的参照,走进文本,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一.学生一定要有生活体验
  
  丰富的生活体验,一粒沙就能折射出整个世界。
  而我们的学生由于生活体验的单一,即使想要呈现自己心中的整个世界,在他人眼中也只是一粒沙而已。
  校园里的杨柳,是怎么看也看不出离情,更看不出“依依”,倒是看到了“匆匆”。只有在离人的眼里,只有在十里长堤,只有在长亭驿站,在与亲密人的“执手相看”时,只有在友人的举酒饯别之时,那离情别绪才会迸发。
  学过百篇游记,真比不得来一次亲身游历。什么“移步换景”,什么“详略得当”,什么“相互生发辉映”,什么“角度变换”,便都在其中。
  初中毕业三年的打工仔和高中三年的毕业生,二者写出的作文,毋庸置疑,高中生的作文,文采飞扬,引经据典,颇有玩弄文字的痕迹;而前者朴素真实的语言所承载的真挚情感足以震撼人们的心灵,原因就是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
  
  二.引导学生感受生活
  
  语文,文学,都是源自于生活。生活,包括我们的经历和生存环境,只要我们去发现,去感受,就是在学习语文。生活才是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永不枯竭的源泉。
  身为定州人是幸福的。定州古城,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郡县沿革、地形防戍、文化积淀自不用说,更不知有多少传闻轶事。
  让人欣喜的是,我们的学生更愿意提到苏轼,提到苏轼在定州,其热情丝毫不亚于写到苏轼之于黄州。有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是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苏轼,了解苏轼在定州的丰富信息的。
  在我的脚下,说不定在千百年前也留下了苏轼的脚印。我们一厢情愿地和这位大文豪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
  说不定哪天,我也会在校园里寻着一块雪浪石,留传千古。
  我更愿意走过定州文庙,为的是呼吸那里不尽的古香古韵,更为着在那古槐旁,能够掠见苏子月下徘徊的身影。
  在学生随笔中经常出现这些关于苏轼的文字。显而易见,这已经不止是因为苏轼是大文豪,更因为苏轼到过定州,因为学生真切的感觉到离苏轼是那样近。这是真实的感受生活使然。
  
  三.借助人生体验和感受大胆想象和联想
  
  去二中监考,不经意间看到窗外的“王家大院”。其实,我也只是听说过,那是定州西关的大户人家。如今残破的屋舍,还能够想见曾经的阔绰,院子里不时传出的犬吠声,院子里晾晒的几件衣裳,俨然已经物是人非。
  于是在讲到咏史怀古诗时,我写下了以下文字读给学生。
  那屋檐下曾经住着的财主是怎样的不可一世,院落里出入的车马、仆人又该是怎样的络绎不绝。而今看到的只有屋顶上的残瓦衰草,多次修补的破旧砖墙,静静地站在那里枯桐。哦,这强烈的今昔之感,不就是文人们诗文里感叹的人事变迁、岁月沧桑吗?提到怀古诗,提到我从未到过的金陵,更不用说秦淮河、乌衣巷、朱雀桥、凤凰台,那曾经的繁华啊,当我读到唐诗里那腐草、那古柳、那旧时之月,那破败荒凉情景,我也深沉地慨叹……
  学生是敏感的,他们谈论起自己村庄的变化,感慨儿时曾经玩耍嬉戏的田野而今已是厂房,感叹儿时的玩伴而今都已各奔东西。因循着学生们对少时光阴的回忆,我顺便提到最近做过的几篇“怀旧”题材的现当代散文阅读,谈到了“故乡”情节,谈到了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时代变迁。这今昔对比的落差就是人生体验的交汇点,便是生发联想和想象的引擎。
  新课程呼唤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必须尽快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学生成长的指路人,学习知识的促进者,智慧的启迪者,情感的建构者。让学生体验生活,由此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真正走进作品,走进作者,去写作,提高语文素养和思想境界,正是对课改精神的践行。
  
  马海宁,教师,现居河北定州。

用生活体验走进生命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