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7期 ID: 155875

[ 苗成秀 文选 ]   

走出文言文教学低效区的几点尝试

◇ 苗成秀

  内容摘要:文言文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人文精神的传承,它穿越了时空的局限,在现今的文化背景下依然展现着其永久流传的价值。我们只有在高效的教学中才能传承好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使我们民族语言的根基、中华文化的精髓绽放出璀璨夺目、更加永久的光彩。针对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文言文教学进行尝试性的改革,通过“三步教学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低效问题 探索尝试
  
  刚接触七年级教学,感觉不是很适应,几年初三下来,尽管学生水平不怎么样,但是比起初一来还是“上道”多了,尤其是文言文教学,学生自学根本就无从下手,上课时也觉得挺茫然,“语文课不懂”,我碰到了这么大的难题,从教十余年还是第一次有学生提出语文课不懂!
  拿到《童趣》,我苦思冥想,怎样教学才能体现梯度呢?最后设计了一个自认为满意的教案:一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二读,读懂意思,了解内容;三读,读出趣味,品味语言;四读,读出境界,提升认识。但学完之后总感觉少了什么,效果也没有预期的那样层层深入,有些环节由于没有操作好甚至出现了重复,而基础知识呢也感觉没有落实到位,心里感觉没有一点底!
  回顾自己的教学经历及所见的同仁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实况,对言和文的关系处理,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1、重“言”无“文”型。着重字词句翻译及串讲,把“文”弃置不顾,没有“文章、文学、文化”的影子。2、重“文”轻“言”型。对文章的大意了解以后,重在剖析“文章、文字、文化”的意蕴及美学,完全是文章欣赏课,给人一种浮华之感。3、“言”“文”兼顾型。这是目前课堂教学中最普遍的一种情况。常常是先教“言”再教“文”,“言”“文”俱备,似乎让人挑不出毛病。
  为打破文言文教学耗时多收效低的局面,我对文言文教学进行尝试性的改革,搞了一个“三步教学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这种新的教学法,将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从而建立起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同时又做出了文言文教学的整体设计:
  第一步:熟读成诵,化“文”为“白”。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刚起头,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诵读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是目视其文,耳闻其音,心悟其情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面到深层含义,到潜在的情味的全面感知。在反复诵读中,使学生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明悟作品语言艺术。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
  文言文的学习要注重理解,真正懂得词语、句子、段落的含意,诵读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加深理解,同时还可以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另外,诵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感觉。我在语感训练中注意培养学生揣摩语言的兴趣,并在方法上给予指导,要求学生在默读中意会文意,在朗读中形成敏锐的语感。为此,每教授一篇文言课文我都先做示范诵读,先用自己的感染力影响陶冶学生。
  语感训练就好比是催化剂,使读的过程成为一个把古文读成白话的过程。熟读成诵,其意自明。过时候,学生口中的古文也就像白话一样的明白了。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熟读成诵10篇左右的古文可以培养出敏锐的文言语感,可以积累起大量的语言材料。这对于掌握文言文的语言规律大有益处。
  第二步:解难释疑,浅易自通。
  在这一阶段里,我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达到既定的导读目的,这种方式是区别不同教材和不同学段而分别采取的。
  我借用了答记者问的答辩式形式来组织教学。教师往讲台上一站:“请问吧,各位。”由学生提出问题,让教师答辩,这种方式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人人动脑,个个用力,学生思维的机器转动起来了,有的甚至还想提个能难住老师的问题。答辩式既可省教时,又可在答辩中给予有强度的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集中全力质疑问难,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第三步:探究文意,形成能力。
  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自学古文能力。为体现当前的教学新思潮,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首先,让学生在结合注释、自读提示的基础上,自主把握大意,阅读并抄下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其次,让学生对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借助工具书进行自我解答,并做记录,同时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答各自在阅读过 程中的问题。最后,学生在基本理解大意的前提下,进行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总之通过这种自主学习,学生不仅提高了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改进文言文的教学方法重在“活”字。初中生多为13—16岁的青少年,要让他们对上千年前“之乎者也”感兴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灵活应变的方法难以奏效。我在上《核舟记》前要求学生按课文内容和注释,画出核舟,放大二十倍,讲评时不断修正,最后评比,学生兴趣盎然。教《醉翁亭记》时,范读结束,把话锋一转,问道:“欧阳修这样的官,能打多少分?”教室里立刻热闹了起来。“活”则生趣,趣则生爱。除此,还要借助先进的教学方法。
  文言文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人文精神的传承,它穿越了时空的局限,在现今的文化背景下依然展现着其永久流传的价值。我们只有在高效的教学中才能传承好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使我们民族语言的根基、中 华文化的精髓绽放出璀璨夺目、更加永久的光彩!相信我们教学一线的教师,如果能晓之以理,教之有据,文言文教学辉煌的明天就会和我们握手,学生也能和我们的“之乎者也”交上朋友。
  
  苗成秀,江苏运河中学教师。

走出文言文教学低效区的几点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