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7期 ID: 155870

[ 朱迪敏 文选 ]   

老有所为的汪文汉教授

◇ 朱迪敏

  他是在武汉高校有一定声望的从事写作教学与研究的教授,是我校主管过行政工作的领导干部,是退休后还组织发动老教授们积极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的带头人。他就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汪文汉教授。
  汪文汉,笔名晓冬,1937年11月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1958年,由于表现出色被武汉市第十四中学推举保送至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62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从事汉语语法和写作的教学与研究,历任助教、讲师和副教授。1982年筹建湖北省文学学会并任秘书长,1988年加入中国散文学会湖北分会,同年,他还担任了湖北省写作学会副会长一职。
  1984年起,汪老师开始从事校行政管理工作,历任人事处长、校办主任、副校长。1993年春,汪老师被选为湖北省第八届人大代表,1997年被评为研究员。1999年退休后,他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校长,湖北省老教授协会会刊《湖北老教授》主编。汪老师现任湖北省老教授协会常务副会长兼民办高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华中师范大学老教授协会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校咨询委员会成员、校夕阳基金领导小组组长。他曾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中共党员”、“先进老人标兵”,荣获中国老教授协会以及湖北省老教授协会“科教工作优秀奖”和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汪文汉老师是邢福义教授的第一任弟子,跟从其学习汉语语法,自毕业留校之后,正好赶上全国风起云涌的政治运动,他也随即参加到了各种运动的大潮之中,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汪老师才真正开始写作教学与研究之路。1977年,华师中文系成立了写作教研室,汪老师担任其室的副主任之一,利用这个契机他开启了在学术研究上最为辉煌的一段时期。一方面,他协助朱伯石教授领导写作教研室积极进行教学和科研活动,不断深入基础教学工作,共同编写了全国第一本《写作概论》教材,成为学校唯一的一个教学与科研“双先进”单位,在全国高校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教研室的思想工作也做得有声有色,中组部以简报的形式曾对其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后来,鉴于教研室扎实的写作理论研究,教育部委托他们团队编写“全国师范院校写作教学大纲”并颁发全国通用的写作教材。此后,汪老师还先后主编和参编过《优秀作文评改》《汉语与写作》等高校教材,在写作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在这段时间的教学中,他还先后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他们有的成为了全国知名的新闻记者,有的在各大杂志社担任主编,有的在国家党政机关担任要职等等,可谓是“桃李满天下”,这是他作为老师感到最为光荣和自豪的。
  由于突出的教学与研究成绩,1984年5月,汪老师受教育部聘请参加了全国高考语文组命题工作。7月,从北京回到学校之后,汪老师被推选为华师人事处长,从此,他的人生发生了转变,开始由教学科研转到行政管理工作之中,并先后担任人事处长、校办主任和副校长,直至1999年退休。
  在从事人事工作的三年多时间里,不论是评定教师职称还是日常人事管理,汪老师始终坚持两项基本的工作原则:第一、重视人才。因为自己就是教学人员出身,他相当清楚地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因此对任何有才干的人他都会破格录用和破格晋升,这样既为学校吸收了大批优秀教师,又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成长与结构的优化。第二、礼贤下士。汪老师对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有着浓厚的谦恭意识,懂得设身处地地为人才着想,时刻践行“尊重人才、尊重老师、尊重知识”的思想。因此,他的工作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同和理解。同时,他从不利用职权谋私利,总是先人后己,将更多的机会让给其他的老师。他经常说:“人间总有不平事,世上难免委屈人。”这不仅是在工作中为了开导别人,更体现出了汪老师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作为在写作教学与研究领域中具有突出成就的汪老师而言,直接转到行政工作之中确实让很多人感到惋惜,他更是有说不出的不舍之情,为了能够进一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管理工作之余,汪老师还坚持兼任过《秘书学》课程的教学工作。
  出色的工作表现和谦恭正直的态度让汪老师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更使其受到了领导层的赏识,1987年上半年,他又调至校办任主任。因校办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枢纽和桥梁,关系的处理有一定的难度,汪老师积极应对,提出了“校办校办,笑着办事”的工作理念,促进了工作的展开与落实。时任校长的章开沅教授在向外国来访人员介绍汪老师时曾风趣地说:“汪文汉主任是我的大管家。”正是踏实肯干、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他才得到上级领导如此的信任和赏识。1990年底,汪老师又升为华师副校长。
  尽管工作上平步青云,就连中国现当代文学知名学者黄曼君教授都曾戏言其是“桂子山上呼风唤雨的人”,但是汪老师却始终以一个先进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信马列主义,有着很强的公仆意识和对党的真挚感情,忠心耿耿地为党的教育事业而奋斗,时刻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将自己所有的光和热都奉献了他深爱的集体。
  1999年从学校领导岗位退休以后,他退而不休,继续为高校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他曾受湖北省委指派参加湖北省高校“三讲”巡视工作,在湖北师范学院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受学校党委派遣担任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校长,为规范独立学院办学发挥了积极作用。他深入钻研华师校史,主编了华师《百年校史》;他对中外大学精神、大学校训和华师发展历史做过全面细致的研究,经反复精选、提炼、概括出的“忠诚、博雅、朴实、刚毅”被定为“华师精神”,并深得全校师生以及广大校友的赞许和认可,对华师历史的书写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此外,他还曾担任华中师范大学90周年校庆的总导演,为100周年校庆做了大量工作。在新世纪的华师跨入第二个百年之时,汪老师又提出“博学、博爱、博雅”的理念,进一步丰富了华师精神的内涵,在建言献策中为全校争创全国文明单位提出了共同奋斗的理念。
  此外,汪老师还积极地组织老教授们为学校的科学发展和高教改革建言献策。他积极参与湖北省老教授协会筹建工作,2000年12月协会成立时,他被推举为常务副会长至今,并兼任中国老教授协会首个地方协会会刊《湖北老教授》主编。在他的主持下,会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紧扣时代脉搏,贴近老同志生活,内容丰富翔实。“建言献策”板块是会刊重点推介栏目,专栏先后组织发表有相关科教兴国、科教兴鄂等内容的文章50余篇,其中有的文章已由湖北省委主要领导批阅并由《决策参考》转发。会刊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湖北省改革与发展出谋划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1年11月华中师范大学成立老教授协会,他出任会长。通过与班子成员团结共事,密切合作,校老教协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2005年至2008年,协会围绕教学科研与和谐校园建设,分别以“构建和谐社会 营造和谐校园”、“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创新人才”、“高等教育使命与高校办学特色”和“高校深化改革与科学发展”为主题召开学术研讨会。老教授们为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和学校事业发展建言献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其真知灼见已汇编成论文集呈送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分作参考咨询之用。为进一步加强老教授协会思想政治建设,校老教协每年举办“老有所学、老有所教”思想教育活动。汪文汉老师与协会班子成员自编《老龄问题论坛》和各个专题的学习资料,组织广大会员讨论时事,开展学习心得交流活动。鉴于其在省、校两级老教授协会工作中的突出成绩, 2002年11月他荣获湖北老教授协会“科教工作优秀奖”,2006年9月荣获中国老教授协会“科教工作优秀奖”。
  2006年学校党委聘任汪文汉老师为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他结合本校实际,提出“切实加强党委领导是关工委工作的黄金原则”,开创性地开展了关工委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学校关工委工作得到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与好评,2007年12月学校关工委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关系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他本人也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正是秉承以学校发展为己任的信念,他始终用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切实地奋进在各项公共事业之中,多次为学校争得荣誉,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汪老师的人生可谓是一帆风顺,可能会让一般人都羡慕不已,但是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汪老师道出了自己多来以来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他压根不想当官,一心只想从事自己热爱的写作教学与研究。在最近所写的一篇文章的末尾,汪老师用一首诗写出了自己的心声:
  茫茫人海寻渡津,从政执教难两成。
  莫言平步青云事,最忆本色是书生。
  尽管一直忙于行政管理工作,汪老师并没有停止对学术研究的探索与追求,在这方面他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出版有个人专著《诗文书画说生肖》,主编出版《汉语与写作》并撰写“写作部分”,主编出版《中华神异人物丛书》并编著其中一册《中华神医》,参与林非主编的《中国散文大辞典》工作,任常务副主编并撰写“现代散文”部分条目,并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此外,汪老师还擅长写作随笔、散文和诗歌,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华中师大报》等曾多次发表过他的诗文。诗歌《夕阳颂歌》获《湖北高校老年报》2008年一等奖,散文代表作《诠释“大学”》收入《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一)。散文《“老年”漫议》、诗歌《让爱永留心中——写给中国抗震救灾时》、《人民颂》等也是比较优秀的作品。
  在教学与学术事业上,他刻苦钻研、力争上游,赢得了写作教研室最辉煌的岁月;在行政管理岗位上,他勤勤恳恳、务实肯干,博得了群众和领导的赞许和认可;退休后,他退而不休,继续奋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华师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荣誉。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一个既有所学又有所为的老教授,他用自己一生的光辉业绩抒写了华师精神的内涵与真谛。
  
  朱迪敏,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老有所为的汪文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