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抓住诗歌的情节特征,让学生积极开展情景探索,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首先,我让学生了解久远的封建时代,封建礼教对妇女的约束等情况,然后再以“假如你是木兰,又是处于那样的情况和那样的时代,你会怎么办”这一问题,让学生进入剧情,并顺利进行了角色转换,学生的创造兴趣也就被调动了起来:
“我一定要想办法,帮助家庭度过这个难关。”
“我可以代父从军,正如祝英台男扮女装去读书!”
“我也要上书可汗,改变只许男子当兵的现象,并建立一支女子部队。”
学生七嘴八舌地开展议论之后,我便以“_____的木兰”的填空题来启发学生概括:代父从军的木兰是深明大义,勇敢无畏的木兰。
在“踏上征途”中,学生会在“不闻……但闻……”的句式中深深地体味出木兰的女子情态与心态,并自然地归纳出“思念亲人、热爱家乡的木兰”这一特点。将“旦辞……暮宿(至)……”的句式与下文的“万里赴戎机”联系,得出路途遥远、军情紧急这一特殊情况。
在“克敌建功”的十年中,始终未露女子情态的木兰那真是够谨慎、机敏、坚强的了。在“归见天子、辞官还乡”中可窥见木兰那不图高官厚禄的品格。在“亲人团聚、恢复女装”中又一次发现木兰内心的女子情态,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伙伴惊忙”的感叹。
这样,经过抓住情节特征设计教学,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从而对故事也有了一个完整的了解,教师愉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抓住诗歌叙事情节上具有戏剧性的艺术特征,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发现创新的兴趣。
《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本诗的戏剧性这一艺术特征,去诱发学生思维,引导创新。首先我简介了戏剧知识并让学生明白:没有矛盾,就没有戏剧。于是以找到矛盾为由,启发学生去发现新的艺术成分,这样,学生便纷纷质疑:
“可汗点兵,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这是不是矛盾?”
“在从军途中,从军与思亲也是一种矛盾。”
“多年征战,克敌建功,木兰还朝还是一种巧合!”
“归见天子,功高赏多,天子要她做官,而那时女子是不能做官的,这又是一种矛盾。”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趁机引导,“木兰是怎样解决这些矛盾的呢?”
学生的兴致再次高涨,很快找到了方法,并总结戏剧的高潮与结尾:亲人团聚,恢复旧装,伙伴惊忙。有的学生还按戏剧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给予了归类。
这样,通过抓住诗歌的艺术特征,实施的创新教学,整个课堂都是在积极思维、发现创造中进行,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让学生在领悟的基础上自行质疑,开拓学生的创造之路,引导学生去研究诗歌。
学生对诗有了感性领悟后,我采用了自行质疑的方式,让学生对《木兰诗》进行理性的探讨,以深化学生的认识,打开研究之门。我让学生从生活情理、时间等方面去学习探讨。学生这一次发言少了,但很有见地:
“诗没有写木兰练武功,她没有武功,怎会建功立业?”
这正是逆向思维,理性探索的开始,我的眼前不由一亮,探索之门已开始打开,同时引进了北朝的民歌《李波小妹歌》:“李波小妹字雍容,赛群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那可途?”学生便明白了北朝人民尚武风气盛行,感觉一来,学生开始议论,然后再质疑: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卷卷不合生活情理。”
“壮士十年归”与“同行十二年”。时间前后不一致。
于是,我肯定了学生质疑的精神,便告诉他们,这就是对《木兰诗》的研究,并让学生写《木兰诗》的课后作文,让学生继续探讨新的问题。
事后作文,有的学生是从木兰形象上评论,也有的是从诗的缺点上探讨,还有的是从艺术特征上进行研讨……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赏析诗的能力,又让学生逐步走上研究之路。
我正是抓住了诗的情节特征,艺术特征进行创新教学设计,又让学生自寻特征展开质疑,从而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周银玲,教师,现居河北邯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