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7期 ID: 155878

[ 潘国强 文选 ]   

农村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潘国强

  内容摘要:作为农村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利用身边一切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农村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语文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且居主导地位并对课程资源结构功能的发挥起决定意义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高中 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堂教学到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以及具有教育教学素养的教师、教育管理者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而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
  但是,长期以来,农村高中语文教学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仅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们为了提高升学率要求学生不断重复地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阻碍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甚至导致产生厌学情绪。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自传中曾这样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了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刻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可见,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如何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呢?笔者认为:作为农村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利用身边一切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实,在农村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语文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且居主导地位并对课程资源结构功能的发挥起决定意义的作用。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说,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资源,要加强校外课程,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教师们若能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课程资源, 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和探索,将收到无与伦比的效果。
  本文将在农村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利用身边资源,加强听说训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
  笔者认为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方面,教师的任务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给学生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例如我们可以把学生每天从早到晚在校时间作一定的安排。早餐半小时可通过校园广播站在校内播放名著名篇的录音;课间活动、午休时间和傍晚放学后可播放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经典诗文的朗诵、富有哲理的童话和寓言,使学生在听中受到文学的熏陶并提高学习语文兴趣;坚持每次上语文时要求学生不拘形式和内容用三五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说话训练,学生们可以评议时事描绘现象、讲自己的童年、道家庭亲情、诵优美诗文、说有趣的笑话;在学生晚餐的时候,我们可通过学校饭堂餐厅的电视机给学生播放小说朗诵、一首诗词的精美讲评、一篇散文的欣赏品读;也可以推荐学生收看收听文化品位高的的电视电台栏目,如“百家讲坛”、“子午诗简”等。
  这些对教师来说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却给农村高中学生创造了浓郁的语文听说训练的学习氛围。无形之中语文知识在学生身上得到潜移默化,周而复始,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文听说经验,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词汇和内容,定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倡导广泛阅读,培养良好习惯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与丑陋一起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农村图书匮乏的情况下,教师要想方设法尽可能组织学生广泛阅读,使学生在广泛阅读文本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过程。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判断理解生活的能力。
  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根据需要每周组织一次读书会。图书资料缺乏,我们可以号召学生从家里拿来各自的藏书,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教师适时组织讨论,指导学生多角度阅读,培养阅读和欣赏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由于年龄、认识水平等的原因,许多学生在书籍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再加上学生的时间精力有限,因此,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阅读的、内容丰富的、可读性强的书籍。除要求学生必读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中外名著和古诗文外,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时代作品、知识性较深的科学作品,这些作品往往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有兴趣读。这样,既可以减少学生阅读的盲目性,又可以引导学生把阅读的视野投向生活,贴近时代的脉搏。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阅读对象和阅读目的选择正确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时文名段品评、读书笔记展评、剪报摘抄展览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可以对共性的看法或结论提出质疑,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达到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目的。
  
  三.发挥资源优势,鼓励自主探究
  
  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整体语文知识之上,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课程应该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语文实践能力。
  笔者认为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墙报、黑板报、学习专栏这些优势资源,把学生写得好的哪怕只是有进步的文章或言论在学校或班级展示;成立中学生文学社、自办小报和社刊、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招聘小记者,积极引导学生把校园中的新面貌、学生中的新事物诉诸笔端,登在专栏板报上;指导学生参加校、县、市、省、国家级作文竞赛;开展作文写作评优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重视激发学生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为农村高中语文教学搭建一个开放、自主的独具农村特色的课程资源平台。促进农村高中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培养农村高中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能力。
  教师还可以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打上时代烙印。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既不脱离语文教材又不是为生硬地学习课本知识而学习课本知识。
  例如在教学《菱角的喜剧》时,可让学生去了解一下家乡其他作物种植的情况,调查一下哪种作物品种最适合本地发展,它们的生长状况如何。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且认真作好记录,并绘出作物的草图,用相机拍下作物照片供大家认识和了解,写出调查报告。又如在学习《故乡的榕树》和《蜀道难》两篇文章后,可以布置学生调查了解当地的风物和道路交通情况,并与课文所述对象进行对比、归类和分析。这样既发挥资源优势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农村高中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自主学习的语文实践能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下,农村高中语文教师不能紧紧抓住语文教科书并把它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放弃广博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这是有悖于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要求的,这样的语文教学一定不会获得成功!
  广大的农村高中语文教师要真正认识到教材是魔杖,而不是缰绳;要积极投身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践中去,合理利用,充分开发资源。农村高中教师只有利用自身这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去演绎多彩的课堂,才能不断开创农村高中语文教学的新局面。
  
  潘国强,教师,现居广东阳东。

农村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