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7期 ID: 155904

[ 安之凯 文选 ]   

让散文阅读充满活力

◇ 安之凯

  内容摘要:散文阅读不只存在于语文课堂和语文测验中,更重要的是要存在于我们的日常阅读和写作中。所以把握深入阅读散文的方法,让学生能够进入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受到情感和美的教育是散文阅读课堂的精髓所在。
  关键词:散文 阅读 教学
  
  散文是中学语文教材中占篇幅最大的一种文体,而且其中不乏名篇。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就有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多篇经典美文。但是,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对于这些意味深长的的文章却感觉索然寡味,越是老师强调的重点,学生就越是反感。因此造成散文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的情况。因为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学习音乐和绘画等艺术课的机会屈指可数,所以学生对语文课堂失去兴趣就意味着美育这个重要的任务没有课程去承担,会给学生的全面发展留下缺陷。想方设法让学生能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体悟到文章中表现的人性之美就能让学生燃起学习甚至写作散文的兴趣,也能很好地达到感化学生心灵、提升审美能力的目的。
  首先我们要找到学生不喜欢散文课的原因。一方面,教师教授散文的程式化让学生失去兴趣。我们来看看一个散文课的典型案例:
  一、以幻灯片导入新课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五、研读课文,深入理解,学习课文的每个自然段
  六、重点理解句子的深意,学习文中的修辞手法
  自主探究:讨论研究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
  这个教学设计板块清晰,易于控制课堂,学生也能很好的掌握课文。但是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呢,将来学生走上社会,他们还会记得这堂课上学到了什么东西吗?同时也没有人会关心他这节课上学到的修辞手法。
  这就是教学程式化带来的弊端,一味以考试为纲,扼杀了学生对于体会散文美的兴趣。本来是一节走进美丽异国他乡或者体验四季变换的奇妙课堂,却变成了老师教授文学技巧的课。老师在课堂上花费了大量时间来研究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或者是把课堂时间用来讨论文中景物描写设置的好处。这些讲授应该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是不是要花费整节课时间或者把它们作为教学重点呢,我觉得没有必要。
  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学生自身了。由于学生都是在1990年以后出生,这是新中国发展最快的时期。而课本上选取的课文尤其是经典文章离现在年代久远,学生难以深入作者当时的情境理解作者的感情,如《背影》;还有就是学生被多年灌输的意识形态的思想控制,不能体会文章中生命和人性之美,只从道德层面理解文章,造成“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情况。这些问题都使学生游离在文本之外,文本也不能深入学生心灵打动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散文的方法,把散文教学的重点从技巧教学转移到审美上来。
  
  一.寻找阅读文章的第一感受
  
  阅读散文重要的是感受散文给我们带来的美的感受、心灵的冲击或者智慧的启迪。所以阅读散文第一位的不是考虑到应付什么考试或者回答什么问题之类,而是屏气凝神置身其中想象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画面,以及感受作文章给自己带来的冲击感。让我们以七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为例来说明。文章开头是这样的: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读到这里,我们不去问作者用了什么什么修辞手法,而是去思考我们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是广袤的黄土高原上,无边无际的高粱地前一群朴实的汉子,气定神闲,似乎是暴雨前的霎时的安静。他们被大自然包围,就像要和高粱地融为一体。
  但是文章接着就来了一个转折:
  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文章到这里才写到重点,这种冲击是突然而至的。我们首先不去思考他的写作技巧,不看他用的种种比喻的奇妙,而是感受,寻找第一感受。我所感受到的是陕北汉子激情跳跃的脚步、是他们陶醉的神情、是腰鼓齐鸣的震撼,隆隆的鼓声就像响在我耳边,我想象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在奔腾跳跃。他们的整个生命融入了鼓点之中,腰鼓的轰鸣成了他们此刻唯一的生命形式。如果说文章开头是一条大河在平静流淌,那么到这里就变为瀑布,一泄千里。
  找到了阅读文章的第一感受我们就不会再去用那些空洞的语言来分析文章的技巧,而是用更感性化、更美的体会和作者进行心灵交流。这样即使在考试的时候学生也不会觉得无话可写。
  
  二.体悟生命,发掘人性之美
  
  一篇散文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和文章结构固然和文章的可读性有着密切联系,但是这些不是一篇文章能否成为经典的决定因素。文章中更为重要的是它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是作者对于生命的体悟、对于人性美的发掘。所以,阅读散文一定要深入文本,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和人性的光辉。还是以《安塞腰鼓》为例,文章开头凸显了“静”,人和腰鼓似乎都没有生命,接着以磅礴之势描摹了汉子们敲响腰鼓后震天的气势。如: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这里不仅人和腰鼓体现了生命的活力,而且这股活力感染了空气、阳光甚至世界。在大自然中的人类在这时候赋予了大自然崭新的生命,完成了对大自然的超越。这种激昂的生命意识让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生命,去体会生命的意义。文章结尾也很有深意: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安塞腰鼓使我们对生命的感悟有了更深的理解。安塞腰鼓是陕北人表达生命的方式,是生命的寄托,同时我们也从中领略到了进入这种融入艺术融入自然的浑然的美的魅力。
  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也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集中反映了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的生活,而这段生活及其回忆里,并不是只有藤野先生,还有日本留学的各种复杂感受。如果说有什么感情基调的话,也应该是弱国子民的耻辱,这也正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人生转折点。但是我们不能就此给《藤野先生》的主旨贴上标签“爱国主义”“不忘国耻”之类。当然这些思想在文章中都有表现,但是,我们更要看到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藤野先生的高尚人性,看不到这一点很容易让我们陷入盲目的爱国主义和种族主义。
  自由、爱和美都是人性中最光辉的,我们一定不要忽略散文中这些美好的东西。
  
  三.散文贵在有“我”
  
  与其他问题相比,在散文中我们更容易找到作者。现代散文开山大师郁达夫说过:“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的散文,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当代散文研究学者刘锡庆先生有一个精彩概括: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这个定义很是巧妙,点出了散文的本质是贵在有“我”。所以我们在阅读散文的时候,最不能忽略的是“我”的感受和情感。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文章记述了我和父亲的几件小事,语言平实,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还是因为其中蕴含着真感情。所以我们要深入文本,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挚情感。文章写于1925年,是作者回忆起二十岁时候的往事而写的,事情已过去多年,作者却记得这样清楚,可见父亲的背影给作者留下了多么深的印象。
  《济南的冬天》是被选入教材的老舍先生的作品。作者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和现在有着巨大的差距,如果以现在的眼光去看济南的冬天难免感到失望。为什么《济南的冬天》会成为经典呢,就在这篇文章中处处都是“我”自己的真实感受。冬天并不见得是“温晴”的,在“温晴”的冬天背后其实是作者“温晴”的心绪。因为对于作者来说,当时留在济南教学是第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从那时起他才有了归家的感觉。散文处处有“我”还表现在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上,我们讲授修辞手法不是说明定义和用法就行了,在散文中更重要的是去发掘作者在使用修辞手法背后的心理机制。如文中作者将顶了雪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可以窥见作者当时闲适的心情和独特的审美眼光。
  要唤起学生对散文的热爱,让散文课堂充满活力,还需要老师对散文教学做不断的探索。
  
  安之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级教育硕士。

让散文阅读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