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除了内容美之外,还有其本身的形式美。它会使我们受到感染、得到教育,帮助我们识别美与丑,使我们崇尚纯洁的、健康的美,并向着健康的、美好的方向发展。美育,是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的简称,它借助于艺术美和现实美,影响人、感染人、陶冶人和教育人,提高人们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音乐的特征在于能够让人直接感觉到那柔缓的、悲哀的、欢快的音乐,让我们的情绪也随着节奏的强弱、音符的上下而波动。美育的特点是以美好的形象和事物去影响和感染人,所以说音乐是美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音乐是声乐的艺术,是诉诸于人的听觉,靠耳朵来感受的。它只能通过人的形象思维达到间接的实现,这使得音乐反映现实较为间接,甚至曲折、隐蔽。正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以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以越剧了的部分曲调为素材写成的一首单乐章的协奏曲。可以说梁祝是中国民族音乐和西方交响乐结合的首创。例如第二部分,作者用沉重的大锣、小提琴和大管的音响预示出不祥的征兆,而后铜管奏出了凶暴的封建主题。独奏小提琴先用散板奏出祝英台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接着用强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主题,加上由副部主题变化而来的抗婚音调和封建主题交替出现,逐渐形成了第一个矛盾冲突的高潮——激烈的抗婚场面。此后乐曲转入慢板,小提琴和大提琴对答地奏出了沉痛悲切的曲调,描写了梁祝二人楼台相会、互诉衷肠的情景。此时音乐急转直下,以散板、快板来表现祝英台在梁山伯坟前向苍天控诉的感人场面,逐渐形成了第二个发展高潮——哭灵投坟。最后在独奏小提琴奏出最后一个绝句后,锣鼓管弦齐鸣,祝英台转身投坟。全区达到最高潮。由此我们可以得知音乐是用听觉器官直接接受感性信息的,它的欣赏主要靠人脑的第一信号系统,。它直接诉诸人的听觉,引起情绪反应。对一首乐曲的欣赏和理解可以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审美方式来对其作不同的定义。音乐以音响作为物质材料,它必须通过时间的运动才能展现。也就是说,音响既不可见,又不可触,无形无体,只凭听觉来感受掌握。音乐的具体音响运动构成了音乐的形式,而作曲家在创作时企图通过音响所传达的信息成就了内容。
音乐语言构成了音乐的外部形式,它是按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和运动的,构成音乐语言的要素有节奏、旋律、和声、复调、配器以及音色、力度和密度等。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通过节奏才能把音乐组织起来。而节奏与其他音乐因素结合起来可以产生许多审美效果。比如节奏速度加快可以使人产生紧张而激烈的情绪,节奏速度放慢则使人精神放松甚至消沉。而旋律则是音乐作品中的主线条。它的优美与否直接决定着这部作品的个性色彩。也就是说,不同的国家、民族、地区,有着不同风格的旋律,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个性的作曲家,也会创造出不同风格的旋律。所以说旋律的风格化和个性化,归根到底是由民族、历史的审美传统所决定。
音乐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形式,还在于它的内容。李斯特认为,音乐之所以被人们成为最崇尚的艺术,“主要是因为音乐是不加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在血管中流通的血液。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
音乐对人们的美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音乐中蕴含的哲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是通过每一首乐曲、每一个音符传递到聆听者的心里的。每聆听一次就受到一次感染,增加一次记忆和联想。音乐美感会一点一滴的浸润听者的心灵,使其思想得到启迪,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音乐又是最有情感的艺术,它那美妙的旋律能强烈撼动听者的心灵,让人如痴如醉,仿佛置身于音乐的海洋……听众对于作品的情感不是以被动的方式来接受的,而是以主观能动的态度来体验的。正是人们从情感上接受了诸如团结、凝聚、忘我、奋进的精神力量。这些和谐、整体的观念如果变成纯理性的能力,人们就会自觉地地克服和战胜那些基于生理本能的自然情感和非理性的情绪,实现善的最高理想而奉献自己的才智,并养成在生活中与人为善、真诚待人、宽容仁爱的道德、修养。这就不仅仅是音乐对音乐的影响,而是已经提升为人格的塑造了。
裴军林,赵向红,教师,现居甘肃渭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