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6期 ID: 153363

  

提高语文课堂互动有效性的策略

◇ 尤 佳

  [摘要]教学互动是指课堂上师生间、生生间发生的一种人际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本文通过对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现象观察,分析语文课堂互动低效的原因,阐释语文课堂有效互动的对策,研究如何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互动,以期在中观或微观层面对语文新课程实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语文课堂互动;教学互动;师生互动;有效互动
  
  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要求教师由权威型向民主、融洽的朋友式转变,将知识的传播融入亲情氛围之中,并自始自终保持真实、信任和移情性理解,指导学生对学习态度和结果进行正确认识。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采取积极、主动的策略,将互动的观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一、合理利用多种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语文教学课堂,一改过去“一本书 + 一张嘴 + 一支粉笔”的单调的“三一”教学模式,可以极大丰富教学内容,提供足够的资料,增加课堂容量,给语文学习带来高效、逼真的语言学习环境,使语文教学形式多元化,以此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强烈愿望和兴趣。多媒体运用创设了互动学习的氛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现代语文教学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结构,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课堂教学,多媒体进入课堂,图文并茂,声情并举,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为教学创设了互动、和谐的教学情景,实现了师生、生生互动。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效果良好,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教师教学自如,受益匪浅。
  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文章相关的背景、历史知识、文化蕴涵等融为一体,利用图、文、声、像等多媒体播放功能,快捷、明了、高效地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知识信息,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筛选择取所需信息,扫清阅读障碍,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学习对象发生兴趣,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营造“安全”思维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给学生创设一个“安全”的教学思维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积极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互动。
  (一)建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不仅是教学的主导,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不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中一定情境下的主导者。概括地说,抛弃了“师道尊严”的教师的职能是主导。当学生无法学的时候,教师要适当辅导;当学生不会学的时候,教师要进行学法指导;当学生自学和讨论中思维受阻,教师要疏导;当学生理解和讨论钻入死胡同时,教师要清导。学生主要是学习的主体,但在某种特定场合,他们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可以与教师对等交流,可以对教师教学“指手画脚”,教师在尊重科学、尊重真理的前提下,虚心接受学生的“指导”,使自己的教学更合理、更高效。
  民主、平等是第一要义,教师应以平等的心态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自主学习。教师要解开束缚,建立教学民主,增进师生情感的沟通,消除学生的心理重压,教师要尽可能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群体中去,让学生敢说、敢问、敢辩、敢写,使他们在无拘束无压力的课堂上自由地学习。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和点拨者,即教师在课堂中既是积极参与者,又是导学者;既是课程的开发者,又是学生潜能的发现者。教师通过平等地参与学生活动,并贡献个人意见与经历,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融洽,使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使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交流。
  (二)巧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亲自体验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课堂不需要轰轰烈烈,亦反对一潭死水,不让学生掷踢于课堂而成为边缘人,教师要善于制造旋涡,让一个又一个学生卷进那生动的旋涡。教学之中,如果能不断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里,帮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
  (三)注意和学困生的情感交流
  “皮格马利翁效应”中提到,教师给予孩子的期望值决定了孩子的成功与否。因为,这些期望值会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孩子,往往是亲者愈亲,痛者愈痛。受重视的孩子往往会发出前所未有的潜能,脱缰而驰成为千里良驹。而受轻视者往往一蹶不振,他们不受关注,他们享受不到“阳光”,他们的心是晦暗的,他们是弱势群体,很多时候,他们丧失了“对话权”,课堂是他们的失乐园,他们无法受到像其他学生那样的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更多的他们遭受的是漠视,是放弃,是排斥,他们的心是畏惧的,甚至是仇恨,民主、平等、彼此沟通无从谈起。于是,一批又一批的“学困生”、“行为偏差生”就堂而皇之地“诞生”了,“塔尖”、“塔底”就在“润物细无声”中产生了。很多时候,“塔尖”是在愉悦中成长的,他们是骄子,他们是时代的宠儿;“塔底”是在逆来顺受之中完成对生命的一次叩击的,他们是时代的弃子。课堂教学中,要避免出现“特权阶层”,不要造就一个让多数学生无语的“失乐园”,不要因为教育者个人的行为而断送优秀的一族,教师应作实践研究,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心志的开放。自信的心理,个性的张扬,创造能力的释放,是有效的课堂教学互动中应看到的。
  三、主张多向互动合作,积极尝试自主学习途径
  多向互动合作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合作,即生生互动合作和生师之间的互动合作。它是学生学习过程自主性发挥的独特表现。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中,应让学生的提问成为教师的资源,从而实现多向互动合作。此时,我们教师应当考虑学生在学习中会发现什么问题?怎样去解决问题?该怎样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共同研究探讨。在课堂上,我注重让学生提“两种问题”,一类是学生自己弄懂了,用来考别人是否能懂的问题。另一类是学生自己不大理解,不懂或是有不同的看法的问题,用来请教同学或老师,而教师并不着急去表态或解答,而是留给学生思考余地,师生共同商量着解决。这样,教师不仅是教者,也是学者,思者和听者。长久下去,学生就真正意识到师生一起学习,不是靠老师的权威性,不能有依赖思想,而应该是师生一块参与,师生都是学习者,自己也可以参与把握和控制课堂教学。这样使学生敢于说,善于学,有利于师生相互了解,彼此沟通。作为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做恰当的鼓励和点拨,进行多向互动时还应提倡生生之间两两互动或小组合作学习互动。
  四、教师要不断搭建“脚手架”,创设“最近发展区”
  知识不是老师传授的,它是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和顺应得来的。同化,就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外界信息(学习的新内容)的接纳与吸收,它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顺应指外界信息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与改组,使之朝着更完善的方向变化,它是一个质变的过程。能力也不是老师教的,它是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所以学生应该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是学习的主体,是问题解决的“第一责任人”。那么,在高效的师生互动关系中,教师充当什么角色呢?依据现代认知心理学一一建构主义的观点,教师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是学生的高级伙伴。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不是“教”学生,而是与学生一起学习,教师始终是学生的伙伴,只不过是个“高级”的伙伴,这个“高级”主要体现在教师可以有意识、有目的而又非常自然地对课堂活动进行调控。所以,对于课堂上的问题,上位性的也好,下位性的也好,教师不可以直接
  说出答案,教师能且只能搭建“脚手架”,把学生导入“最邻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心理学发展理论的重要概念,即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也就是说,老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能起提示、启发、点拨的作用,不可包办一切,课堂上的问题要由学生自主达成共识,自主解决。
  五、力求培养创新精神,努力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显然,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从小抓起,从课堂教学抓起。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才能使他们充满渴求知识的激情,思维活跃,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成为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教学目标。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答案并非只有一个,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要鼓励学生启迪智慧,换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去追导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把新课程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关键要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要让学生珍视对教材、对问题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做到“三个不”、“四个不敢”。即不从众,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否认教材,敢于否认古人、名人,敢于否认自我,同样,也要敢于否认教师,以此培养求异思维,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精神。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所提倡的积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是要求我们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让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2]李福灼、陈玉秋.初中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3]张晓梅、张英宏.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作者简介:尤佳,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

提高语文课堂互动有效性的策略

  •  / 何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