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3年刮起的中国风给听众带来了新的视听感受,带有浓郁的中国风的歌曲越刮越盛。但是由于商业运作市场化和大众传媒的炒作以及音乐人自身素质的局限这些原因,在中国风风起云涌时我们更要关注它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风;文化素质;词曲分离
从2003年起,以周杰伦、陶喆、王力宏、后弦为代表的,采用新派的唱法和编曲,并在歌曲里融入中国传统元素,从而引起听众的民族审美心理共鸣的流行音乐风潮和音乐作品在中国风行起来。也正是由于它处于上升时期,它还来不及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因而它所暴露的问题也一览无遗。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仅从以下两点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
一、音乐人自身文化素质不高
流行歌手作为流行音乐的领军人物,左右着流行音乐的浪潮。听众往往通过歌曲来认识流行歌手,在感兴趣之后往往关注这个歌手的一举一动。作为“中国风”音乐的领军人物周杰伦、陶喆、王力宏等更是得到了众多年轻人的追捧,时尚的R&B曲风和动感十足的Hip-hop说唱点燃了年轻人彰显自我的激情;融入古文化、古旋律和意境深远的古诗词赋这些中国元素唤醒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风来的如此迅猛,如此合乎国人的“胃口”,因而人们来不及细嚼慢咽、细细品尝,一副囫囵吞枣模样。放眼整个华语乐坛,当红艺人没有涉足中国风的可谓凤毛麟角。除上面所述领军人物外,林俊杰、南拳妈妈、周笔畅、S.H.E、罗志祥……都参与了进来,不断地在中国风这块大蛋糕上花样翻新。让受众领略到中国风“风卷残云”的魅力,然而这些歌手的本身素质却值得我们担忧,给具有古典文化的中国风蒙上了一层阴影。
虽然歌手的文化素质问题已成老生常谈了,但是它在具有浓郁中国文化底蕴的音乐面前更加凸显出来,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批评。蔡依林不知道三国为哪三国。2004年吴克群推出首张个人原创专辑《先生你哪位》中,吴克群把“尴尬”唱成了“监介”(jian jie)。伊能静的《念奴娇》,引用古今名诗词,由周杰伦作曲。其中一段引用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伊能静把“纶”(gu€"Dn)唱成了“伦”(l€鷑),这句话在整首歌曲中出现了两次。
这些流行歌手引领者中国的时尚潮流,受到众多青少年的追捧,对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风本身就是向古文化和古诗词赋的挖掘,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古诗词赋的意境深远,这都要歌手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这些引领风潮的流行歌手更应以身作则,自觉的认真学习古文化、古辞赋,要吸收古代文化的精髓,不能生搬硬套的就往自己歌里塞。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引导青少年对古代文化的向往,让这些古文化源远流长。
2008年的春晚,周杰伦的一曲《青花瓷》无疑是晚会的一个亮点。但是这首歌曲的歌词中却存在着错误———著名收藏家、鉴定家马未都认为该歌词中有两处错误,其中一处错误堪称“谬误”,懂些鉴赏知识的人都会看得出。“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马未都的解释是:青花瓷自诞生之时迅速成为中国瓷器的霸主,七百年来无人撼动。可瓶底从未书写过汉隶,仅在明崇祯一朝某些青花器身偶写过隶书,显然写词者并不太懂瓷器。另一处错误是“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马未都说,这句歌词的错误之处在于“宋体落款仅见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而青花瓷器中未见过。”虽然方文山通宵古今文化,但是他并非业内人士,出现这种错误也很正常。身为中国风的代名词,责任也更为重大,这种谬误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却有着不利的影响。中国风在大众传媒的炒作下,已经成为古代文化的代名词——是一股浓得化不开的古代文化。听中国风歌曲已经成为了解传统诗词文化的一重要来源,同时由于流行歌曲具有通俗易懂的特性,它更容易为广大青少年甚至华人群体所接受。由于音乐人自身存在的文化谬误,很有可能以讹传讹,不利于中国文化的正常传播。
二、 简单粘合词曲的做法
有人戏言,要想捧红一个新人,不需要教他怎么唱歌,只要给他一件古装,教他背几首唐诗宋词就绰绰有余了。可见中国风已经成为“中国疯”了,已经引来无数音乐人的跟风,谁都想在这个大蛋糕上分红得利,有些音乐创作人为了利益而盲目跟风了。
S.H.E有首中国风的歌名叫《长相思》,里面有一段Rap说唱完全是引用的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这段说唱给人的感觉只有节奏,短短的十五秒就将这首词念完,词的意境已经全无。
这种例子还有很多,在歌曲中穿插一点古诗词或者古旋律就成了中国风了。这些极富有韵味的古诗词赋在一片嘻哈说唱中变得意境全无。忽视词曲的协调,忽视了古诗词本身的意义,忽视了这些古诗词内在要求与之相适应得曲调。那或悠扬或激越或悲怆或豪迈的古诗词赋在一段说唱中被压缩成几句干巴巴的句子。富有节奏和韵味,朗朗上口的诗句所附的并不是曲声悠扬,最后组成的不是峰回百转的天籁之音,而仅仅是一些含糊不清的话。
中国风吹来,有些上乘之作,给了国人很多的惊喜。中国风还能吹多久,风吹过后能留下什么?这是值得那些音乐人反思的,只有少点商业化,更深的扎根传统文化,中国风才能吹的更久。
参考文献:
[1]陈訸玮:《“中国风”音乐引发的研究与社会文化思考》,《东南学术》2009年第4期
[2]黄晓亮《给“中国风歌曲”下一个定义》http://blog.sina.com.cn/S/blog49c5bfb a010006z7.html
作者简介:徐亮,男,湖北荆门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