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6期 ID: 153359

  

语文在中职学校教改中的学科定位与教学对策

◇ 杨 薇

  [摘要]近年来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程度不一的教学质量下滑,毕业生人文素养降低等问题,本文从中职语文教与学的现状切入,分别从重新确立语文学科的基础地位和发挥语文教学的固有作用两方面尝试性地指出了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些可行性途径。
  [关键词]中职语文;语文教改;学科定位
  
  伴随着科教兴国策略的实施,中等职业教育也逐渐成为了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一份子,并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而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劳动力市场对综合素质较高的中职毕业生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可现实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不但没有稳步提高,反而逐年呈现下滑的趋势,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也差强人意,尤其是在文化素养方面。综观国内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现状,不难发现,近几年各类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专业技能,轻文化基础”的问题。中职学校要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走上健康发展的正轨,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改变现状,培养出专业技能过硬,人文素质较高的,适应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所需的合格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中职学校必须摒弃“语文无用”的落后理念,重新确立语文的学科基础地位,从而发挥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语文教学是中职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必备基础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作为基础学科,其基础性体现在它是学习母语,而母语恰恰是人们进行言语交际,思维活动和文化传承的必备工具与语言媒介。语文教学就是进行母语教学,是一种生存教学,它会教给人们一种基本的生存技能,人唯有掌握了这一工具,才能生存和生活和获得自我发展的空间,因此语文教学有助于提高人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另外,语文作为中职学校重要的文化基础课之一,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价值,学好语文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和专业能力的提高不无裨益。
  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工具性首先表现在它为其他专业学科服务并奠定基础的功用。语文作为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必备文字性工具,具有其为专业学习服务的功能。一方面,各门专业知识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和体现出来的。就中国而言,汉语是各门专业知识传播最重要的载体,而且对书本上各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必须建立在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学生一旦缺乏语言阅读能力,连专业课本的基本内容都无法看懂,那么专业教学肯定无法进行。另一方面,某些专业技能的操作与讲解也必须借助语文这一语言媒介来完成,如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对信息的筛选、组合,化学工艺专业学生对具体操作规程的理解能力,机电类专业学生制图时对图纸进行阐释的能力等,都离不开平常的语文学习。近年来中职学校由于生源质量下降的关系,部分新生原本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就很差,对于一般难度的文字篇章的理解都存在困难,如果面对专业课堂上大量的专业术语肯定是无所适从,更不说深入理解具体操作的整个流程了。所以语文学习和培养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对中职学生的专业学习至关重要,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必备基础,中职学校教育者应该充分意识到语文教学的这一奠基作用,改变以往挤压语文基础课课时的短视性行为,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语文课的相对独立性和系统性,唯有如此,才能有望实现提高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培养出合格人才,使学校摆脱就业难,招生难和发展难的生存困境。
  二、语文教学是实现中职学校素质教育目标的重中之重
  在国家现今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这一大背景之下,语文学科的另一个更重要的特性:即人文性也得以凸现。其实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全面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简言之,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最终目的的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系统中的重要一环,理应全面贯彻这一精神。“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也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首先是身心健康的人,其次才是具有实践技能的实用型人才。而且这个“人”,必须是具有更高精神追求和人文素养的人。国家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不仅是现代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也是劳动者健康发展的需要。倘若一个人只会工作和学习,不去思想,也不懂审美,他就形同一部机器,失去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要成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所需的劳动者,人不仅要利用专业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也要为创造精神财富做出贡献,这样的生活才不乏活力,这样的人生才具有意义。有鉴于此,中职学生除了为就业之需刻苦学习专业技能之外,也有必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而其所在的学校有义务和责任开设一定课时的人文类课程,尤其是语文课来为实现该目标而服务。
  具体来说,语文课作为提高劳动者文化素养的重要科目,除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读写能力外,关键在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到健康向上的积极思想的熏陶、学会审美鉴赏和保持身心健康,从而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人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主要依靠专业课程的学习,但综合素质的提高,还要依靠基础课程的学习。语文教学活动会潜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这是实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重要步骤,语文课的教与学对实现中职学校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三、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现状与应对策略
  目前全国都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在语文教学层面上也进行了相应的一系列改革,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语文教学的现代化,有助于提高的学生语文能力,也彰显了不同以往的“以生为本”的全新教学理念。但相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不但未能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大的改革,反而使语文课在中职课程中的固有地位在被日渐削弱。出现该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中职语文的教学在策略、模式和手段上仍沿袭传统,因循守旧,一部分教师仍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授课,忽视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从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致使课堂没有活力,教学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中职学生多为未考上高中的分流生,语文基础薄弱,也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这无形中加剧了该类问题的严重性。另外,某些学校的管理层秉承“重理轻文,语文无用”的落后理念,为短期内提高学校的就业率,通常会采取了加大实用技能培训课时,挤压削减语文课课时的做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语文学习。因此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要想改变现状,走出困境,简而言之,必须契合现代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大方向,引入“以生为本”先进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并尝试在保证语文课常规教学的前提下,使语文课与学生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形成有效的对接,从而形成一股合力,实现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现行体制下,中职学生的学制一般为三年,前两年为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第三年为实习期和就业期。受人才市场就业导向的影响,为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用人单位只要有任何需求,学校便随时按需输出学生。因此一些学校通常很重视专业课教学和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把专业课与文化课的授课次序、授课比例进行调整,甚至大量削减语文课来加强专业课。这样一来,语文课这门主要的文化基础课通常沦落到类似“鸡肋”的地位, 教之无味,弃之可惜。面对不断被压缩的语文课时,语文教师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完成原有的教学计划,通常不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语文基础的参差不齐,上课搞一言堂,满堂灌,忽视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这无疑会挫伤学生仅存无几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如此一来,语文的教与学就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之中:学生学不动,跟不上,不愿学,教师教学自然是举步维艰,没有成就感,不愿教,教不动,从而致使学生学习没有兴趣,教师上课没有热情,课堂教学没有活力,授课效率低下,教学质量一度下滑,最终使语文教学处境尴尬。
  当然造成学生语文学科学习现状的原因不一而足,但是学校作为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专门教育机构,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其管理措施对学生的学习状态的好坏发挥着主导作用,尤其是学校倡导的办学理念和宗旨,校风班风的形成,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教育要求,均会对学生的学习和心理产生导向性的影响。中职学校在这方面做得尤其不够,需要改进的地方的确不少。
  (一)学校领导对语文课的学科定位缺乏认识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导向下,中职生就业也唯市场需求是从,这无疑加剧了一些学校急功近利的行为。中职学校为争得生源,扩大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和课时比例总是极力迎合社会的短期需求,从而致使语文课这种实用性不强、盈利目的不明显的文化基础课屡遭冷遇。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在于许多学校缺乏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只重视短期的经济效应,且片面地认为职业教育仅指专业知识加技能的教育,忽视甚至无视了中等职业教育与一般的职业培训的区分,也忽视了素质教育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职业教育日益转变成谋生教育。在学校主要领导的影响下,教学管理层的管理理念也日趋功利化和市场化,进而影响到校风学风及学生的学习状态。
  (二)语文学科课时设置不合理
  在课程设置上,不少中职学校对整个课程进行了调整:一是根据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不断开设新的专业技能课:二是不顾及文化基础课与专业技能的比例均衡与相得益彰,大幅度增加专业课课时,强行缩减语文课已经少之又少的学时。这些做法往往使得语文教学地位低微,名存实亡,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也加剧了师生中“重理轻文”这一倾向,进而使得中等职业学校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终极目标渐行渐远。
  (三)教学理念太落后,教学改革难实施
  目前,教师教学观念的陈旧依然制约着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改善。中职学校主要是为企业培养初级应用型技术人才,这就要求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的教学应该不同于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学,除了教授语文基础知识外,必须结合学校的职业特色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可现实中,多数教师还在沿袭着应试教学的惯有思路,同时在在学生观上认为中职生是不可教育的,对学生采取消极对待、放任自流的态度,不抱任何成功的期望,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不知不觉会在课堂上会伤及学生的感情和自尊,从而影响其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继而影响中职语文教改的顺利推行。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中职学校要想改变语文课目前的尴尬处境,首当其冲的就是在有限课时的语文教学中,实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服务学生的同时,加大对教师授课效果的监控督导与考核评优,从而调动起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优化整合教与学的有效资源,从学生的本身需要和所在学校的职业特色出发,使学生在语文应用能力有所提高的基础之上,发挥语文学科对专业能力形成的推动作用,使得中等职业学校能够培养出更多的适合国家经济发展所需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杨薇,陕西兴平人,教育硕士,讲师,任教于陕西省石油化工学校,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在中职学校教改中的学科定位与教学对策

  •  / 何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