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沁园春·雪》对历史英雄人物评论的基调是持批判的态度,批评他们武功有余,文采不足,配不上祖国如此多娇的江山。但不是一概否定,而是肯定他们是历史上杰出的英雄人物。不是谩骂这一些人们,而是用“文采”、“风骚”、“大雕”等形象化的语言,艺术的笔法来评论历史英雄人物。写历史英雄人物是为写今朝风流人物铺垫和蓄势的,突出今朝风流人物形象更加完美和伟大。
[关键词]人物;评论;形象;铺垫;主题
一、怎样认识诗人对五位历史人物的评价?
《沁园春·雪》中对历史人物的评论是教学的难点。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词中对五位历史人物的评论,这对深入理解这首词的主旨非常重要。毛泽东曾对本词批注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1]这为我们更好的理解这首词提供了重要依据。
作者对五位历史英雄人物评论的基调是持批判的态度,批评他们武功有余,文才不足,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因而他们都配不上祖国如此多娇的江山。这首词,上阕写北方的雪景,展现祖国的山河有雄伟的一面,也有娇艳的一面,充满了热爱祖国壮丽江山的豪情壮志。下阕从“江山如此多娇”自然吟咏出“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祖国的河山这么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挣着为它的统一和强大而奋斗。像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等这样一些在历史上显赫一时的英杰,都是才雄武威,完成了统一的大业或凭着武力使远近慑服,但可惜他们都是文采不足,稍欠风雅,对于人民的疾苦和要求,也是少宽厚仁慈相体察的心肠。那威震四海的成吉思汗,也只知道弯起弓来射大雕。”[2]这五位历史英雄人物是封建统治者的代表,虽然他们在历史上建功立业,起过一定进步作用,但是他们身上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局限性,他们的功业是建筑在劳动人民的身上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虽属一代英豪,然论其‘文采’‘风骚’则都不足观。”[3]从而批判了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诗人深深惋惜这么美好的江山,几千年来却没有真正的英雄与之相配。这种惋惜缘起于“江山如此多娇”,落脚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诗人不仅仅停留在对历史的惋惜之中,评论历史是为了面对现实。所以诗人进而充满豪情地期许和赞扬,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风流人物,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对五位历史人物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个主题。体现了诗人雄视百代的宏伟抱负和博大胸怀,表达了今朝革命风流人物超越千古的坚强决心和必定信念。
二、作者批评历史英雄人物,为什么不能谩骂这一些人们?
作者对五位历史人物评论的基调是持批判的态度,但不是一概否定,而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委婉地批评这些人的不足;不是谩骂这一些人们,是遵循“怨而不怒”的诗歌讽喻传统,用“文采”、“风骚”、“大雕”等形象化的语言,艺术的笔法来“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否则就不是写诗,而是写历史了。作者批评历史英雄人物,为什么不能谩骂这一些人们?
1.他们是“无数英雄”的杰出者,在历史上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纵贯几千年,通览中华文明史,一提到历史英雄,往往就想起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等。这些在历史上显赫一时的英杰,都是才雄威武,完成了统一的大业或凭着势力使远近慑服,他们都曾开创了封建社会的辉煌盛世。可以这么说,这一个个历史英雄人物,代表了历史上一个个强盛时代。从根本上说他们的不足是由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和社会地位所决定的。如果全盘否定、谩骂这一些人们,也就否定了中华民族的英雄辈出的历史,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对他们的千秋功罪加以恰如其分的评说才具有感染力量和借鉴价值,也就更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了。历史上曾经的强盛和辉煌,激励着革命英雄为祖国的统一和强大而英勇奋斗,驱除一切敌寇,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
2.作者写历史英雄人物是为写今朝风流人物铺垫和蓄势的。由对历史英雄的批评与惋惜来衬托对今朝风流人物的赞扬与期许,突出今朝风流人物形象更加完美和伟大。“诗人先不提出革命英雄来,先提出古代的英雄人物,然后再转到革命英雄人物身上,这就显得更有力量,更其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来。”[4]如果全盘否定、谩骂这一些人们,或者举出的历史人物不是那么煊赫的,那么就难以衬托和突出今朝风流人物的更加伟大。作者列举这样一些在历史上“显赫一时”、“才雄威武”的英杰,来衬托对今朝风流人物的伟大,对历史人物的评论在于表明今朝风流人物要超越历史上的一切英雄人物的宏伟抱负和博大胸怀。
所以,诗人就历史上中举出五个英雄人物来加以评论,意味非常丰富。这段评论以“惜”字为统领,定下批评的基调,同时用“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相配合,具体表现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含蓄地批评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表明了作者对他们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诗词集》
[2]臧克家:《雪天读毛主席咏雪词》
[3]邓叙萍《读毛主席诗词的一点感受》
[4]周振甫《〈雪〉浅释》
作者简介:于启龙(1965—),男,职称:中学一级,研究: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