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6期 ID: 153369

[ 任晓玲 文选 ]   

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之我见

◇ 任晓玲

  [摘要]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语文教学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文以载道,文道融谐,浑然天成”体现了语文思想内容和形式统一的规律,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体现了语文的本质特征与教学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文教育;教学艺术
  
  元朝学者郝经说过:“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精辟地论证了“文”与“道”的关系。语文思想内容决定语文形式,语文形式又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礼记》中说“师也者,晓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意即教师通过教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亦使学生知晓一些规范。韩愈在《师说》中将老师的职责任务依序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传授道理与教授学业并重。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经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而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强调了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不可脱节的融谐关系。《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德育应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全部过程,渗透在智育、体育与劳动教育中”,旨在显明语文教学必须“文道统一”。叶圣陶将“文”与“道”的关系阐述得更为经典:“由语言文学而深明其内容,且有裨于思想之提高,品德之修养。”可见文与道相依相存,无法取舍。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因素无处不在。语文的各个教学阶段、各种教学形式、各种训练内容、各种训练方式都渗透着德育的因素与内容。
  例如分析写作背景。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其写作背景,尤其是入选教材的文章更是精选出来的佳作,从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入手,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展现问道统一更能突兀其必要性。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通过全程报道山西平陆中毒事件,热情讴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而这正是我们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授课中适时融入“98抗洪”、“2008雪灾”、“5.12汶川地震”等事件,教学与教育效果更佳。
  归纳主题思想。分析和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是语文老师呈现教学艺术,体现文道关系的常用方法。杨朔《荔枝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文章以赞美蜜蜂的辛勤劳动为面,很好地给予了文章的主题:“对人无所求,给人的都是极好的东西。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其主题是讴歌像蜜蜂那样“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苦”的那些任劳任怨,默默奉献,不辞劳苦的人们。唐弢撰写的回忆性散文《琐忆》,叙述了自己与鲁迅先生交往经历,行文之间,却处处泉涌着对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赞颂“对友能爱,俯首甘为孺子牛;对敌能憎,横眉冷对千夫指”,揭示这一文章的主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憎分明,明辨是非,坚持正义与真理教育的绝好典范。
  讲解教学内容。语文课的根本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这其中,教学内容蕴含着极其丰富的道德教育的因素。汉字讲解中可以寓以哲理与教育,如“忍”字是“心字上面插把刀”告诫人们学会宽容与忍耐,大度与慈怀。“臭”字是“自大一点就是臭”告示人们学会谦逊、诚实,懂得“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同样地,词语讲解中蕴含有德育教育的成份:“闻鸡起舞”教育学生不畏磨砺,立志成才;“游刃有余”教育学生学习“庖丁解牛”方可熟能生巧,勤学苦练,学业有成;“废寝忘食”正是莘莘学子治学的严谨态度,……如此等等。至于范文,其教育意义更是丰厚充裕。吴晗在《谈骨气》一文中,语句犀利,论述精辟,喻理深邃,以“文天祥拒降”论述“富贵不能淫”,以“饿汉不受嗟来之食”论述贫贱不能移,以“闻一多拍案而起”论述“威武不能屈”,使学生习获知识的同时,对人生、追求、信念、意志等的理解也受益匪浅。仅从我们入选教材的范文中就可列举出繁多文以载道的文章。如描绘祖国美好山河,培养学生爱国热情的作品有《苏州园林》、《壮丽的三峡》、《天山景物记》、《雨中登泰山》等;歌颂英雄先烈,培养学生民族情感与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品有《过零丁洋》、《谁是最可爱的人》。
  此外,扬真、善、美,弃假、恶、丑,树远大抱负,立鸿鹄大志,坚定人生信念,畅谈理想与追求的范文可谓是俯拾皆是。总之,语文教学内容无论是感知性认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评析,还是因文解意、因意悟文都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利用艺术形象。入选课文中的艺术形象本身具有典型的教育作用。《阿Q正传》可以让学生认识以阿Q为代表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国民的致命弱点;《孔乙己》则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旧的封建科举制度下对人的摧残与迂腐;《军神》可以让学生从刘伯承元帅“拒用麻醉,医治枪伤”的故事中感悟到惊人的意志与毅力;《项链》则让学生对玛蒂尔德的典型的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了解;《一件珍贵的衬衫》让学生深深地为周总理关爱百姓的公仆精神所感动。
  朗读背诵过程。朗读背诵既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情文并茂、感人肺腑的文章包涵着强撼的教育功能,因此,绘声绘色、富于感情地朗诵读与背诵精彩的文章与段落同样可以收到显著的教育效果。读范仲淹《岳阳楼记》对古人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的慨叹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读曹操的《短歌行》时,总是为作者“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沉吟与冥想所折服;读柯岩的抒情诗《周总理,您在哪里?》我们总是无法抑制住对总理无限的敬仰与哀思;读高尔基的代表作《海燕》时,眼前总是浮现出海燕搏击风浪,展翅翱翔,高唱胜利的英姿;读罢陶铸《松树的风格》,每每由衷地赞叹松树不畏风吹雨打的顽强的生命力,让人掩卷长思,浮想联翩,回味无穷;至于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唐诗宋词,更是朗朗上口,沉醉难抑制,总有荡气回肠,激情汹涌之感。
  教育,是一门艺术。总之,语文教学中,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可是,教书育人乃从教天职,知识教学与品德培养同样重要,二者应融谐并举,相得益彰,浑然天成,不可厚此薄彼。
  
  作者简介:任晓玲,山东省滕州市荆河街道滕西中学。

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之我见

  •  / 何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