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6期 ID: 153336

[ 徐继燕 文选 ]   

高职学生学习心理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 徐继燕

  [摘要]通过对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等3所高职院校的学生及教师进行调查与访谈,了解到目前高职学生普通存在的学习心理现象: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学习动机层次不高、学习焦虑现象严重;同时对此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职学生;学习心理;对策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1,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而高职教育中教育学生学会学习、热爱学习、享受学习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对高职学生学习心理状况研究便显得尤其重要。
  一、高职学生学习心理状况
  采用调查和访谈形式,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电子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98名学生和61名教师(其中辅导员38名)为对象。调查的内容涉及到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学习方法(认知策略、知识的迁移、记忆策略)、学习目标、学习效果、教师的教法和教育教学中学生和老师的互动沟通等方面。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高职学生普通存在如下学习心理现象:
  1、学习目的基本明确但不清晰、不具体。获得较强的专业和活动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其中36.5%的学生希望通过学习获得专业和活动能力,29.7%的学生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但也有21.6%的学生主要目的是拿到毕业证和技能证。
  2、学习方法欠缺。从与教师和学生的访谈以及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高职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待于改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6.1%的学生不考虑学习方法;有自己的方法,效果不佳的为50.7%;而有自己的方法,效果佳的只有16.9%;不知道如何学习的同学也占到7.43%。许多学生的学习不具有计划性,不考虑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基本上是被动上课,课后也以完成作业为主,基本上不涉及预习、学习、复习的简单而基本的过程。由于学习的主动和探索性不够,学生几乎不提问题,对不懂的学习内容也难以表达哪里不懂,为什么不懂。
  3、学习兴趣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低,精神萎靡,占用学习时间上网现象普遍。打架斗殴,夜不归宿也有发生。大二大三学生去教室或图书馆自习的也为数不多。面对学习,35.8%的学生认为这是目前最大的困难。43.9%的同学学习兴趣不高,其原因在于专业课学习难度较大。有17.6%的学生认为自身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尤其是文科生学习理科的内容,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有44.6%的同学感到学习压力大。笔者也从一些辅导员中了解到很多学生由于基础不好、自控力较差,对于难度较大的专业课常以旷课对付之,学不好更加不去学习,如此恶性循环导致对所学课程完全失去信心。不可忽视的是有7.4%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无所适从。相当多的同学感到学习压力大(44.6%),但认为没有压力的也占到16.9%,认为压力合适的为31.8%。面对压力,许多学生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上课分心,下课揪心,平时上网,考试作弊。
  4、学习取向趋于务实。30.4%的同学最感兴趣的是实验实训课,其次是专业课和外语。对基本理论和发展能力类的课程感到没有实际用途。
  二、问题原因分析
  1、学习能力有待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探究性、联系性。许多学生没有意识到这是学习的方法问题。由于学习缺乏探究性,许多学生难以体会学习的乐趣,也激发不了学习的热情,缺乏对学科的整体把握。因此,学习缺乏兴趣,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难以拓展,学习的深度,以及所能达到的高度受到限制。由于就业的压力,学习的务实心理,许多学生片面重视实践操作,而忽视理论的夯实,也使学习的心态变得浮躁,难以坚持。
  2、学习动机层次不高。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不稳定的,具有机会主义的倾向。由于高职教育以技能培养为主,部分学生片面理解为突出技能,忽略理论,学习追求实用,而致使理论课的学习情绪低迷,而在操作中遇到理论问题又感到难以扩展和提高自己。
  3、学习焦虑现象存在。由于部分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不高,学习方法如认知策略、知识的迁移、记忆策略等缺乏,学习习惯不良,使得学习效果不佳、学习目标难以达到,学习信心由此发生动摇,心理压力也因此而产生。面对考试或某些课程的学习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有的甚至有厌学情绪。
  三、对策探寻
  针对学生学习困难,高职院校要加强对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水平。
  1、帮助学生建立目标导向激励系统。虽然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有一个基本的目的,但是具体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并不明确,甚至根本没有。由于不能把学习的目的具体和细化到现实的学习中,成为激发学习的原动力,因而难以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为此,应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激励教育,指导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目的进行过渡性地分解,使学生通过渐进性和阶段性的方式逐步实现目标。
  2、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排列。处理好上课与实习之间的冲突。学生在上课、实习、放假这样大量交错的情况下,心理上产生一种不安定感。因此,科学地安排实习与上课、合理协调不同科目之间内容与实习之间的关系,对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巩固性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合理设置课程。对课程设置的有效性、适度性、合理性进行研究,突出学科重点,把握学科发展的脉搏。向学生传授有益、科学、实用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3、需要帮助学生进行正确归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对考试成败的不同归因,直接影响随后的学习,正确而合理的归因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动机,错误消极的归因会打击学习的热情,因此,优化学生的认知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用科学合理的理念替换不合理的思想,以形成积极的心态,从而,输出健康和积极的行为。
  4、教师要加强研究型教学。现代教师不仅要加强教学的现代意识,把握学科内在的规律和科学性,更要对学生学习心理进行研究,及时调整授课的计划、内容、进度、方法,本着“与时俱进”,科学有效,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进行教学。
  5、利用网络优势,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来为学习和成才服务。调查表明,网络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网络,本着“充分利用、积极建设、加强管理、趋利避害”的原则,加大推进网络的工作力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让学生接触更多精彩的学习内容,使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要通过因势利导,抵制网络传媒中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对于个别学生沉迷网络的现象,更要善于谆谆教诲,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第52期.
  [2]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
  [3]唐柏林. 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 [J].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2002(5).
  [4] 舒华、韩在柱、张学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中国大学教学, 2004(3).
  [5]冯静,康世赢.加强学生学习心理研究 提高教育质量.教育科学.2005(2)。
  [6]池丽萍, 辛自强.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测量及其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2): 64-70。
  
  作者简介:徐继燕(1982— )女,讲师,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

高职学生学习心理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  / 何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