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轰轰烈烈的课改浪潮中,小学语文古诗歌教学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和背”的单一模式,注重学生的经验和体会。但是,有些学生仍然只会背诗,不会品诗,只会死记硬背,不会创造性的理解,这说明,我们的古诗歌教学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古代传统诗歌语言具有音韵美,简约美,意境美,艺术美等特点,老师可以抓住这些特点,从古诗歌的语言这一角度切入,大胆放手,适度引导,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古诗歌鉴赏的愉悦境界中,增强学习古诗歌的兴趣,提高品评古诗歌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歌;教学艺术
一、“解放小孩子的嘴”——品味语言
课标中要求:“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和培养语感。”古诗具有音韵美。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一首流传千年、脍炙人口的唐诗,为什么它具有如此大的魅力,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的音韵美。诗中一二四句的“光、霜、乡”三个字韵脚响亮,而且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对应,充分显示了语言的音乐美。教师正是要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反复吟唱,反复朗诵,在吟诵中反复体味作者的独特用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解和死记硬背的层面上。诗歌是个性化的语言,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是诗人反复琢磨的成果。如王安石写《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其间的“绿”字曾被他写成“到”、“入”“满”等字,但这些字都不如“绿”字来得有春意,通过他再三斟酌,最后才确定了“绿”字。从这个小事例中,可以看出,古诗歌教学无法被简单地解诗、读诗、背诗的教学模式所代替。
二、“解放小孩子的头脑”——挖掘语言
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是当今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核心,如果没有想象,缤纷多彩的世界将会是一片荒芜之地。古诗具有简约美,诗人可以用寥寥数笔包含人类几千年的情感。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在前后的一瞬间,人类已过千年,而“我”却依然独立于人世间,一个人在浩瀚宇宙中凄然落泪。诗歌鉴赏需要个性,很多老师为了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往往采取多媒体教学,通过诗歌画面的再现来唤醒学生。结果就是:“求同”取代了“存异”,学生脑中出现的是同一个诗人的形象,同一种颜色的物质,同一种故事的情节。现代心理学认为,除弱智者和病患者外,每个人一生中,包括儿童时期,都有创造的可能,只是个体间和个体不同的阶段,创造的水平和层次不同而已。老师完全可以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向去挖掘诗的语言。如汪秀梅老师执教《忆江南》的片段就是很好的一个挖掘诗歌语言的例子。
师:古典诗词语言精美,我们学习古诗词不仅仅要知道它的意思,还要懂得通过语言来品味、欣赏。那么你认为这首词哪里写得好?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写得好。江南处处是美景,诗人抓住江花、江水这一江南美景,让我们看到了江南的又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
师:请你读出这种意境。(生读)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现在我们来想像一下,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啊!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春天百花盛开,红日普照,使鲜艳的红花红得更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红胜火”;绿的更绿,“绿如蓝”。
师:好一个红的更红,绿的更绿啊!请你读出花红胜火,水绿如蓝的美!(生读)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老师到这开满鲜花的江边走走。(配乐诵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江边盛开着大片大片的红花,太阳出来了,朝霞满天,映照得花儿更加红艳,那红艳光彩夺目,胜过燃烧的火;再看那一江的春水,碧绿如蓝草,就像晶莹的翡翠。
师:多美啊!你就是站在这江边的诗人,请你读——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声情并茂地诵读)
师:你怎么读得这么好啊?
生:因为我在读的时候眼前出现了我想像中的画面。
师:很好,想像画面朗读,声情并茂,让听众也和你产生了共鸣。这就读出情,读出了味。
三、“解放小孩子的双手”——再生语言
语言是解读诗歌的媒介,诗歌语言中的意境美,正是诗人通过语言的再生性让读者体会到的时间和空间的美。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因素会造成学生思维的局限性,但是,学生的双手,同样可以帮助他们进入诗歌鉴赏的美妙境界。陶行知先生在创办育才学校时就写下了著名的《头脑相长歌》,意在强调手脑并用的好处。古诗具有强烈的意境美,何不让这些琅琅上口的古诗变成学生手中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呢?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其中就包含离别的情景,有滔滔不绝的江水,两岸的猿猴,一叶扁舟等意境,可以让学生把这些意境在各自的头脑中组合起来,画成一幅幅不同的画面,再现诗歌的意境美。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而且为学生想象力发展提供了舞台,也为培养学生的个性提供了平台。
海德格尔曾说过:“人,应该诗意的生活在这世界上”,面对古诗歌这一幅幅优美动人的画面,老师应以诗意的情怀,引导学生进入这一优美动人的境界中,让学生身临其境,领略古诗歌的独特之美。
参考文献:
[1] 徐明聪.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2]周谦.学习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3]杨茹.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意义[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9,9(7).
作者简介:张惠琼,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凤浦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