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6期 ID: 153361

[ 林菲菲 文选 ]   

浅析2006年原生态民歌之状况

◇ 林菲菲

  [摘要]2006年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取得巨大进步的一年,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潮,中国原生态民歌以其鲜明的个性和新颖的风格征服了大多数对中国绚丽多姿、五彩斑斓的56个民族音乐文化知之甚少的国人的心,使国人对自己的传统音乐文化有了重新的认识,这对“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文化;遗产;原生态民歌;2006年
  
  所谓的原生态民歌,是指 “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民间音乐形式。”①2006年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露头脚的一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年,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向项工作步入正规化、规范化、制度化的一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经千年的沧海桑田之后,今天以其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响遍了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吐露了13亿中国人的心声。当然,这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并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主动性的影响所致,而是外界人为的力量所致,是专家、学者大声呐喊呼吁的结果所致,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所致,是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的结果所致。原生态民歌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优秀的一支之所以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影响力就是以上三重作用的结果。
  2006年的CCTV电视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奇迹般地的增加了原生态组的比赛,打破了原来的“民、美、通”三足鼎立、三分天下的局面,给当年的青歌赛增加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亮点。据统计,当年全国有三亿多观众观看青歌赛,而喜欢原生态民歌的人就占了一多半。原生态民歌的初露锋芒比以往“民、美、通”中任何一种音乐形式都要晚,但其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的影响力却比以往“民、美、通”中的任何一种音乐形式都要大得多,深刻得多,全国上下都在谈原生态,这种特殊的原生态“热现象”在本质上反映出“大众对中、西音乐文化交流中文化浮躁现象的厌倦,也反映出对中华母语音乐文化的向往与自重。”②
  当然,这种现象并非是偶然的现象,并非是历史故意在2006年给中国人开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而是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反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世界风吹到中国的必然要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灵影响下的必然结果。当奇特艳丽的民族服装,天籁般的声音出现舞台上的时候,每一个在电视机前观看的中国人内心里都不禁为中华民族的绚丽多姿、色彩斑斓感到骄傲自豪,感到无尚荣光;当长调音乐一出现的时候,那悠悠不断、绵延不绝的感觉似乎可以让你顿感草原的一望无垠,空旷无边,使你能毫不犹豫的认识到:这是蒙古族民歌;当木卡姆音乐响起的时候,那热情奔放、感情浓烈的气氛似乎可以让你立感新疆的物美人美,热情好客,使你能立刻认识到:这是维吾尔族民歌;当大歌音乐出现的时候,那清澈透顶、响彻云霄的效果似乎可以让你顿悟云南的山青水秀,景色迷人,使你能马上感到:这是侗族民歌……每个民族特有的民歌是这个民族特有的标志,是这个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下来的蕴涵着本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审美方式、思维意识、道德观念的重要标志,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民歌与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甚至在某些个少数民族,是否会唱民歌直接关系到你的婚姻幸福。在侗族人民生活中,广泛流传着一个名为“三百斤油”的故事:从前有一对青年男女,相互恋爱,感情很好,但女子的母亲加以反对,想把女儿另嫁他人,女儿不同意,只得暂留家中。爱他的男子知道此事之后,就设法找人教自己唱歌,想学会了唱歌,可用歌声去打动女子,使他们间的感情更加巩固。他事先许下承诺,谁能教会他唱歌,成功之后他就酬谢教者三百斤茶油。后来,他果真学会了,实现了自己的承诺,给教者三百斤油。而女子听了他的歌声,深为感动,意志更加坚决。最后,两个人终于如愿结为夫妇。故事很简单,但却寓意深刻,侗族的孩子们从小就跟师父学唱歌,师父教一句,孩子们唱一句,从不马虎,因为是否会唱歌直接关系到自己将来的幸福,同时,师父们所教的歌曲里也有包含自己本族的渊源、发展历史,是了解本族历史的重要手段……所以,原生态民歌“不仅是艺术,而更多的应该是文化,它记载了先民们太多的生活、征战、迁徙、安居的故事,融入了太多先民们悲伤与憧憬、欢乐与忧愁的感情,是中华文明传承的血脉,更是我们宝贵的遗产。”③
  记得在2006年2月12日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上,有一位不知名的人士曾在“守护精神家园,保护文化遗产万人签名活动”中留下三个字:母恩深。这三个字不仅仅是简单的三个由左右上下偏旁部首构成的三个简化字,更是凝聚了对千百年来始终孜孜不倦地传承着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的感激,凝聚了对中华民族这个古老而又优秀的民族的敬仰和尊重;凝聚了对孕育和产生这样伟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祖国母亲的热爱和感恩……这三个字也许代表了所有亲临现场的或是通过电视报导、新闻刊登等其它方式而获知的人们的心声。正是因为感激它,感谢它,就像当中华民族遇到异族如侵,国家危亡的时候,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以其汗水和鲜血为了民族的存亡和独立而战一样去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国家被侵占了,还有独立的时候,但一个国家的文化消亡了,就会永远的成为它国的奴隶,永无翻身之日。记得二战其间,日本入侵中国的时候曾留下一句经典的侵略名言:“欲灭中国,先灭其文化。”一个小小的、不过拥有短暂历史的岛国对文化的理解却是如此的深刻,也难怪为什么当今日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这是一个认识上的问题。如果一个国家民众的衣、食、住、行都处处显示着它国的文化方式和文化认知,甚至在道德情操、审美方式、宗教信仰等精神世界方面也效仿它国,那么,这个国家只有其被称为某某国的虚名,而没有其之所以被称为某某国的实质意义。田青对当今世界大同的表现形式有着精辟的描述:“当今天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大城市里的青年人除了肤色不同而外,他们的思想方法、他们的追求、他们的梦境都已经没有什么分别的时候,当他们都讲英语,都上互联网,都吃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一样配料、一样味道的汉堡包、肯德基,都要穿耐克鞋或者阿迪达斯的运动服,并且在这个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同一时间收看美国NBA篮球赛或者欧洲足球杯的直播、同一时间进入世界各地的电影院看同一部好莱坞大片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对这样的‘世界大同’是否真的美好产生疑问。”④ 原生态民歌之所以还能在远离都市的偏僻山村中广泛流传,就是因为其本身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还能够深深地影响着生存在它周围的人们的心灵,其存在的文化环境并没有消亡。而我们今天却在努力的保护它,传承它,这说明其已经受到威胁,其生存环境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打击。笔者曾经采访过一个壮族的小伙子,询问过他们村寨里的民歌及歌舞状况——他现在生活的村寨里几乎没有人会唱自己本族的民歌,因为除了少数在世的老人会说壮语之外,其余的连最基本的壮语都不会说,何以言唱?壮族民间广为流行的祭祀性歌舞——“师公舞”或“跳岭头”在他们的村寨中也不复存在了......他们的生活已经溶入了新的、现代化的生活中,木质结构的房屋被换成了砖砌的水泥平房,朴实的民族服装被牛仔和T恤代替,原始的耕种方式被现代化的农用机械所代替……他们虽然仍然以村寨的形式群居,但昔日的民族身份对他们来说似乎已经没有多大意义。在这样一个遭受到极大破坏的环境中,其民歌和歌舞还有存在的可能吗?
  这种现象在当今中国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以此类推的话,可以想象一下其它民族民歌的生存状况,似乎用“危险”二字来说明其处境并不为过。当我们在电视上听到一首首优美的原生态民歌的时候,也许这些中的相当一部分都面临着失传和消亡的危险,这种状况实在令人不堪其忧,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雷默说过:“每种文化都有它的灵魂(精神)音乐。如果一种文化一开始就丧失了它的个性的音乐,那么就可能丧失了表达它的个性文化传承的基础。”⑤
  所以,我们在思想上感慨“母恩深”的同时,也应该在实践上保护“母亲”留给我们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田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谈[J].南宁:广西艺术学院学报,2006(2)
  杨丽.对原生态民歌的思考[J].北京:中国音乐,2007(4)
  刘红庆.打破“大一统”寻找“原生态”[J].北京:音乐生活,2008(7)
  陈霞.从社会学角度看原生态音乐之勃兴[J].南宁: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3)
  
  注释:
  ① 刘红庆.打破“大一统”寻找“原生态”[J].北京:音乐生活,2008(7):24.
  ② 杨丽.对原生态民歌的思考[J].北京:中国音乐,2007(4):190.
  ③ 陈霞.从社会学角度看原生态音乐之勃兴[J].南宁: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3):34.
  ④ 田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谈[J].南宁:广西艺术学院学报,2006(2):8.
  ⑤ 转杨丽.对原生态民歌的思考[J].北京:中国音乐,2007(4):190.
  
  作者简介:福建师大音乐学院2007级国家基地班(本科) 福建福州。

浅析2006年原生态民歌之状况

  •  / 何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