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破除“假象”,求取真理,是认识的永恒目标,是实践成功的前提。在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家对假象的解释是不同的。德国古典哲学的杰出代表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马克思都对“假象”作过系统而深刻的论述。对两位哲学大师的“假象”作一下比较,是件饶有兴味的事情。本文对此作了粗浅尝试。
[主题词]假象;黑格尔;马克思;比较
破除“假象”,求取真理,是认识的永恒目标,是实践成功的前提。在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家对假象的解释是不同的。德国古典哲学的杰出代表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马克思都对“假象”作过系统而深刻的论述。比较两位哲学大师“假象”的异同,是件饶有兴味的事情。
一、黑格尔的“假象”
黑格尔的“假象”,有以下三层涵义:(1)指非本质的东西。“假象”这一范畴是黑格尔本质论中最初的范畴,来自于其存在论中的存在。黑格尔认为,不可肤浅地把存在与本质抽象地对立起来,本质并非“单纯的自身等同”,并非对存在的单纯否定,而是扬弃,因而高于存在。而假象是什么呢?是存在被扬弃后的余留,是与本质相对立的范畴,是非本质的东西。黑格尔说:“从有发生出来的本质映现为与有对立;变个直接的有首先是非本质的。”(2)指无本质的存在。假象是非本质的东西,非本质也即无本质。在黑格尔看来,这并非同语反复,这里侧重强调“存在”二字。假象是本质的最初阶段。在这个阶段,本质还没有表现出来,只是在其自身中的“反映”,所以此时存在呈现为无本质的东西。也就是说,在映象阶段,存在没有反映本质,是“非本质的和不真实的”。它是虚幻的,但又与本质紧密联系,不能脱离本质,因而它又是存在的。所以假象具有本质的否定的本性。假象作为本质的他物,并不是不依赖于本质,它没有完全脱离本质,虽然有其独立的一面,也隐藏着本质,这样或那样地表现着本质。但是,它又与本质不一致,甚至与本质相反,从否定的方面去表现本质。(3)指“直接的反思”或“反思的直接性”。假象与本质紧密相联,二者又怎样联系?黑格尔认为:假象是“反思的直接性”,“反思”是指有“中介”的,即通过对立面来映现自己,而“直接性”却是无中介的。“反思的直接性”就是有中介的直接性,这似乎又是矛盾的,有中介却又无中介,假象却恰恰包含了这样的矛盾。假象是一种直接性,然而这种直接性是有“中介”的,这个中介是什么?笔者认为就是本质,假象是本质的表现,尽管这种表现是肤浅的、虚假的。
二、马克思的“假象”
马克思认为,假象是一种与本质对立最为明显、最为突出的现象,是事物本质的颠倒的表现形式。假象作为一种特殊的现象,自然为本质所决定,是事物本质的表现。也就是说,假象与决定着、支配着它的本质,相互对立、相互矛盾。马克思在某些地方还称这种颠倒的形式为“无概念的形式”,即言其与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概念相矛盾,背离了概念。但假象又是本质的特殊的表现形式,就实质而言,它不是事物本质直接的,也不是本质的原初的表现形式,而是经过了若干层次的变换、转化的形式。一般来说,事物本质最直接、最原初的表现形式,与本质基本上是一致的。随着事物的不断发展,此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随之,这种原初形态也变得多样化、复杂化,经过多环节、多层次的转换之后,它与本质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模糊,甚至差与本质大相径庭。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转化形式都形成假象了呢?也不是,关键在于转化的过程。若转化得不露痕迹,中介过程消失在转化的结果之中,就并非假象;若转化结果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似乎超离了形成它的本质性过程,就会形成假象。任何假象,它必定是本质的、经过曲折的中介过程的转化形式。所以马克思认为:人们不能因主观上的认识具有片面性和偏差,就把假象推入到主观世界。假象是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其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尽管它是不合理的表现,但却是客观的存在,而不是主观想像和主观错觉造成的。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还论述了假象与本质的关系,他认为,假象与本质“似乎”相矛盾,但从根本上来看,却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埋藏在表面的矛盾下面,经过了许多中介环节,但仍能表现出来。假象与本质的一致性在于:(1)假象是由本质的原初形式转化而来的,它与原初形式尽管有相当大的不同,但却存在一贯的逻辑联系;(2)假象是本质的必然表现。在一定条件下,它还是本质规律的主要的正常的表现形式;(3)本质归根到底规定着假象存在和变动的界限。不管假象如何相对独立地游离于本质之外,但无论如何也超不出本质规定的界限。马克思认为,经验不能识别假象,打通由假象到本质的正确认识方法,就是马克思所倡导和运用的科学抽象和历史主义的方法。应对大量复杂的现象进行科学概括,找出事物规律的“纯粹形态”,以此去说明、解释和理解那些偏离规律的现象,不能反过来用背离规律的现象去直接说明规律。
三、对黑格尔“假象”与马克思“假象”的评价
黑格尔对假象的论述包含有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列宁对黑格尔的这一思想给予了高度重视。关于假象是本质的表现这一点,列宁曾举了一个例子,他说:“非本质的东西,假象的东西,表面的东西常常消失,不像‘本质’那样‘扎实’,那样‘稳固’。例如:河水的流动就是泡沫在上面,深流在下面。然而就连泡沫也是本质的表现。”这是对黑格尔思想的肯定。他又说:“假象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节。本质具有某种假象。假象是本质自身在自身中的表现。”尤其黑格尔对于假象本身的两个环节的论述,说明了假象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这一思想列宁是很重视的。他说:“假象是(1)存在着的无、非存在的东西。(2)作为环节的存在。”假象本身既是非存在,又是存在。它是虚幻的,但又是本质的映现,依赖于本质。假象存在着,但终究要被识破,发展到现象这个本质的另一个环节上,成为非存在。所以说,假象是非存在的存在,非本质的本质。关于假象是客观的,列宁对此观点以肯定的态度。他说:“是不是这样的意思:假象也是客观的,因为在假象中有客观世界的一个方面?不仅本质是客观的,而且假象也是客观的。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的差别是存在的,可是这个差别也有自己的界限。”由此看来,列宁对黑格尔的思想给予了高度评价。
但是,黑格尔作为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和集大成者,创立的是一套纯概念的体系,他把自己的体系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他的体系是一系列的概念推演,而不是对现存事物或现实世界的概括、总结,但在这样的概念推演中却包含有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列宁在肯定和吸收黑格尔的合理思想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对黑格尔的批判和改造,把假象学说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形成了科学的假象学说。列宁认为,假象是事物本质的表现,是事物本质的一个方面、一个环节、和一个规定,假象是客观的,假象一旦造成人们的错觉后,也会具有主观的一面,但是这个主观性并不是假象本身所固有的,而是人们在没有认识事物本质,未能识破假象之前成为主体认识,造成主体错觉的一个因素。假象不是一个纯概念,而在现实世界中存在。列宁关于假象学说是对黑格尔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黑格尔的批判和改造。
马克思的假象概念是对黑格尔的批判继承和新的发挥,但又不是黑格尔意义上的假象概念。马克思的假象概念从其本质来看,指的实际上是与真现象相对立而存在的特殊现象。现象有真现象和假现象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互相对立、相互依赖的。假现象从否定的方面反映本质,真现象则从肯定的方面去映现本质。正由于假现象从否定的方面反映本质,所以给人往往以错觉,造成错误。但是这个假现象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现象本身也不例外。真现象和假现象二者互相斗争,从而使得事物的现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变化发展的,但它的变化发展是依赖于事物本质发展的,不管它如何变化都不能超出其本质所规定的界限。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宣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张丽桃(1966—),女,河北张北人,张家口广播电视大学办公室主任,讲师,主要从事马列主义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