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6期 ID: 153384

  

社会文化理论的语言教学方法

◇ 赵 磊 赵庆惠

  [摘要]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独特的认知功能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其主要思想是交际活动中的语言运用在心智功能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这对二语习得领域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本文首先概括讲述社会文化理论,理解该理论并探讨其指导的语言教学方法。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语言;文化
  
  一、引言
  二语习得领域长期占据主导的两大心理学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Behaviorism和认知心理学(Cognitivism)。这两种理论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习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学习过程的影响。随着研究者逐步认识到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尤其是学习者的母语社会文化及语言背景,20世纪90年代在前苏联发展心理学家Lev S. Vygotsky的心智发展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不仅对当代心理学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与外语教学也产生了巨大的指导意义(Lantolf,2000b; Arnold,2004)。本文主要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讨论外语课堂中的语言与文化教学。
  二、社会文化理论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Lev S. Vygotsky及其同事于1920至1930年间共同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其核心观点为社会文化、历史是影响个体发展的首要因素,认为发展或学习是先发生于社会而后通过语言和其他符号系统为中介的活动逐步内化于个人的过程。中介(mediation)、最近发展区(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活动论(activity theory)、调节(regulation)、支架(scaffolding)是社会文化论的重要概念。
  社会文化理论的中心且独特的概念是人脑的高级认知活动(如记忆、注意和理性思维等)受到中介的调节,人们通过各种中介来联系世界;中介包括物理工具,如桌椅和电脑等,和符号工具,如音乐、艺术和最重要的语言(Lantolf,2000, p.80)。根据Vygotsky,我们研究的对象不应该是语言系统本身,比如语法和词汇等,而应该研究人类借助语言的调节机制所进行的社会人际交流。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与个体心理活动紧密相关,人们通过参与外部的社会文化活动,将外界的社会言语(social speech)通过语言这一中介内化为个体内部的心理机能(Vygotsky,1978)。
  通过协同对话——中介,儿童或初学者能被诱导着培养成一种共享的意识,直至最后吸收新的知识和技能于他们自己个体意识中,因此成功地完成从协同的个体间的活动向个人内在的自主活动转变。这种协同对话过程就是支架( scaffolding)。 Vygotsky关于学习和发展之间关系的最广为人知的最充分的阐述就是他的最近发展区概念。他(1978,p.85)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最近发展区内,需要大量的指导性参与活动,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潜能。
  三、社会文化理论指导的语言与文化教学方法
  社会文化理论指导下的外语教学不仅关注在相关情境中合理、灵活使用语言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发展学习者分析、评判、识别课堂内外的不同行为方式。接下来我们主要分析外语课堂中常见的几种教学方法,这些方法的总体目标相似,但在课堂中创设的各种教学情境有些不一样。有些多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的生活环境是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基础;还有些以学习者和知识为中心,其设计的学习环境不仅要帮助学习者理解课堂内外的生活环境,也要开阔他们的交流视野并融入其他的环境中去。
  (一)提问法(problem-posing approach)
  这是一种通常用于移民成人以社区为基础的语言学习(adult immigrant community-based language programmes)。这种方法始于学习者的经验,尤其是他们在教室外的社区内面临的问题或复杂事件等。该方法的目标是帮助认清学习者生活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基础,提高学习者认识这之间的联系,帮助学习者通过他们认为有益的方式获得必要的交流技巧和知识。提问法的三个基本成分是:听(listening),教师通过在课堂内外观察学习者,并界定其所关心的问题;对话(dialogue),将以上的关心的问题作为起点,教师和学习者以关注或问题及其看法和反应为内容相互对话;行为(action),这些探讨帮助学习者将他们的所学用于课堂外。
  (二)课堂学习者共同体(communities of learners in the classroom)
  课堂活动与学习者的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创造有效的课堂学习者共同体。在社会情境的协同的互利的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参与课堂活动获得新的理解、学得新的技能,最终发展新的社会文化认识。在此共同体中学与教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学习者共同体视课堂为探究社区(communities of inquiry),在此探究(inquiry)不是为承担特定课题而使用的特定教学方法。在探究社区中,课堂活动是开放式地探索性地研究,来自群体的真实经历,也是该群体真正感兴趣的问题和话题。这些开放式的话题和问题允许更多的可能性,使得学生彼此协作构建他们的理解和视角。教学活动是在情境中的,有特定时间地点的,需要特定的人在特定的场合完成。教学是手段而非结果。
  四、结语
  社会文化理论的语言与文化学习与教学的总目标不是语言与文化本身,而是帮助学习者理解活动的建构方式和许多与文化相关联的语言使用方式。当然这不是忽视语言形式的重要性,在这些教学中语言形式是理解和创造口笔语篇的工具和来源而非学习的终点。本文只是对社会文化理论指导的外语教育方法做了简要阐述,本文的后续研究应是将其与我国外语课堂相结合,创出适合我国外语课堂的学习与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Arnold, H. (2004)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ory[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Hall, J. K. (2005)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Language and Culture[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Johnson, D. W. and Johnson, F. (1991) Joining Together: Group Theory and Group Skills(6th ed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4]Lantolf,J.P.(2000)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s a Mediated Process[J]. Language Teaching 33,79-69.
  [5]Vygotsky,L.S.(1978)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M].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Vygotsky,L.S.(1986)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简介:赵磊,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英语教育方向;赵庆惠,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英语文学方向。

社会文化理论的语言教学方法

  •  / 何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