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学家认为,教育一定要遵循规律,体现教学艺术,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与年龄特征。随着生活水平的飞速提高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当今小学生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快速生长时期,小学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认真把握上述特点至关重要。尤其是语文教师,更要把握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把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品学兼优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艺术
词句训练以境育人。语文教学一般由字、词、句、篇等部分组成。针对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可塑性强等特点,教师可以在词句教学过程中,匠心独运,巧妙融入德育教育因素。以《鸟语》一文为例。教师在讲授布谷鸟的“布谷”,“布谷”的啼叫声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耕田织布”“勤劳刻苦”的涵义,培养小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从小树立劳动快乐,劳动光荣,刻苦方可成功的道理与信念。教师由此可引导学生从燕子忙碌而又快乐的啼叫声中,体会到勤劳的可贵;从整齐有序,叫声清亮的雁阵啼叫声中知晓劳动纪律的重要性;从搏击长空的雄鹰的叫声中,领悟勇敢顽强的精神品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在讲述好人好事时突显“谢谢”“感恩”;在讲述秀丽风光时可强调“壮观”“险峻”;在喻示学生遵规守纪时可解释“规范”“功德”等词句。教学中,我们常常提及“说文解字”就是这个涵义。
诵读以情感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范文可以说是字字珠矶篇篇经典。教育家历来主张“披文以入情。”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决定着小学语文中必须重视阅读诵读教学。情文并茂,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以此激起学生共鸣,仿佛如见其人,身临其境,耳濡目染,熏陶情感,陶冶情操,从而达到“三情合一”的最佳效果,即作者情感、教师情感、学生情感三位一体完美地融合。以《生命的壮歌》一文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蚁族英雄”一节时,应着力渲染蚁族突遇火魔时的焦灼态势及蚁族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抱成一团,踊跃牺牲,前赴后继,誓死护卫蚁后的那种大无畏的精神。让学生诵读之中对区区蚂蚁的敬叹之情油然而生。在诵读“生命桥”一节时,教师一定要极力渲染羚羊家族们面对前有悬崖绝壁,后有猎人追捕的绝境状态时那种大义凛然,从容赴死的感人精神。当一只只老羚羊毅然跳崖,一只只年轻羚羊踏着老羚羊搭构的生命桥奔向新生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由衷敬佩老羚羊的厚重护犊之情,年轻羚羊拥抱生命的激烈及对老羚羊的感恩之情,意即激发学生热爱生命,关注生命,决心扼制滥捕滥杀破坏生态家园的正义感与使命感。从而将作者撰文喻人,教师授课喻理,学生习文晓情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人物形象示人。小学语文课文中向学生展示了一个个古今中外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他们的事迹如同一面面旗帜,一幅幅画卷,一只只号角,一颗颗星辰,无不激励着鼓舞着震撼着教育着每一个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利用教材中人物形象的榜样示范作用教育学生,以示后人,也同样是小学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课题。教师在实施这一教学环节时,一定要把人物的主要生平讲清楚,把人物的典型事迹讲得生动感人,力争把人物形象讲得栩栩如生,一定要高度概括人物事迹的可贵之处,萃取精华,然后结合教学事迹,针对学生中表现出来的优异与不足,借题发挥,因势利导,达到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仅举《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示例。此文统篇不足千字,但却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地概述了白衣战士叶钦短暂而又光辉的人生履程。在抗击突如其来的非典恶魔的战斗中,她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勇于吃苦,敢于冒险,不惧个人安危。在争抢着为一位危重病人输液施救时她不幸染上“非典”。47岁的她的生命绽放出最后的灿烂花焰,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丰碑。做为一名护士,她平凡如一粒尘埃,朴实如一颗流星,但她的事迹却感人肺腑。教师在讲述这一人物形象时情文并茂非常重要,要有煽情,要激发学生共鸣,要感动学生,震撼学生幼小的心灵,从小培养学生矢志奉献,不畏艰险,敢于牺牲的优秀的品德种子,让学生真切感悟到这一光辉人物形象的感召力,示范力及潜心苦读,报效社会的动力!
教育无定法,但教育一定要得法。教学大纲中也极力主张语文教学必须“文道统一”,阅读可以明理晓情,抒情说理可到遣词达意,语言文学可达思想内容,思想内容也可达及语言文学。而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学思并重,学以致用。作者阐释的只是区区教学心得。多种方法并用,相互交融,纲举目张,灵活多样,重在成效,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德育教育的真正的必由之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