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期以来,学生不关注生活,作文缺少真实感受的表达,没有真情实感的抒写,缺少真实思想的支撑,作文不再是构建学生灵魂健康成长的生命园地。因此,强调亲近生活,以真实为本,注重真“事”的叙写,表达真实的情感和意志,对于改变作文现状,显得尤其必要。
[关键词]作文;生活化;真实化
在我国,关于作文的标准和原则,古人有过许多知灼见,公安派的“性灵说”强调:“真”是作文的最高价值标准,“物真则贵,文亦如此”。现代教育家叶圣陶也说:“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则必合于事实的真理,切乎生活的状况。”这就告诉我们,文贵在求真,真实是作文的生命。但是,长久以来,由于作文教学偏离“以真为本”的理念,学生在作文中惯于虚构生活,虚张“心势”,这种状况窒息了作文生机。如何让学生作文走出“死角”,迈向新境界?真实的写作是作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学生作文只有写真实的生活内容,抒真切的内心情感,才会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一、抒写真实的生活
真实来自生活,真实的生活是写作成功的本源。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一定要把学生引向生活的光明之路。”现实生活世界中蕴藏着无穷的写作资源,生活中有作文,作文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要想写出好作文,必须到生活中去找素材,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宋代大诗人陆游有诗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意思就是说,如果你要学习写诗作文,那就要在写诗作文以外下功夫。古往今来,许多文学大家都得益于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学生作文也是这样,水满自溢,情浓自发,他们只有对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积累和聚集到一定程度,文思才会自然喷涌;也只有经由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表现自我,并通过叙述亲身经历,描绘内心世界,写出来的作文才能烙上情感的印记,涂上心灵的色彩。由此可见,学生作文应该生活化、通俗化,讲究朴实真切,以学生能有的情感体验为基本限度。有了这样的认识,在作文教学中就要始终坚持指导学生进行以真实生活为题材,以生活需要为目的的写作练习,帮助学生树立生活化的作文观。让他们反映生活本色,描写生活真象。
学生以真实的生活世界为写作对象,能深化他们对生活及生命意义的认识,形成本真的主体性人格。就写作的本质和目的而言,作文世界能充分展现学生自由的天性以及丰富的想象力,能为学生提供成长的生活空间和快乐氛围,能充分表达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对真实生活的体验、对人文精神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憧憬,能展示其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活力。由此,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接触自然,深入社会,重视引导他们去感受、理解、省察和创造自己的生活,激发他们生气勃勃的精神,使他们成为作文的主人,从而为学生将来“诗意地生长在大地上”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
二、表达真实的情意
如果说真实是作文的生命,那么真情则是作文的血肉。白居易说“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刘勰说“情动而辞足”,都说的是一个“情”字,“情”和“意”,是作文的重要元素。《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为情真,才能让文章真实,文章真实才能显示生命的活力,展现学生真我的风采。而从文章阅读构建的意义来说,则应该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感情真挚的文章,必能触及读者心根,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相反,缺少真情实感,缺乏激情投入的文章,或许言辞灼灼,却不能动人心扉。写作中任何的无病呻吟,东施效颦,都会使作文失去其生命的血色和动人光辉,好的文章必然是真情四溢,充满着动人的力量。古代的《诗经》,堪称美文,美在至诚;近代朱自清的《背影》催人泪下,是因为写出了千古父子情深;郭沫若的《凤凰涅槃》令人荡气回肠,是因为它发出了埋葬旧世界,建立新中国的强烈愿望;冰心的《致小读者》缠绵悱恻,是因为她对一个个幼小的生命内心充满着真切的关爱。这些作品都是作者真情的自然流露,浸透着作者的喜怒哀乐,是他们心血的结晶!
或许有人认为学生们的阅历无法与那些大作家、大文豪相比,他们的生活空间过于狭小,他们的生活平淡无奇,很难激起情感的浪花。但是,罗丹说得好:“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用眼睛去仔细观察,用情感去体会,哪怕是路边的一根小草,也可以发现它的动人之处,感受到它的价值。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不就是因为在路边看到一朵被马车碾压过的东倒西歪的牛蒡花而联想到英雄哈泽穆拉特,写成了不朽之作《哈泽穆拉特》吗?学生的生活空间确是有限,但每一位学生的心灵空间却无限宽广、丰富多彩而又富于变化,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感受,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能进入他们的眼睛和心灵,融入其真切的体验,并能够从中悟出生活的哲理;同时语文教师要做学生心灵的使者,善于捕捉他们情绪的变化,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引导他们倾吐活泼泼的心语,学生在写作时情感就会随之涌流。这样就能体现冰心所说的:“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只听见此时此刻的思潮,自由奔放,从脑中流到纸上。”让情入景,让情托物,作文就能成为学生心灵的独白,情感交流的园地。
三、构建真实的个性
曾经亲眼目睹过这么一回事:一个高中三年级班学生把他们的语文老师告到了校长那里,要求换掉这个老师,理由是,该语文教师总是按规定的形式和题材要学生写作文,学生对这种作文感到无话可说,百无聊赖,既恨且怕,无赖之下,全班上告校长。校长给这个班换了一名年青的女教师,她第一节课空手走上讲台,微笑地对同学们说:“这节课我们写作文”,全班哗然:“老师,怎么又写作文啊?我们实在不知道该写些什么,讨厌写作文啊!”年青女教师不慌不忙,依然微笑着说:“你们看,教室的窗外是什么?”有学生回答:“是一条大江呀。”“大江的这边是什么?”“是一排大树啊”“大树的下面呢?”“是一堵断墙呀!”“断墙的上头又是什么啊?”“几棵摇曳的芦苇草嘛!”“那好,你们就以身边的这些事物为触发点,想想它跟我们平时的生活有些什么联系?你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两节课一到,全班同学齐刷刷交上作文,脸上都流露出从未有过的欣慰和轻松笑容。而老师在她学生的作文里,也看到了她最希望得到的结果: 有同学写到“两年了,窗外的大树在炎热的夏天像大伞,为我们遮挡阳光,送来清凉。”语气中流露出深深的感激之情;有一位同学说他更喜欢大树下面的那棵不知名的小树,“虽然它歪七扭八,没几片叶子,样子很丑,但它不甘示弱,蜷曲着身子努力往墙上爬,探出头来,与大树挣阳光雨露,为自己争取着生存的空间和条件,我敬佩它的精神!”也有同学以教室外面断墙上的卢苇草为对象,生发了这样的感慨:“山中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我们不可学芦苇啊,一定要抓紧时间好好学习,满腹经纶,考上大学!”还有同学写到了窗外缓缓流过的大江,深情地说:“我们的人生就像外面那条大江,即将面临的高考就像江上的航船,它们日夜奔流不息,是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抵达浩瀚的海洋!努力吧,同学们。”后来,这个班的学生深深地爱上了作文,也深深地爱上了他们的语文老师。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这位年青女教师教学生写作文的高妙,那就是亲近生活,以真实为本,让学生写真实的事和表达真实的情感和意志,不求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只求内心表达的真实,激发了他们写作的欲望,极力张扬了学生个性。
赞可夫指出: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使学生的个人特点及完整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作文的目的:“懂得为自我表达和与别人交流而写。”个性是作文的灵魂,作文应是个性的展示,用学生自己的笔,写他们的所见所闻,抒发他们内心真情,显示了自然和自得的乐趣。俗话说:“一树梨花千首诗”,“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确实如此,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总是千姿百态的,生活总是会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给学生的心灵留下各种不同的印记,这些生活的印记总会在一些适合它表现的内容中显现出来。学生能自主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出的文章就会有所创新。“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在作文中构建学生真实的个性,就是让学生拥有自主的空间去真实表现生命的活动,在本真的状态中,释放积蕴其内在生命对现实世界的微妙感受和真切体验,表达纯真生命情怀和健康志趣,酝酿写作的冲动,并寻求与众不同的构思、独具特色的表达方式和富有创意的语言风格;同时让学生真实的心灵在作文里得到孕育和成长,因为最真实的心灵往往最具个性活力,当作文里承载了一颗真实的心,它就一定会放射出个性的光彩。这既是青少年自己生活的需要,也是发展的需要,更是成功价值的需要。
四、生发真实的感悟
作文不是生活的简单相加,学生在作文中无论是抒写真实的生活、表达真实的情义还是构建真实的个性,都必须要对生活有真实的感悟,才能形成独到的认识,并且使文章内容鲜活而富有个性。纵观古今中外,凡名篇佳作,无论长短,都是作者拥抱生活、感受生活的结晶。那么,学生如何提高对生活的真实的感悟力呢?首先,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引导学生胸怀大志,关爱民生,关注他人,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其次,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培养对生活的新鲜感。要使作文写得有声有色,就要对凡人常事,对一切司空见惯的事物都充满新鲜的感觉。如果我们对生活充满热情,带着感情和想象看待生活中的普通现象,就会触发出“每个日子,都是内容不同的一本书,风格迥异的一幅画”的感悟,就能像古人所说的“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是绝妙词”。再次,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苦心追求,培养对生活的悟性,即意会和接受生活暗示的能力。生活是人生最好的老师,但是生活这位老师给人的教育从来都不是滔滔不绝的说教和明白无误的结论,而是暗示。只有勤于思考,苦心追求,才能从日常生活中悟出生活的哲理;从多彩的自然现象联想到社会生活。蜜蜂,是人们常见的一种普通小生灵,但在作家阳朔的笔下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作者由小蜜蜂“短暂”的生命却不停地采蜜生发感想:人应当辛勤地工作,才能为世间留下 “甜蜜和芬芳”。不难想象,如果作者不作真切的思考,就不会产生如此深刻的感悟,并写出这样自然贴切而又意蕴深厚、启人心扉的文章。
五、结语
总之,作文是生活的反映,是思想和情感的负载,是学生自我的释放,亲近生活,抒写真实应该成为学生作文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韩建军:《真实——文章的生命》,[中馨信息网]http://www.520zhxx.com. 2009-02-08。
[2]李本华:《回归生活——重塑作文之魂》,北京:《教育艺术》杂志,2007.5。
[3]祁智:《真实是作文的生命》,江苏·南京:《少年文艺(写作版)》,2007、10。
[4]崇云:《感悟生活,妙笔生花》,学校交流网,网址:http//teach.suqian.gov.cn.
作者简介:蒋黎欣(1966—),女,广西贵港市广播电视大学中文教师(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