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6期 ID: 153412

[ 张 蕾 文选 ]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 张 蕾

  [摘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对数学感兴趣更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如何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是数学教学当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关键词]数学;兴趣;培养;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当一个人有某种需要时,才能对相关事物引起注意,并产生兴趣。因此心理学理论认为: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前导,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当我们仔细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时,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凡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往往也是他们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科。这是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导致学习成功的重要原因。正可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乐之者”是学习中的最佳境界,只要学生达到了乐学的境界,就能以学为乐,勤奋好学,苦中求乐。那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我简述几种方法。
  一、创设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陶行知说过:“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也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民主、平等、和谐、乐学、心情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的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鼓励和督促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要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不挖苦、不歧视,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减少他们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压力,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促其建立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当然我们还可以举和生活相关的例子,贴近生活,发生在身边的问题,同学们对数学就感兴趣了。例如:我们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就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从前有个寺庙,庙里住着大小和尚100人。每天他们吃100个馒头,其中大和尚每个人每天吃3个,小和尚是每天3个人吃一个,请问大、小和尚各多少人?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景是一种心理机制,它对大脑皮层具有很强烈的持续的刺激作用,使人一时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尤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力加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的研究表明:当感性输入的信息与人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活跃状态。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的知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例如:讲授“直角三角形”这一章知识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你能否不过河就测出河宽?不上山测出山高?不接近敌人阵地而测出敌我之间的距离?从而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新问题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尽管这节课后面的内容都是一些繁杂的运算,但学生在学习中热情高涨,兴趣盎然,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三、利用惊异欣喜法,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矛盾是动机的根源”,课堂上教师创设认知不协调的情景,以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消除剧烈矛盾,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这种兴趣的创设,我们称为惊异欣喜法。如在讲“分类讨论”的必要性时,可举例:一个正方体去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很多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三个”,也有的同学想了想回答“五个”,也有的同学回答“四个”。然后教师否定每一个同学的答案,同学们都感到惊讶。通过教具分析发现,每个同学都只答对了三分之一,于是由惊讶转为惊喜,理解了分类讨论的必要性。再如讲到为什么要用逻辑推理时,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互相垂直的符号“┻”的两条等长线段,让学生观察判断哪条线段长,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横着的那条较长”。我用尺子一量发现一样长,同学们感到奇怪,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通过此例使学生明确数学问题光凭眼看是靠不住的,它需要严密的推理论证,这样的数学课趣味浓,能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设计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真实性、趣味性、问题性、开放性,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也会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会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利用竞争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表明,大多数人在竞争氛围下的积极参与性远远高出平时,因而利用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特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一题多变”的设计问题比赛,“一题多解”的解答问题的比赛。读背法则,定义的接力比赛,默写公式比赛等,会使本来枯燥单调的数学内容在学生间相互竞争所产生的热烈,高昂的情绪氛围中得到落实,这种方法对激励学生成绩中等以上的同学尤其有效,因为它使学习活动更富有刺激性、挑战性和参与性,从而引发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爱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
  五、穿插数学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的事物,总是为人们乐意醉心追求的。人们都是喜欢并愿意接近进而接受美的事物。如果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那么学生自然也就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数学定义,规律叙述语言的高度浓缩性、公式,法则的高度概括性、符号语言的广泛适用性都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整-分,奇-偶,和-差,曲-直,方-圆,分解-组合,平行-交叉,正比例-反比例……体现了数学概念的对称美;圆与圆相交的图形、轴对称图形、正八面体等又都体现了数学的图形美;另外还有数学符号的形象美、数学变化的奇妙美、数学问题的趣味美、数字诗的文化美、数学辩证的哲理美……总之数学是美不胜收,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不断成功中感受快乐,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这是大多数学生不喜欢数学的主要原因,我们做教师的任务就是要给学生恰当的帮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也有面对挑战的机会和经历,从而锻炼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布置作业、教学检测等各方面都要有层次性,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例如,我在作业的处理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做同样的作业,常常是布置一个基础题,一个提高题,学生可以选做一个,也可以选做两个。但切记不能把学生分类:基础差的就做基础题,成绩好的就做提高题,这样很容易打击潜能生。让他们自己去选择,他们会量力而行的。当学生能够真正感到解决问题的主人是我自己的时候,由此产生的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每上完一单元进行数学检测,我们一般不用现成的单元检测题。我们班成立了八大命题小组,在规定了题的分量与难度等要求后,花两节课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出题。每次评出优秀试卷实行加分鼓励,最优秀的一份打印出来考试。人人都参与出题,对题目也比较了解,而为了获得好成绩,他们会自觉地去弄懂一些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成就感和自信心。
  总之,除了以上几种常用的方法外,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与激发,还有赖于我们的精心培养和细心呵护,只要我们每堂数学课都能精心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挖掘出一些数学趣味因素,从而使数学课堂高潮迭起,妙趣横生,我们就能从根本上改善数学学科的繁难、枯燥乏味的负面特点,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其乐融融,从而达到“有趣的数学”,“快乐的学”的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李文林 《数学史概论》 2002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2]徐学福 探究学习就是创新学习. 人民教育, 2002
  [3]周文国 语言与诗词中蕴涵的数学美 《高中数学教与学》2007年第5期
  
  作者简介:张蕾(1981—),新疆乌市体育运动学校。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  / 何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