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说教学、鉴赏和创作中应特别注意处理人物与情节之间的联系。情节的设置要与人物的性格相吻合;要围绕人物形象的刻画,恰当设置情节发展阶段;要特别注重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要根据刻画任务形象的需要,布置情节的详略;要注意通过调节情节的紧张与舒缓的节奏,突出人的形象。
[关键词]小说;人物与情节;例说
艺术来源于生活,小说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经过提炼和艺术加工,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可以说塑造出生动、鲜明、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而环境、情节等其它因素,都是围绕人物进行并为其服务。
人物形象塑造的原则和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以心理描写直接剖析人物的内在情感世界,以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等等。我们在小说教学、鉴赏和小说创作中应特别注意处理人物与情节之间的联系。
一、情节的设置要与人物的性格相吻合。
一篇小说成功与否与小说情节设置的好坏有密切联系,因此,设置合情合理的故事情节是成功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那些偶然性的“巧合”故事情节,在安排时更应注意其情理性。这种“巧合”因素是情节的偶然性与人物思想性格发展必然性的有机统一。比如小说《麦琪的礼物》写一对贫穷夫妻互赠圣诞礼物的故事:贫穷的妻子为了给心爱的丈夫买金表链而卖掉了自己引以自豪的长发,而贫穷的丈夫为了给心爱的妻子买帽梳而卖掉自己祖传宝物金表,最宝贵的礼物到最后对对方来说都成为没有用处的东西。这两种礼物的一致是一种巧合,而这种巧合又完全符合男女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即夫妻二人都忠于爱情、深爱对方。这样的情节安排看起来偶然,实际上是完全吻合人物的性格,是必然会出现的结果。小说中那些“巧合”情节一定要把偶然性与必然性融合一起,只有如此才能使情节既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而在这样巧妙的情节中更能生动地塑造人物形象。
二、要围绕人物形象的刻画,恰当设置情节发展阶段。
小说情节的发展一般都要经历一个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但有时为了突出人物形象,可以改换其顺序,也就是说,情节的设置应围绕人物来进行,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的情节安排才是最好的安排。特别是故事的高潮部分一定要设置适当,这是由于高潮部分最能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最能突出人物形象,如巴尔扎克《守财奴》的情节设置巧妙,用丰富多彩的情节集中刻画守财奴的性格。作者在描述了抢夺梳妆匣、诱骗继承权、看守密室等一系列情节之后,着力写出了故事的高潮部分:弥留之际葛朗台随时都担心别人偷他的金子,让女儿把金路易铺在桌上,葛朗台要亲自盯着点儿;当神甫把金镀的、银镀的法器放他面前时,他拼命想把十字架抓在手中据为己有;最精彩的临终遗言是对女儿说的话:“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向我交帐!”这样的情节设置就集中刻画了一个为财而生、为财而死的极端贪婪、狡诈、吝啬的守财奴形象。总之情节安排恰当就会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对塑造人物形象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要特别注重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关键要在情节的发展中以矛盾冲突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小说的矛盾冲突既饱含人与人之间的外部矛盾冲突,又饱含人物自身不同性格的内在矛盾冲突。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的性格特征就是在情节发展中从她与周围人物的关系中被逐步揭示出来的。如小说一开始就写出杜十娘与鸨母如何计赚鸨母、拿银等一连串鸨母的斗争,在这一系列情节发展和矛盾冲突就突出了杜十娘和李甲、鸨母、众姐妹、孙富等人的关系编织成一个社会生活的整体,借此逐步揭示出杜十娘的思想性格和情感。由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思想性格,是人物塑造的重要方法。
四、要根据刻画任务形象的需要,布置情节的详略。
小说情节的发展中,不能一味详写或略写,否则给人单调乏味的感觉,只有详略得当才能突出人物形象。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在情节构思方面匠心独具,详略有致。小说围绕“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别项链→”写出玛蒂尔德由于爱慕虚荣、追求享乐而为此给自己带来不幸的悲惨事故。其中写她接到请柬时,先是赌气地往桌子上一丢,转而怒视丈夫,进而伤心落泪,她那种既盼望出席舞会而又为其贫穷而懊恼的心理被生动地刻画出来,总之凡是能突出人物性格的情节应精雕细刻,反之则要粗略勾勒,跳跃性较大。
五、要注意通过调节情节的紧张与舒缓的节奏,突出人的形象。
在小说创作中,情节的发展过程有时显得急促时,作者并不直接按前面的情节继续写下去,而是插入别的情节,使紧张的气氛暂时间歇、平静。这样设置情节是高潮部分的酝酿,更利于突出人物的性格。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写出林冲遭高俅等人陷害而刺配沧州,高俅又派人迫害林冲,陆谦等人在沧州酒店密谋时被李小二看出破绽,当林冲从李小二口中证实仇敌对自己一路追杀后又惊又怒,买刀“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仇敌,眼看即将有一场厮杀,气氛紧张。但接下来作者没有写血肉迸飞的场面,而是写林冲到草料场交割、冒雪沽酒等,使气氛暂时平息。这样本是“山雨欲来”之势,却显得“密云不雨”般的平静,更能突出林从忍辱负重到走上反抗的英雄形象。
作者简介:魏少武(1973—),男,汉族,1997年3月河南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现为河南省平顶山外国语学校语文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