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旨在阐明原型理论中基本的概念,追溯原型理论的生成根源及发展历程,以求对原型理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关键词]荣格;原型;集体无意识
一、原型理论的生成
英语“Archetype”即“原型”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arche(原初)和type(形式)它的本意是“原始模型”或“某事物的典型”。原型在古希腊起初指模子或人工制品的最初形式,印刷术发明后指排版用的字模(后来的铅字),属实用范畴的词语。“原型”概念的出现及其嬗变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柏拉图最早用此词于哲学,他说,宇宙间的万物都是理念世界中的原型创造出来的。20世纪荣格建立分析心理学将其重新激活并赋予原型更为深刻的内涵。关于原型的古老性质,荣格解释说:
原型一词最早是在犹太人斐洛谈到人身上的“上帝形象”时使用的。他也曾在伊里奈乌的著作中出现,如:“世界的创造者并没有按照自身来直接造物,而是按照自身以外的原型仿造的。”在《炼金术》大全中把上帝称为原型之光,这个词多次在狄奥尼修法官的著作中出现。…原型这个词就是柏拉图哲学中的形式(荣格:40)。
荣格又说“在柏拉图那里原型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它被视为形而上的理念,视为理式和范型,而真实的东西却被认为仅仅是这些理式的摹本。”(荣格:8)
柏拉图的理念论与原型的深层联系在于:原形或理念,都涉及事物的“本原”、“始基”。柏拉图的天赋观念论认为人在出生前已获得关于真立即理念的的知识,但是人在降生后忘记了先前已获得的知识,要靠感觉提供回忆的刺激以唤醒思想。学习就是回忆,回忆起理念世界中已经获得的知识。
荣格认为原型是种类似于本能的行为模式,它是难以描述的,也不是人后天获得的。对于原型的意识,需要借助于原始意象,在特定的情境下瞬间再现。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柏拉图这种认为人的知识是天赋的、先天的观念与后来荣格的理论中关于原始意象是祖先的精神遗留物的论点有一定的相通之处。荣格在弗洛伊德理论基础上重新阐释了“原型”概念并形成了以集体无意识为核心的原型理论。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也就是在现代原型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演变过程中,原型理论受到现代人文科学的直接影响。这一切研究成果都为原型理论的生成和丰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催生着现代原型理论的生成。
柏拉图哲学与原型理论还有一个重要联系就是他的著名的“迷狂说”。柏拉图曾说过:
迷狂是上天的恩赐,德尔斐的女预言家和多多那圣地的女祭司在迷狂的时候为希腊国家和个人获取了那么多福泽,但若她们在清醒的状态,那么她们就会所获甚少或一无所获。…迷狂还有第三种形式,源于诗神。若是没有这种缪斯的迷狂,无论谁去敲诗歌的大门,追求使他能成为一名好诗人的技艺,都是不可能的。与那些迷狂的诗人和诗歌相比,他和她清醒时的作品都黯然无光。(柏拉图:157)
而荣格认为“那些反复出现的原始意象,实际上是原型的自画像。它在富有创造性的人身上显得富有生气,它在艺术家的幻觉中,在思想家的灵感中,在神秘主义者的内心深处昭示着自己。这种超个人的无意识……恰似一种到处蔓延、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精神。”(荣格:306)
柏拉图的“迷狂说”认为灵感是神秘的神灵凭附到诗人或艺术家身上使他们创造出伟大的文学作品。而灵感则是灵魂从前生带来的回忆。这与荣格认为作家的创作是激活无意识的观点是一致的。
需要指出的是,荣格在借用“原型”概念时,对以往的“原型”理论进行过梳理和分析。“在柏拉图哲学中,原型作为形而上学的理念,作为样板和范型,被赋予了很高的形而上的价值……中世纪哲学从圣· 奥古斯丁的时代一直到马勒伯朗士和培根,在这方面一直立足于柏拉图哲学的基础。”尔后“从笛卡尔到马勒伯朗士以来,‘理念’或原型的形而上价值逐渐被破坏了。它变成了‘思想’,变成了认识的内在条件……最后,康德把原型还原为有限的几个知识范畴。……它把本能掩盖在理性的斗篷下并把原型转变为理念。在这样的伪装下,原型基本上已经无法辨认了。”(荣格:73)“我们是如此惯于运用传统的、自名的概念,以致我们已经认识不到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建立在知觉模式上。”(荣格:73)
荣格反对将原型过度的理性化、简单化。他十分重视原型的感性内容,他的目的是要恢复知觉的原始意象,进而从原型角度解释人的非理性。
二、原型概念
20世纪人文科学的重大发现之一是弗洛伊德对于无意识的发现。弗洛伊德在对精神病症状的长期观察中发现,人的精神现象中,意识不但不是精神的全部,而且不是最主要的,在精神的深层,还有大量的或更重要的无意识领域。他认为无意识是来自个人早期经历特别是童年生活中遭到压抑的被遗忘了的心理内容,是人的创伤性经验郁结的病理情结。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与个人的经历有关,它属于个人的,是具体的,是可以描述和分析的。
作为弗洛伊德的学生,荣格的早期思想受到弗洛伊德的直接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对病例的长期观察分析,荣格转变了观点,认为人性中存在某种比童年经验更深邃的东西。他说:“这种个人无意识依赖于更深的一层,它并非来源于个体经验,也不是从后天获得的,而是先天就存在的。它应定名为集体无意识。选择‘集体’一词,是因为这部分无意识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它与个体心理相反,具备了所有地方和所有个人都有的、大体相似的内容和行为方式的。换句话说,由于他在所有人身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它在所有人身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它组成了一种超个体的共同的心理基础,并且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上。”(荣格:40)
荣格又解释说:“集体无意识不是从个人那里发展来的,而是通过继承和遗传而来的,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构成的,原型只有通过后天的途径才有可能为意识所知,它赋予一定的精神内容以明确的形式。”(荣格:40)在荣格看来,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重要内容,它始终是集体的而不是个人的,是种族的记忆而不是个人的经验。这样,从“无意识”到“集体无意识”,再到原型概念的运用,荣格至此已与弗洛伊德学说分道扬镳,开创了现代原型理论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结构。
作为原型批评的扛鼎人物,加拿大学者诺斯罗普· 弗莱在的代表作《批评的剖析》中说:“原型是一种联想群,与符号不同,它们是复杂可变的。在既定的语境之中,它们常常有大量特别的已知联想物,这些联想物都是可交际传播的,因为特定文化中的大多数人都很熟悉它们。……某些原型深深地植根于传统的联想之中,几乎无法将它们与那些联想分开。”(弗莱:151)弗莱认为原型是“典型的即反复出现的意象”、“具有约定性的联想群”(弗莱:291)最基本的文学原型就是神话,神话是一种形式结构的模型,各种文学类型无不是神化的延续和演变。
弗莱的原型概念主要是从文学作品中抽象得出的,他的贡献在于他成功的把原型理论运用到了文学领域,对整个西方的文学经验和批评实践做出了独特的、富有启迪性的分类。
四、结语
荣格以“集体无意识”概念和心理原型理论奠定了他在20世纪人文科学中的杰出地位,其理论概念和观点已被广泛利用,且影响极大。一方面,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概念和“原型”术语被广泛接受,运用于心理学、文学批评、宗教等领域;但另一方面,人们对何谓“集体无意识”和“原型”仍存在许多不明之处和理解上的差异。本文旨在阐明原型理论中基本的概念,追溯原型理论的生成根源及发展历程,以求对原型理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参考文献:
[1]程金武.《原型批判与重释》,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荣格.《集体无意识的原型》,《荣格文集》冯川、苏克译. 改革出版社,1997
[3]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3
[4]卡尔文·S·霍尔&沃农·J·诺德拜.《荣格心理学纲要》张月译,黄河文艺出版社,1987
[5]诺斯罗普·弗莱.《批评的剖析》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6 ]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商务印书馆,1987
[7]理查德·诺尔.《荣格崇拜 一种有超凡魅力的运动的起源》,曾林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陈华,郑州大学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