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美的唐卡不仅仅是藏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一种极美的宗教艺术表达。视觉艺术作为宗教思想的一种情感形象,在宗教的结构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以一种明显清晰的形式来实现宗教的功能。它反映了世界的各种形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与宗教意识的形象性并存。唐卡的这些图式满足了人们的艺术审美需要,起到了更为直观的宣传教义的作用。
[关键词]唐卡;藏传佛教;宗教审美
一、唐卡的渊源
藏族唐卡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历史大体可以追溯到吐蕃时代。公元七世纪初,赞普松赞干布(公元617-650年)统一全藏,翻开了西藏历史新的一页。松赞干布先后与尼泊尔赤尊公主、唐文成公主联姻,加强了与其他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两位公主进藏时,分别从尼泊尔和中原内地带去大量的佛教经典、营造工艺、历法星算、医药书籍以及大批工匠等,为西藏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外部活力。此后,吐蕃王朝相继修建了雍布拉康宫、布达拉宫、帕崩卡宫、强巴明久林宫、庞塘宫等华丽的宫殿。在装饰这些宏伟壮丽的宫室时,王室招集和培养了大量的画师和画匠,这无疑促进了西藏绘画艺术的快速发展。据五世达赖所著《大昭寺目录》一书记载:“法王(松赞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绘画了一幅吉祥天姆护法神像,后来蔡巴万户长时期果竹西活佛在塑吉祥天姆护法神像时,作为核心将其藏在神像腹内。”这幅相传由松赞干布亲自绘制的唐卡虽已不复传世,但从西藏绘画艺术发展的过程来看,唐卡是在松赞干布时期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因为这个时期不但有长期发展积累起来的壁画艺术作为基础,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佛教的传入,佛教艺术也随之发展起来了。这时,仅有的壁画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一种能随意作画、便于悬挂、易于携带和收藏、有利于宗教宣传的新型画种——唐卡,也就应运而生。直到第三十六代吐蕃王赤德祖丹时,唐中宗将金城公主远嫁吐蕃王,吐蕃再次掀起佛教文化热。从此,在佛教昌盛的西藏,唐卡和壁画并驾齐驱,成为西藏绘画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
二、区域差异和风格迥异形成多种画派
明清两代,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西藏地方的统治,采取敕封西藏首领的办法,明封的八王、清封的达赖、班禅及各呼图克图即是这种管理办法的具体实施。这些措施对西藏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利的,所以,西藏的唐卡艺术也随之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个时期的唐卡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唐卡的数量明显增多;二是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画派;三是出现了绘画组织。从现存的唐卡来看,绝大部分都是明清时期的作品。西藏不同画派的出现,是西藏绘画长期发展的结果,也是西藏绘画艺术更趋成熟的表现。这个时期,先后出现了山南的满拉顿珠嘉措为首的满唐画派;艺术家朱古南喀扎西为代表的噶玛噶智画派;后藏艺术家群英嘉措自行创立的新满唐画派;倩泽钦姆为首的倩泽画派;康区德格地区祖拉却吉朗娃为首的德格画派;安多热贡地区嘎赛拉智巴香曲热赛为首的热贡画派等,这些都是藏区绘画史上著名的画派。这些不同风格的画派,促进了唐卡艺术的蓬勃发展,形成了百花齐放、竞相斗艳的局面。大体说来,前藏的唐卡构图严谨,笔力精细,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后藏的唐卡用笔细腻,风格华丽,构图讲究,笔力饱满,例如佛祖释迦牟尼像,画面丰富,着色浓艳,线条精细,几乎不见毫迹。这种浓艳细密的画风属于工笔重彩之类。安多热贡画派是介于前藏画派与汉风画派之间的一种画派。例如第一世夏日仓应身像即属于这一画派的风格,其画面复杂,以精练的构图,精细的笔法,勾画出第一世夏日仓讲法的风姿。在西藏唐卡艺术中,这种精细风格的出现标志着藏族唐卡艺术达到顶峰。
3、唐卡制作过程——与神明的虔诚对话
西藏人把唐卡画师统称为“拉日巴”,意思是画佛或神的人,他们手中都有一份世代相传的范本,须得遵循。这范本往往隐匿于密存的经典中,记载着至少八种成套的造像尺度,无论是姿态庄严的静相神佛,还是神情威猛的怒相神佛,所有的造像都有相应的比例,不得修改。
因为作为宗教绘画,具有感染力是最基本的一个要求,所以唐卡艺术家在制作唐卡的过程中必须将佛教理义,经典或是思想观念注入唐卡的形式因素,并与观者造成相应的心里感应。唐卡绘画师以唐卡绘画为其修行法门,以图象之度量为法本。早期的绘画唐卡的大师们都是喇嘛,以虔诚的信仰将生命力完全贯注于其中,选择黄道吉日作画,要在安静的场所,方位也很重要,沐浴焚香,口诵诗文始可作画。在其修行过程中必须彻底实现无我境界,完完全全融入整体宗教美观中,一位坚持传统的画师说,自己当年学画时,“每天晚上都要背诵佛经和比例。”作画时还边画唐卡边念经。一个真正的唐卡绘画师在绘制一幅唐卡时不可以随意自我创作,须遵循既定之程序。唐卡画家的成就,可以从两方面来判定,一方面是他对宗教精神领悟的程度,一方面是表现绘画的领悟力和震撼力。西藏的许多艺人,为了画唐卡,付出了一生的心血。他们将自己对佛祖的敬仰发挥到了极至。在他们的作品里既有表现佛境彼岸的情景,也有表现人生的苦难。这些都是在抒发内心的情感,并融合乐观主义精神,而向观者呈现出积极美好光明的境地。使观者在观想当中产生“佛我一体”的美好境界。
作者简介:张璐(1987—),女,专业:艺术评论及鉴赏,单位:四川永和文化艺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