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余秋雨在散文中阐释文化内涵的时候抓住了文化人格这个关键点,而更为重要的是他选取了一批失意文人来展示文化人格,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华夏文明的精髓与核心
[关键词]余秋雨;文化散文;失意文人
一、流放文人
余秋雨把他的目光与感情更多的投向了那些政治上失意的落难者与那片荒凉的土地。我觉得这些流放文人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中的悲剧情怀,这种悲剧已经超过了他们可以忍受的限度,试想一下,那是怎样一个场景:前一刻还是锦衣玉食,斯文儒雅,后一刻却因为讲错了哪句话或者是连自己也搞不清案情的“文字狱”成了犯人,与一大群株连者一起被发配。在这过程中,种种不幸都要用心灵去一点点消受,流放意味着政治、文化上的抛弃。余秋雨在文中说的好:“灾难,对常人来说也就是灾难而已,但对知识分子来说就不一样了。当灾难初临时,他们比一般人更紧张,更痛苦,更缺少应付的能耐”。这个时候我们的文人怎么办?关键时刻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我们的文人没有让整个民族失望。当这个关口度过之后,他们没有选择被文化所流放,而是更深刻的去探索人生与文化的内涵。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这些流放文人仍然没有忘记作为知识分子的职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用自己平生所学、眼泪以及汗水把文明、开放洒向了这块荒凉而原始的土地。可以这样说,流放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原本“政治意义上的流放者,却成了文化意义上的占领者”。 余秋雨明晰地知道强权暴力将对手无寸铁的文人施行什么样的肉体攻击,他必须让这些流放文人以一种刚健、百折不挠的作为来与这种攻击对抗。“天下之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从来被公众认为是只会舞文弄墨的懦弱者,英雄不属于文人,文人只有写英雄的份。而余秋雨《流放者土地》却终于以其沧桑悲愤的笔调,将历史上真正的文人精神、文化精神给翻了个案,在这群人身上他看到了中国文人人格当中难得的“英雄精神”和铮铮铁骨。
二、贬官文人
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为“贬官文化”,贬官文化的造就来自一大批贬官文人。同时,中国文学的高峰也在贬官的过程中产生,屈原的被放逐有了《离骚》,柳宗元被贬永州,有了著名的《永州八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白居易的《琵琶行》都是产生于被贬途中,我们现在很多的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孤零零的,悲剧意识就爬上了心头。这些刚好跟余秋雨的散文模式相符,于是他再也不吝啬自己的笔墨,不仅笔下贬官文人数量多,而且对他们的心理分析很到位。在众多文人中,余秋雨重点选取了柳宗元和苏轼。这些被贬文人是痛苦的,满身的伤痛和失望,但不绝望,他们期盼着高高在上君主的一纸诏书,希望朝廷能有人力保自己,但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所谓“九五之尊”,他做出的决定岂容别人来加以干涉和改动。既然所有的希望都落空了,那剩下的就是反省和思考,这个时候才有心情和精力来关注自我,而文学精品也就在这样的自我关注中产生。这是一种很矛盾的心态,从开始的“想做奴隶而不得”,到后来的“做真正的自己”。
三、隐逸文人
中国文人对于隐逸有着某种特殊的情结,失意是导致隐逸的重要原因,中国历史上,除了魏晋南北朝那样一个特殊的朝代,很少有文人会在自己政治上得势时选择隐逸。所以它对于中国文人人格的构建有着正面的作用,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在余秋雨的散文当中,他对隐逸文人有着自己的分类,所持态度截然不同。他所肯定的是这样一种隐逸,因为失意,不得不逃离这样一个政治场合,但是并没有放弃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只不过依着自己的性情和才华去文学艺术的天地寻找一种理想的实现,比如李白。余秋雨偏爱李白,他把李白放在了中国最鼎盛时代的中心地位,从他写作这些文化散文最原始的目的来看,他似乎在李白身上找到了归宿点。李白身上具有中国文人倾羡的浪漫主义情怀,政治上的失意并没有使他变得沉闷,而是带着一腔诗情与残山剩水一起去寻找大自然更广阔的天地,这给文化人格注入不少的积极因素。对于这种隐逸者,余秋雨看重的并不是隐逸本身,而是隐逸背后旺盛的生命力。与之相对照的是那些隐逸文人在逍遥中的安逸,余秋雨持一种批评的态度。余秋雨对于文人有着比较高的要求,他把这样的隐逸看作是对文化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在《西湖梦》中,余秋雨对于这样一个风景如画,不知被古今多少文人称颂的地方却怎么也提不起赞叹之情,因为这秀丽的山水埋葬了过多的才子、隐士。就连那历来被无数文人引以自豪的白堤,苏堤,他认为也只是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而已。白居易,苏东坡,作为那个时代的精神领袖,余秋雨认为他们本该在更大意义上去统领民族精神。
四、结论
在这群失意文人身上,余秋雨不断反思出中国文人的文化人格和生命意识,真正健全的文化人格是个体精神上的坚毅与强大,这种强大是在任何困难都压不跨的,同时也是不屈服的,但这并不是个人主义,必须有着一种为大多数人的幸福而付出和牺牲的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参考文献:
[1]倪华强.余秋雨散文散论[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
[2]王尧.知识分子话语转换与余秋雨散文[J].当代作家评论,2000,(1)
[3]章培恒.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林非.散文的使命[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李小芳(1985—),女,湖南邵阳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作家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