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6期 ID: 153324

[ 徐香华 文选 ]   

浅谈树立节俭意识的时代内涵及措施

◇ 徐香华

  [摘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勤劳、节约的民族,一直推崇“节俭是美德”的精神品质。在新的历史时期,节俭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体现了时代特征。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采取有限措施,树立节俭意识,使这一民族精神品质发扬光大。
  [关键词]节俭意识;时代内涵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上真正体现建设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的原则,广泛推行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勤俭节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1]因此,在新形势下,只有树立节俭意识,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才能为我国的长远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向“节约型社会”迈进。
  一、节俭意识的时代内涵
  节俭是人类长期以来公认的在消费领域的一种伦理要求,在中国传统美德中就有“勤俭持家”之说。节俭就是在有限的收入的条件下,量入为出,并对自己的无限欲望有所节制。节俭意识,属于道德范畴,体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和作风。节俭意识更是现代文明的标志,越是文明进步的社会,越是崇尚节俭,反对浪费。
  第一,节俭是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节俭不仅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精神。在日常生活中,节俭往往是和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等精神状态紧密相连的,而随意挥霍浪费资源,常常是与颓废、消沉等不良心绪分不开的。节俭意识的丧失意味着腐败沉沦的开始。一个奢侈盛行的社会,必然是腐化堕落、不思进取的社会;一个崇尚节俭的社会,必然是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节俭,是对劳动和创造的尊重,是对劳动和创造的成果的珍惜和爱护,只有形成尊重创造,珍惜劳动成果的社会风尚,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
  第二,节俭是一种高尚的价值追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态度。节俭不仅可以节约钱财,节省资源,积累财富,更重要的是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意志,提高人的品格,培养一种奋发进取的价值取向。没有积极的人生目标和生活态度,就容易沉溺于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甚至骄奢淫逸、贪图享受。以炫耀财富为自我满足的心态,反映了思想的浅薄、愚昧和精神的缺失。崇尚节俭的人,必然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健康的生活情趣。所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社会越文明进步,越崇尚节俭的生活方式。正如王树华先生所说:“节俭是个人修养,也是社会文化。如果把‘节俭’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它仅仅是一种要求;如果使节俭意识深入到每个人的头脑里、体现在每个人的行动上,它就成为一种文化。大家都这样做了,就会成为一种风气、一种氛围。重要的是从我做起。”[2]
  二、树立节俭意识的当代价值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久为世界所公认,历来为我国劳动人民所称颂。荀子认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3]这既是中华民族生存智慧的重要总结,又是我们民族历来倡导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精神的写照。现在,我国经济总量增加了,物质条件比过去大大改善了,但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总体上还不算高。因此,在全社会提倡节俭意识和进行艰苦奋斗教育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第一,增强节俭意识,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节约型社会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二是全体社会成员要具有新型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提倡增产节约、合理消费、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等伦理道德,形成节俭、节约、节能的伦理价值取向,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4]
  节约型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而不是单纯地为了生产而生产,为了发展而发展;节俭不是为节约而舍弃必要的消费,更不是为了节俭的目的去违背人们生活本身的价值追求。树立节俭意识不是抑制消费,而是倡导合理消费。当前,高耗低效是我国经济增长中面临的困难问题。我国人均资源不足,而单位GDP能源和材料消耗约为发达国家的两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非常紧迫。所以,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树立节俭意识。
  第二,增强节俭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和谐社会是一个古已有之、纵横贯穿的发展理念。在中国古代,和谐社会就是一种理想的大同社会。孔子所言的“致中和”,道家主张的“合异以为同”,董仲舒宣扬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的“天人合一”等思想充分表明,追求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当代和合学创始人张立文教授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天道”和“人道”近百个范畴的系统梳理,认为和合思想从一开始就深深地滋润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及其生命智慧的源头活水里。
  人与自然保持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对生态环境的过分影响必然导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紧张,带来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污染,生态的退化,并引发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资源忧患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合理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是现代社会合格公民必备的素质。对个人来说,厉行节约是一种良好习惯,更是一种文明行为;对社会来说,厉行节约则是一种文化,体现着社会的文明程度。日常生活中杜绝浪费之举人人可为,可以节约之处俯拾即是。集腋成裘,滴水成河。如果十几亿人口真正做到厉行节约,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所带来的资源潜力是不可估量的,这是我们国家走向强盛的强大支撑。
  三、新时期树立节俭意识的主要途径
  以胡锦涛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节约型社会伦理的新要求为框架,节俭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尤其需要提倡。
  第一,以经济可持续发展观代替经济增长观,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但发展被简单地归结为经济增长。于是,人们摒弃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疯狂开采,从而引起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人类在大自然的一系列的报复中认识到,必须转变经济增长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把人口、资源、环境同经济发展协调起来,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积极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从而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树立适度消费观和可持续消费观。适度消费观是一种既不主张对物质财富一味的吝惜,又不赞成对物质财富毫无节制的消耗滥用,是一种使消费者既不为清贫所迫,又不为物质所累的消费观。这种消费观克服了节俭消费观和奢侈消费观的偏颇,体现了人类的理性精神和道德自律,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一种理性的消费观;可持续消费观是一种新的环保理念,也是一种新的经济概念和文化概念,其着眼点是为一个民族、国家倡导珍惜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而提倡的消费观。
  第三,增强公民的自律意识,使之自觉地肩负起防止生态危机的责任。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迫使人类对自身消费行为进行反思,强化人类对自身和环境的责任意识,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全民族的资源节约意识,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地开展资源节约宣传教育活动,传播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不断提高全民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大力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广泛开展资源节约活动,营造全社会厉行节约的良好氛围。
  
  注释:
  [1]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7月5日。
  [2]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人民日报,2007-04-23(9)。
  [3](战国)荀况著.荀子.牟瑞平译注.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0,424。
  [4]孙景艳.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伦理视角.学校交流,2006(8)。
  
  作者简介:徐香华(1981—),女,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江西南城人,研究生学历,现就职于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浅谈树立节俭意识的时代内涵及措施

  •  / 何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