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文一直是各位中学老师教学努力和探索的方向,通过长期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过程得出,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积累运用是一条步入写作通途的捷径。是提高中学生作文素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探寻古诗词的写作运用规律,归纳古诗词的写作方法,积累古典诗词的语言,学习古诗文的写作技巧可以很好地指导学生的作文。本文浅谈了古典诗词在语言、素材、表现手法上的优势,并对中学作文写作中如何借鉴,提出了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教学艺术;古典诗词
一、古典诗词特有的优势
(一)古典诗词的语言优势
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语言的凝练和隽永,要想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不但要叙事,还要抒情,还要遵循一些列的辙韵、句式法则,可以想象它的每一个字都是极富深意的。这就使得诗词与其他文学形式相比,具有凝练性、抒情性、含蓄性等特征。在词汇方面,一首诗词里的词语数量是有限的,但是一些经典诗词的用词却是十分有特色,字少而意无穷。在字眼方面,每一个字都是经过仔细推敲,“推敲”这个词语本身就是一个“炼”字的典故,经过反复推敲和斟酌的字眼,往往给人以难以言说的妙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江南早春的一片片勃勃生机就跃动在我们的面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个“潜”,一个“润”,又让我们感觉到春雨滋润万物而又默默无闻的美好品格。在音韵方面,中国古代诗歌都是合辙押韵的,既给人一种音乐之美,又可以感受作者情感的律动,使读者读来朗朗上口,在情感上激起读者的共鸣。最后,在哲思方面,中国的古典诗词大都蕴含着深刻的这里,有着深远的意境,而且含蓄、自然,不露痕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事物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刘禹锡正是用这种豁达的胸襟告诉我们要正确对待人生的挫折和成败。无论是在用词、用字、韵味、哲思方面,中国古典诗词在语言上的这些特点,都给我们今天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借鉴。
(二)古典诗词的素材优势
中国的古典诗词历经几千年的发展,积累下来的素材可谓是浩如烟海,我们不但能够直接引用一些经典词句,还可以通过想象丰富诗词中已有的意像,创造性的再现生活情景。送别诗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题材,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也常常会有送别的情景,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把我们对朋友的信任和祝福表达的淋漓尽致,不用再说其他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朋友之间就是这样难舍难分,多喝一杯酒,就多了一份朋友的牵挂。还有广东的著名词作家陈晓奇创作的歌曲《涛声依旧》,就是借助张继的《枫桥夜泊》中月、乌啼、霜、江枫、渔火、钟声等一项,扩展开来,细致的描绘了一副凄婉动人的深情画面。古诗词给我们提供的大量现成的意象,随时触发我们的灵感。也可成为我们写作的内容。古典诗词中所涉及的题材也极其广泛,可以说囊括了生活常遇的各种境遇和情感。可以作为中学生作文现成的素材。
(三)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优势
表现手法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是不因为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古典诗词的一些表现手法,在我们今天的中学生作文写作中仍然是实用的,可以借鉴的。比如托物言志,即将个人的情思寄托在一种事物上,通过对这个客观事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意愿。“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就是爱莲的君子品德,表达了自己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高洁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同时也委婉的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中学生完全可以借鉴这种手法,使得文章立意高远而不失巧妙。又如借景抒情,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既是写景,也是抒情。“无边落木萧萧下”,让人联想到一年将尽,韶华易逝,平添乡愁。“不尽长江滚滚来”,让人联想到不尽的愁绪、飞逝的时光、历朝历代的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明为写景,实为抒发人生的感慨。古诗中还常常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的夸张,“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比喻,“好雨知时节”的拟人.古典诗词中的修辞较其它体裁中所使用的修辞更为精妙,且经典的作品都是经历过历史的打磨,通过岁月河流的淘洗,把握住作品中的修辞,既帮助学生理解了古诗文,同时更让他们积累了精妙的修辞,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效果不同一般。
二、古典诗词指导中学生作文写作的实施策略
(一)化用素材,渲染意境
学习完一首优秀的古典诗词之后,除了熟记之外,更要深思从中学到了什么,哪些可以为我所用。例如在素材上,很多诗词中都有着独特的创作素材,我们可以将其作为我们的描写对象,由此营造出一个如诗如画的情景,借助《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意象而写出的片段:沧沧巨浪依旧在咆哮着,卷起千堆雪浪摔打着,摔碎在礁岩上,散落了一地的珠翠,也随江水逝去,一如当年的鏖战。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这种相思、这种牵挂,把它扩写,多渲染,加修辞,细描写,定然能写出美文来。再就是直接以古代的诗词名家作为素材,有些同学在写“清高”的时候,说:清高就是陶潜愤而辞官,躬耕田野“草盛豆苗稀”的恬然;清高就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使我不得开心颜”拂袖而去的洒脱;清高就是王维远离官场,“深林人不明月来相照”寂寞;清高就是不同流合污的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纵身一跃……素材信手拈来,同时让人感觉博闻强记,文采斐然。
(二)巧用名句,直抒胸臆
一篇文章如果有了一个好的主题,那么这篇文章就有了一半的成功。温家宝总理接受欧洲几大媒体记者的采访时。其中,英国《泰晤士报》记者问到:“你晚上经常读什么书?掩卷以后,什么事情让你难以入睡?”温总理说:“你实际上是在问我,经常读什么书,思考什么问题,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那么,我引用下面的六段诗章,来回答你的问题。我引用的第一例是左宗棠23岁时在新房门口贴的一副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第二例是屈 原《离骚》中的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第三例是郑板桥的《竹》:“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第四例是宋朝张载的座右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第五例是艾青1938年写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第六例是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里的话,后来作为他的座右铭,死后刻在墓碑上:“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 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总理用他的博学和睿智,用最具特色的中国古典诗词,道出了一篇读书与做人的好文章,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一语中的,直抒胸臆。
(四)汲取意蕴,吸纳精神
中国古典诗词不仅留给我们以审美的精神享受,而且其中更凝结了我们中古典诗词诵读积累对中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华民族的精神瑰宝,他们留下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对社会、民族,对亲情、民生的思索拷问,这些思索拷问恰恰是民族精神中极其宝贵的财富。这不断延续延伸不断丰富壮大的精神长城,创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陶渊明的“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是对世俗礼教的一种反叛;曹操的“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老当益壮斗志未衰不断进取的豪迈情怀;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对权贵的蔑视;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具欢颜”,是对天下苍生的无尽的挂怀;这一切都在不断的构建充实着学生健康的精神大厦,不断的完善着学生的人格。反映到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则是积极向上健康意识和情怀。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把诗歌精神意蕴渗透到写作教学中,大大丰富了学生习作的源泉,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境界,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认真总结古诗词的写作运用规律,归纳古诗词的写作方法,积累古典诗词的语言,学习古诗文的写作技巧可以很好地指导学生的作文。人们常用“文如其人”来说明作者和文章写作的关系。加强作者自身的修养,要读书,要诵读,诵读的内容,首当其冲的,是文学作品中的古典诗词。经过时间考验的古典诗词,凝聚着一门语言的精华。掌握了这些精华,把他们变为自己的血肉,就掌握了写作的精髓.我们将沿着这条路继续探索下去,让诵读一作文教学中的这一朵奇葩绽放出更美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唐宋词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1.1
[2]李秀珍.《怎样在语文阅读中品味语言》[J]科技信息.2006.06
[3]徐挺.《文学欣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作者简介:曾祥红(1955—),湖南祁东人,专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就职于湖南省祁东县蒋家桥镇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