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战国时代以荀子对孟子思想的批判发其端,经历两汉、魏晋至隋唐,到宋元,《孟子》学在各代得到了不同的对待。这从各代书目著录及其社会状况可以窥见一斑。随着《孟子》学的发展,各代对《孟子》思想也在不断改造。一部《孟子》学史,从学术思想的角度进行考察,就是一部《孟子》诠释史,其发展与儒学的兴衰同步。
[关键词]《孟子》;《孟子》学;地位
在宋以前《孟子》未被列入经部而只被列入子部,直到南宋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才将其列入经部,为什么?本文就历代《孟子》学书目著录,探讨入经及以前各代对《孟子》学的学术观念,了解《孟子》入经过程。
一、《孟子》及《孟子》学
(一)《孟子》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其著述《孟子》,思想博大精深,并具有强大而现实的社会功用。《孟子》是儒家的基本文献之一,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十分重要的典籍。这部著作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在历史上曾经产生极为深刻、广泛的影响,直至今日依然为人们所珍视。
(二)《孟子》学
从汉以来,潜心于《孟子》研究者众多,硕果累累,并形成了专门学问——《孟子》学。汉以来经学的发展,理学的勃兴,宋代二程合四书,朱熹注四书,《四书集注》成为科试必备,《孟子》入经,孟子地位的提升,使更多的人关注《孟子》学。我国古代不少学者都曾在对孟子其人和《孟子》本文及其注疏的研究方面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与精力。就前者而言,主要是考证孟子的生平事迹与相关史实;就后者而言,则或注疏章句,或考辨名物,或阐发义理,或考订版本,或校勘文字,或辑录佚文,或评析文法。由此便有了源远流长、蔚为大观的《孟子》学。简而言之,所谓《孟子》学,乃是指与儒家经典诠释密切相关的,在对孟子其人和《孟子》本文及其注疏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问。
二、《孟子》入经过程
(一)先秦两汉
《荀子·非十二子》对子思、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批判,可以算是对《孟子》的最早研究。
《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中设置了“论语”类,而《孟子》十一篇则放在了“诸子略”一目下。当时评价《孟子》最高的当数赵岐的《孟子章句》,其《孟子题辞》中称赞其“包罗天地,揆叙万类”,是帝王公侯平治天下、卿大夫事亲事君的法则,说“《孟子》之书则而象之(孔子《论语》)”,《孟子》学说与孔子思想有渊源关系,称赞孟子有“亚圣之才”。它讲求对文本原意的客观性解释,同时,也尝试对“微言大义”的探究,由此奠基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方法论诠释与哲学诠释统一的诠释传统。
《隋书·经籍志》也著录有《孟子》十四卷,著录为齐卿孟轲撰趙岐注,《孟子》七卷,为郑玄注,又有《孟子》七卷,刘熙注,称梁有《孟子九卷》,为綦毋邃撰,亡。(《隋书·经籍三》卷三十四,)郑玄《孟子注》、刘熙《孟子注》各七卷,高诱《吕氏春秋·序》亦自言“正《孟子章句》”之事,三者均有清人辑本多种。
汉代《孟子》学设有《孟子》传记博士。赵岐《孟子题辞》称:“孟子既没之后,大道遂绌。逮至亡秦,焚灭经术,坑戮儒生,孟子党徒尽矣!其书号为诸子,故篇籍得不泯绝。汉兴,……孝文皇帝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后罢传记博士,独立《五经》而已。”作为诸子之一的《孟子》不仅有幸躲过了秦火,而且在汉文帝时曾一度立于学官,设置传记博士。虽是着眼于文本文字的博士,但是也为后世较好地理解《孟子》打下了基础。
(二)隋唐五代
唐代也有人申请立孟子为经,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年),杨绾申请《论语》《孟子》《孝经》兼为一经,《开成石经》刊刻以前的唐代宗宝应二年,礼部侍郎杨绾曾疏请《论语》、《孝经》、《孟子》兼为一经(见《唐会要》卷七十六)。但是,唐代《开成石经》共有十二经,却没有《孟子》,因为那时《孟子》还没有经书的地位。见《新唐书·选举志上》;唐懿宗咸通十(869年),进士皮日休请立《孟子》为学科,取代当时列为学科的《庄子》和《列子》,建议凡能精通《孟子》者视明经同(见《唐会要》卷七十七)。但没实现。见《皮子文薮》及《文献通考》。
一说《孟子》是在五代孟蜀时入经的,蒋伯潜《十三经概论?绪论一》称:“五代时蜀主孟昶石刻十一经,去《孝经》、《尔雅》而入《孟子》,此《孟子》入经部之始。”《依此说,则五代孟蜀所刻石经有十一经,内有《孟子》,而无《孝经》、《尔雅》,《孟子》在五代孟蜀时已正式列入经部。 然而,杜泽逊先生用史证和书证的方式,主要根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所记十种,考证蒋伯潜的说法并不确切。晁公武《石经考异序》云:“按赵清献公《成都记》:‘伪蜀相毋昭裔捐俸取九经琢石于学宫,而或又云毋邱裔依大和旧本令张德钊书。……至宣和间,席文献又刻孟轲书参焉。’《孟子》补刊于北宋徽宗宣和间。蒋伯潜《十三经概论》的说法与史实不符,《孟子》于五代孟蜀时入于经部的说法不能成立。
(三)宋代
宋代尤袤的《遂初堂书目》,《孟子》、《孝经》已经附在“经部·论语类”,这正表现了宋代经学学术的发展情况。
北宋真宗曾命人校刊《老》、《庄》、《列》、《孟》。显然,这时的《孟子》还在子书之列。在稍后的北宋仁宗景佑元年七月至庆历元年十二月王尧臣、欧阳修等奉敕编撰的《崇文总目》中,《孟子》仍被列入“子部·儒家类”。
宋代神宗熙宁以后,《孟子》被官方列入十三经。哲宗元佑年间,以《孟子》《论语》取士,后朱熹作《四书集注》。
《孟子》入经得益于王安石。《文献通考》卷三十一:“神宗熙宁二年,议更贡举法,罢诗赋、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试进士。”这次朝议结果是:“于是卒如安石议,罢明经及诸科进士,罢诗赋,各占治《诗》、《书》、《易》、《周礼》、《礼记》一经,兼以《论语》、《孟子》。每试四场:初大经,次兼经,大义凡十道,次论一首,次策三道。”为此,王安石撰写了《三经新义》:“(熙宁)八年颁王安石《诗》、《书》、《周礼》义于学官,谓之《三经新义》。”至哲宗进一步改科场法:“哲宗元佑二年更科场法,进士分四场:第一场试本经义二道,《语》、《孟》义各一道;第二场赋及律诗各一首;第三场论一道;四场子史时务策二道。经义进士不兼诗赋,人许增治一经。诗赋人兼一经。以《诗》、《礼记》、《周礼》、《左氏春秋》为大经,《书》、《易》、《公羊》、《谷梁》、《仪礼》为中经。愿习二大经者听,不得偏占两中经。”
从《文献通考》的记载看,北宋神宗、哲宗时,《孟子》取得了与《论语》并列的地位,虽然只是“兼经”,还不是大经、中经,但毕竟成为科场考试取士的科目。
南宋高宗绍兴年间,曾刻高宗御书石经。《玉海》卷四十三《绍兴御书石经》载其事,当时御书刊石者有《易》、《诗》、《书》、《春秋左传》、《论语》、《孟子》以及《礼记》的《中庸》、《大学》、《学记》、《儒行》、《经解》五篇。《孟子》在南宋初被列入御书石经之列,已较明确地确立了《孟子》作为儒家经书的地位。
稍后,宋孝宗时期尤袤(1127-1194)编辑自藏图书目录《遂初堂书目》,就把《孟子》列入经部,附于《论语》类。这部书目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定稿于孝宗淳熙年间)大约同时成书。但对《孟子》在书目中的归类采取了不同态度。从南宋高宗、孝宗时的情况看,尤袤的做法适应了当时的大趋势,晁公武、郑樵在这个问题上则显得过于传统。再稍后,宁宗、理宗时的藏书家陈振孙在所著《直斋书录解题》中,把《孟子》与《论语》合为“语孟类”,置于经部“孝经类”之后。对这种做法他有特别说明:“前志《孟子》本列于儒家,然赵岐固尝以为则象《论语》矣。自韩文公称孔子传之孟轲,轲死不得其传,天下学者咸曰孔孟。 孟子之书固非荀、扬以降所可同日语也。今国家设科取士,《语》、《孟》并列为经,而程氏诸儒训解,二书常相表里,故今合为一类。”陈振孙之所以要特别说明一下,是因为在他之前书目一般把《孟子》列于子部儒家。其实尤袤已列《孟子》于经部,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就著录有《遂初堂书目》一卷,说明陈振孙收藏有这部书目,应当了解在《遂初堂书目》经部论语类附有孝经、孟子,著录有《七家孟子讲义》一书。所以陈振孙应当受到尤袤启发。
(四)元代
元李师圣《修复汴学石经记》云:“夫文之有六经也尚矣。或以五数之,盖合《礼》与《乐》而撙其一也。或以九数之,盖兼《周礼》、《论语》、《孝经》而附其三也。独《大学》、《中庸》则混于《礼记》诸篇之中,《孟子》一书则杂于荀卿诸子之列。于是表里经纬不相连属,卒使学者不得其门而入于圣贤之域,亦独何哉。惟汴梁旧有六经、《论语》、《孝经》石本,乃近代辟雍之所树者,陵谷变迁,修而复毁,其残缺漫剥者盖不啻十之五六。……不数月而复还旧观。奈何《孟子》七篇犹阙遗焉。”(《经义考》卷二百九十)李师圣在这篇修复汴梁石经记中,对于《孟子》杂于荀卿诸子之列表示不满,罗列汴旧有石本时又仅及“六经、《论语》、《孝经》”,修复工作不包括《孟子》。这里就有了两种可能,一是原有《孟子》,这时已片石不存。从其它八经修复工作“不数月而复还旧观”来看,当时石经残损还不十分严重,《孟子》全书片石不存的可能性不大。另一种可能则是在也先帖木儿之后有人增刻了《孟子》。周密生活在南宋末年,恐怕没到过汴梁,关于“九经石板”的记载当是据传闻所得,不能肯定十分准确。
元初所修《宋史》,其中《艺文志》仍将《孟子》列入子部儒家。这大概是由于《宋史?艺文志》是根据北宋到南宋几部官修书目汇编而成的,计有北宋的《崇文总目》、《三朝(太祖、太宗、真宗)国史?艺文志》、《两朝(仁宗、英宗)国史?艺文志》,南宋修的《四朝(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国史?艺文志》、《中兴馆阁书目》、《续中兴馆阁书目》、《中兴四朝国史?艺文志》。所以《宋史?艺文志》虽修于元初,却未必反映元初的分类思想,而保留着宋朝书目的旧轨。
元代,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下诏复科举法:“蒙古、色目人第一场经问五条,《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设问,用朱氏章句、集注,复以己意结之。”至此,《孟子》才真正实现了官方话语与民间意识形态的统一,至少在官方政策方面,《孟子》作为四书的一部分得到了经学地位的确立。
参考文献:
[1]阮元《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版
[2]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后志》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版
[3]《元朝典故编年考》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赵庆伟《《孟子》学的演进及其时代特色》,《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9月,第26卷第5期
作者简介:姚丽(1985—),女,汉族,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文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