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是引发创造活动的前导。近年来,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创造性思维、想象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和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中职教学;想象;兴趣
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与社会各行业紧密结合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中职学生面临的是高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原有的岗位群在不断持续消失,新的岗位群在不断涌现;且岗位群中技术领域的技术含量不断地发生变化,于是中职学生必须具备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以满足岗位技能的更新发展要求。笔者认为,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学习兴趣
“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对于创新来说,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长要靠教育。教育已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观,树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推行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更新,使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产生了重大变革。教师应采用建构主义的思想来学会和学生“共同学习”,对学生的教学多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改变过去那种一板、一笔、三尺讲台的传统灌堂式的教学模式。把握教学的双向互动效果,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对学生引导启发而不是灌输,激励鼓舞学生独立思考,教学过程中照顾到主体的积极性、表现欲,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学习兴趣。
二、创设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力
课堂教学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阵地,应当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摇篮。而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还可以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有利的条件。教师教学的目的绝不是教会学生具体的科学知识,而是应该着眼于为学生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通过知识的传授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使他们受益终生。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课堂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心理和计算机教学环境的营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而是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既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通过计算机教学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速则不达,而且还可以通过变化无穷的画面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区,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有利的条件。
转贴于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创设创造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造力培养相适应,计算机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其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将计算机巧妙地运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学科之间创造力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求知的欲望
1、激发学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的源泉在于体会到智慧能统帅事实和现实,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要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所以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创造意识的产生奠定基础。
2、培养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成为知识的源泉。”在教学中,老师应引导学生不囿于思维定势,让学生的想象自由驰骋。作为教师,要善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瞎想”,鼓励学生自信地“想”和“说”,并且对好的想法要加以称赞。即使学生的想法只是错误的,教师也要加倍爱护,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想象,“想”过程要比“结果”更珍贵。在讲授“查找文件”这一内容时,有的同学“突发奇想”要把所有的图画及声音来个大集合,他是怎样想的呢?每次只能查找一种文件的方法已经掌握了,但是可不可以查两类或更多类文件呢?他从查找一类文件的方法入手,先采取列举,把各个要查扩展名一一输入对话框中,虽然失败仍然继续,并在每个类别之间加上间隔符号,呵呵,学会了!其中老师给学生的鼓励,启发学生去思考,指导学生去思考、发现,从而解决问题。这里,如果老师直接否定其想法,学生就会失去自信,并且影响到他们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编译的《现代教学论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2000
作者简介:赵亚平,枣庄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