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而语文素质教育就是依据人的发展和未来生活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质为根本目的,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形成学生的健康个性为根本特征的学科教育活动。根据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大力推行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途径。我们应该把语文实践活动当作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又是其继续和补充。作为语文教学整体的一部分,语文活动注重与课堂教学衔接,对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起延伸和补充作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语文学科性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
一、语文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程资源的多元化,给予探索者很大的研究空间,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涉及的范围极广,有许多资源已经被利用得很好。我们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动脑筋,不断开发利用好身边的课程资源。
(一)充分利用好教科书这一资源。教科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依托教科书进行开展。每册教科书一般都会安排两到三个语文实践活动,编者都会在此中给出一些建议性的活动,我们可以根据学校和班级的实际情况有重点的开展活动。如结合苏教版九上语文实践活动“广告多棱镜”,笔者在学生中开展了“我为学校打品牌”广告征集活动,让学生发挥创造力,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又如,结合苏教版八下语文实践活动“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围绕学生心理健康和新时期的师生关系两大校园热点问题举行班级研讨会,并邀请任课老师参与讨论。研讨后将各种意见归纳整理成了《校园热点问题研讨纪要》。
(二)充分利用好现代视听技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资源。当今已是一个信息时代、科技时代,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是实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比如可以开展网上读写与交流活动,指导学生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访问一个教育类网站,在自己需要的栏目中阅读有关文章,并将阅读感受写成文章互相交流。再比如,可以开展一次有意义的视听活动,通过多媒体播放,教会学生听和看的方法,提高他们搜索信息、处理信息、记忆信息和重现信息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好校园活动资源。学校每个学期都有许多丰富多彩的大型集体活动,如果能把语文实践活动和学校活动结合起来,也不失为一种省时有效的方法。如演讲比赛、辩论会、书画比赛、赛诗会、课本剧表演等活动都可以体现语文的实践性。
(四)充分利用好地方资源。如笔者在教授《苏州园林》一文时,充分利用了地方资源,将学生领进苏州名园——拙政园,通过视觉的角度去领会叶圣陶先生在文中对苏州园林特点的经典概括,并要求学生将园中的景致拍成照片、配以文字,开展了“走进拙政园”摄影美文展。通过这一活动,既让学生走出了课堂,开阔了视野,也提高了学生欣赏美、感悟美、表达美的能力。此外,本人在教学中充分挖掘了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学生中开展了“寻找唐诗中的姑苏”活动,一时间在班级中掀起了一股诵读唐诗的热潮,无疑,这样的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精神情操是很有帮助的。
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教材中的一个亮点,对实施新课程标准来说,它的出现无疑是一项重大改革。从课程基础理念来看,实践活动对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对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一)根据学生特点,确定每次实践活动的目标。
虽然语文实践活动亦强调统整性,但是在一次活动中想要提高学生方方面面的素质是不现实的。教师只有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自己知识能力的特点,确立实践活动的目标。
例如,编者在苏教版七上第一单元中安排了语文实践活动“我爱文学”,笔者在教授这一环节时,考虑到学生们刚从小学升人初中,首先需要的是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我将本次实践活动的目标定在“走近文学、走进文学”上。首先引领学生走近文学,带着他们一同学习课文《为你打开一扇窗》,初步认识什么是文学;接着和学生们一起学习课文《繁星》、《冰心诗三首》,通过对文章的直观感受来欣赏文学的魅力;最后放手让学生自行搜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或者自己动手写一篇得意的作品,在课上进行交流。通过朗读、赏析、撰写等多种方式带领他们走进文学。通过这一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们对文学的热爱,为以后的语文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又如,在开展“寻找唐诗中的姑苏”活动时,鉴于学生们对古诗诵读意识的缺失,我将“搜集唐诗、诵读唐诗,从而了解苏州的历史”定为本次活动的目标,通过搜集和诵读数量的多少评出奖项,一时激起了学生对唐诗的无比热情。实践证明,此次活动的实施的确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二)重视教师的调控作用。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活动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学,应当在其中扮演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教师只有在活动中发挥启发、咨询、导向的作用,才不致让活动放任自流,偏离正确的轨道。
1、分组调控
在开展苏教版八下“市场新商品调查”活动中,我要求学生自由分组,结果发现学生往往也以“阶层”分组,强强联合,弱弱相帮,这样就造成了班级中的一部分学生没能组织起活动,他们的活动成果少得可怜。所以优化分组是活动前的重要准备,要让人人都参与到活动中去,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质,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人的能力。
2、活动中的调控
语文实践活动重在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得到能力的提升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进行合理的调控。在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次活动”(苏教版七下第四单元)中,许多小组采用了制作PPT的形式,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但我发现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把课件制作得更精美上,而忽视了制作内容。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调控,把学生引入正轨,引导他们更好地围绕语文活动展开。
3、调控好活动结果的呈现
每次实践活动课学生都投入了大量的热情,通过各种形式(如评选奖项、公开展示等)进行活动结果的呈现,有助于让学生长期保持对实践活动的“热度”。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经常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实在可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开展活动一定要体现“对学生有利,对教学有利,对学校的整体教育有利”的三个有利精神,坚持长期性、趣味性、开放性、自主性、鼓励性的原则,使语文活动科学有序地开展,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引进一池活水。
参考文献:
[1]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与框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尤佳,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1996年8月参加工作,执教于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任教期间曾获得苏州市教坛新秀称号、苏州市先进德育工作者称号,并获得周氏德育基金奖励。2008年参加苏州市区直属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获得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