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6期 ID: 153314

  

从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内容分析其小说创作源泉

◇ 周 聃

  [摘要]从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写作内容方面着手,本文分析得出其小说创作的三方面源泉:对女性的深刻了解;对社会背景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个人生活的深刻体验。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创作源泉
  
  号称“小飞象”的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曾被孙宗白先生称为“令人尊敬的人”。[1]她的一生创作的小说非常之多,但是究其创作源泉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大的方面:对女性,对社会政治和对自己生活经历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一、莱辛对女性的深刻了解
  英国的多丽丝·莱辛是个敏感而执着的女性,她对于女性生活的了解,赋予她洞察和表现都市不同性别气质的能力。[2]无论是在莱辛早期的短篇小说,还是在后期的长篇小说中,她对女性空间的认识和对女性这个群体在社会都市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极其关注的。莱辛对女性的深刻了解奠定了她作品创作的基石之一。
  《金色笔记》是莱辛在创作中表现女性命运方面最富盛名的代表作。女主人公安娜虽然精神上危机重重,但是仍然不放弃对写作和自己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虽然历经了多次的感情危机,却能够在一次次的感情中获得新的认识,从而最终得到重生。这是作者对女性的深刻认识,她认为女性在依附于不同男人试图从中得到解脱的同时,也在进行对自身的救赎,这种救赎就是最终要做到精神独立而并不能依附于男人生存。这一部小说在看似凌乱的叙述中向我们阐述了西方社会中知识女性的生存困境与追求。
  在写到知识女性对男人的依附又深知不能依附的矛盾感的时候,最经典的地方是写到安娜与索尔之间的情感。首先,写索尔的时候文章共有几处都写到了这样的场景“屋里又闷又暗,只三个地方有炉火亮着。”[3]这种幽暗闷湿中的灯光,恰恰就是安娜对索尔艰难矛盾的感情,想去光明的爱却没有方向和归属感,不想爱却又有炉火般的亮光在照亮着他们的感情,这也正是知识女性作为独立女性又不能拥有独立的社会地位的给我们的环境暗示。其次,在对索尔的去留的态度上,作者一再强调“要是我的孩子是儿子,你可以留下来。你们可以互相认同。至少可以待一段时间,直到你找到别的去处。但既然我的是女儿,你就得离开,因为你会把我们看做两个女人,两个敌对者。”[4]安娜一方面和索尔亲密无间,水乳相容,一方面又被严格的男女界限所约束,她认为自己的女儿和自己都属于一类人女性,却并没有把女儿作为子女来看待,他明知道索尔喜欢的是作为女性的自己,而不是作为母亲和职业作家的自己,但是她还是选择和索尔相爱;但是面临女儿即将到来的时候,她却又俨然认识到自己是母亲的角色,这是知识女性在处理家庭和事业两方面的矛盾,也是作者对于知识女性的生存困境的认识。再次,女性特别是知识女性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他们往往会被分裂成向我们上述所讲的:母亲,作家和女人三种角色,他们往往处于一种精神分裂的状态在生存。在金色笔记的后半部分,作家常用女主角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来表达第三人称的感受世界,非常清晰地让女主角来自己剖析自己,这种写法甚至延伸到对索尔的描写。“在那个梦中,我站在一旁看着安娜入睡,观察着别人弯下腰想进入她的身体。”[5]这是一种对于“性”的爱情的了解,也是一种对于女性甚至两性的最直露的剖析。“我不知道,当我们开口的时候,会是女两个人在交谈。我最大的需要是什么?和一个男人在一起相爱。”[6]莱辛在《金色笔记》后面的很多部分都用这种精神状态游离,又掺入天马行空想象的笔触来叙述她对女性和爱情的深刻了解。
  《金色笔记》中的安娜是多丽丝莱辛塑造的自由女性的主要代表人物。安娜受女权主义影响在扮演职业作家、情妇和单身母亲等多种社会角色的同时,又追求社会上男人的成功。虽然她历经感情的挫折,仍然是从重重困难中走了出来,最后找到了属于知识女性应有的归属。安娜从多重的社会角色冲突中探索到了女性的角色定位;摩莉从子女教育失败中探索到了女性的性别角色定位;玛丽安从性别歧视中探索到了女性的性别角色定位。[7]莱辛的小说《女人》,《二奶》,《天台上的女人》等都是女性题材的小说作品,其创作灵感都来源于莱辛对女性的深刻了解。
  二、莱辛对社会政治背景的深刻认识
  20世纪50年代是个社会动荡的社会,各殖民地人民以及所有被压迫的阶层争取独立自由的运动风起云涌。女权主义伴随着美国的民权运动又一起掀起高潮,莱辛在这个时候出版了《金色笔记》恰恰就是对这个时代特征自我的深刻解读。政治的风起云涌无疑成了这本小说成为史诗,将英国文学带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这部鸿篇巨著中,体现出莱辛小说中对整个整个社会背景这个大环境的深刻认识。《黑色笔记》中就涉及了一些殖民主义和种族问题,其中对当时的战争局势和政治方面的关注还是比较紧密的。
  《黑色笔记》中多次提到共产主义的字眼,“汤姆真正的不幸在于他一生中有一半的时间生活在共产主义或所谓的共产主义之者之间”,“……竭力说服人们承认发生在俄国的怪事”[8],“一些信的内容很广泛——谈到了那个人们通常所说的混乱时期,一些人脱了党,或者说所有的人都脱了党——这里指那些关键时间挺不住的人”[9]。这些都是对当时政党的一些叙述,关于战争也有很多地方的涉及,“匈牙利事件之后,又收到三封信”[10],在第70页还提到了安娜所作的一本以战争下的非洲为背景畅销的书《战争边缘》,这些都是莱辛对当时政治的关注在其小说中的凸显。
  《红色笔记》是完全与政治相关的部,其中多次涉及到斯大林以及一些世界各国的政治形式和主张。“我们不再去理会那本小册子,而开始讨论一些一般性的问题,包括共产党在世界各地的政治主张等等。我们谈到了俄国,中国,法国,和我们自己的国家。”[11]“可笑的是,我总相信民主和正义有一天一定会实现。而没有了斯大林,一个梦想也就破灭了——至少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来说如此。”“我告诉他:我常常觉得苏联共产党在处置大不列颠的问题上犯了许多错误。我觉得这都是由资本主义势力处于对这个蒸蒸日上的共产主义的国家的仇恨而采取孤立的政策所造成的。”[12]这些关于共产主义和当时战争形势的描写贯穿了《红色笔记》的始终,在这部笔记中对斯大林的提及就更能体现作者莱辛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关注以及个人对政治局势的判断。“斯大林同志倾听着,抽着烟斗,一边还点着头。”“斯大林啜了一小口,一边听一边点头。”通过安娜和斯大林的对话,实际表现了莱辛本人对于政治局势的理解和参与,她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将自己的情感,对整个社会当时局势的判断通过自己的小说表现给世界人民。
  莱辛的小说总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突破了旧有的创作手法,把自身推向小说创作前列。她不变的基调是对人类历史与现实处境的深切关注。在《金色笔记》中对政治的涉及是学界毋庸置疑的史实,对政治时局的映射不仅仅在这部小说中有所涉及,也同样是莱辛其他小说的创作源泉。如他的小说《危城纪实》等就是关于战争方面感触而衍生出来的小说。社会政治背景方面是莱辛小说创作的基石之二。莱辛的《青草在唱歌》,揭示的就是当时非洲英属殖民地复杂交错而尖锐对立的种族关系,莱辛也是凭着这部小说登上了英国文坛,从此开始了她的文学创作生涯。随后又出版了和当时政治背景联系很紧密的《暴力的孩子们》五部曲,刻画了经过战后的英国人民的生活,指出现代人遭受人格分裂的痛苦,他们迫切需要找回完整的自我。这种对社会背景的深刻认识和对完整自我的不断追求,是莱辛小说创作最重要源泉之一。
  三、莱辛对个人生活的深刻体验
  现今对《金色笔记》是不是女性主义文本的研究学者越来越多,一方面莱辛本人不承认自己的作品是女性主义运动的启蒙,但是另一面这部巨著也确实可以堪称是一部关于女性在当时社会下畸形的心里状态的一部文学史诗。莱辛的小说中包含着的那种对人的弱点的透彻理解是其身上显现的一份罕见的文学创作才情。莱辛的小说对于女性是有着深刻了解的,这也是其对自身生活经历的深刻觉醒,特别是对感情生活方面的体悟。
  《黄色笔记》是莱辛根据自己的经历写故事,整个这部分都是莱辛对自己生活生命的体悟。莱辛是个作家,是个会用实际方式讽喻现实的作家,艾拉也是这样的一个作家。“艾拉不会什么耍什么政治手腕,但帕特里西娅对她也很重视,富有讽刺意味的是,其原因就在于她并不掩饰自己对这份杂志的蔑视。”[13]艾拉在性格上和莱辛如出一辙,艾拉不幸的婚姻也照应了莱辛的生活经历。“……这是一桩不幸的婚姻,当然,它与大多数婚姻也没有多大差别。如果仍然凑合着过下去,艾拉会觉得背叛了自己。从外界看来,情况好像是艾拉的丈夫乔治由于爱上了别人才抛弃了她。她讨厌人们由此对她表示的同情,但由于出于复杂的自尊心,她又不作任何努力去纠正人们的偏见。再说,别人怎么看待这件事,那又有什么关系呢?”[14]艾拉的婚姻和对婚姻生活的见解也正是莱辛对婚姻的态度,这个《黄色笔记》都是莱辛根据自己的生活来写故事,在莱辛的很多小说的创作源泉也是来源于此,例如:《爱的习惯》等。
  《蓝色笔记》记录的是女主人公安娜因为政治、爱情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而导致精神上的混乱。安娜加入党组织这恰恰好莱辛自己的人生经历,在父亲和自己都经历过这样的经历之后,安娜这一形象才能在这样的真实故事中鲜活起来。在政治方面,《蓝色笔记》这部分中一直有关于党的话题,如其中谈到了杰克和安娜的一段对话,杰克对安娜说“这样吧,安娜,如果你打算退党,请提前一个月通知我,因为你很有用处,我需要时间找人代替你。”[15]这里面关于入党退党方面的描写,恰恰和莱辛本人的早年经历有关,莱辛的父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从军并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腿,她自己也有从事工作政党相关工作的经历,从而使得这本笔记在描述关于战争的篇章的时候特别的自然和深入。莱辛是把《蓝色笔记》当作是个人日记来写的,其中安娜与迈克尔长达五年的情人关系在莱辛的生活中也是有所对应的。相类似的写感情方面的,还有莱辛的《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又来了,爱情》等等。
  四、结语
  “她一直与困扰自己的文学障碍作斗争,努力去理解生活的真谛,而且随小说表面分裂的结构逐渐趋向完整,她最终将破碎的生活经历统一起来,获得了完整的的人格和对生活的认识。”[16]《金色笔记》中莱辛把安娜破碎的人生经历统一了起来,坚持不懈的摸索,最终通过艰苦奋斗找到了自己的美好人生。这部巨著中涉及的莱辛对女性的了解,对社会背景的关注和对自己生活的体悟也是其其他小说创作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孙宗白.真诚的女作家多丽丝·莱辛[J].外国文学研究,1981,(3)
  [2]李玉萍 关于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的论战[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2)
  [3][4][6][8][9][10][11][12][13][14][15]多丽丝·莱辛著,陈才宇 刘新民译 金色笔记[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8,656,650,659,68,69,70,72,320,323,189
  [5]张彦琼.浅谈多丽丝·莱辛笔下的自由女性[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1)
  [7] 施旻.《金色笔记》是女性文本吗?——关于多丽丝·莱辛及其《金色笔记》的论争[J].东岳论丛,2000,(5)
  [17] 李玉萍.从《金色笔记》的女主人公看多丽丝·莱辛的创作[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4)
  
  作者简介:周聃(1986—),女,湖北民族学院2008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心理学。

从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内容分析其小说创作源泉

  •  / 何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