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正的语文课堂,将语文的人文性同语文的工具性结合起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人文素质,让学生在课堂内外自觉、自由、自为,从而为学生的人生奠基。因此,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这是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课堂追求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文人生;自觉自由;自为
语文课堂在广阔天地间,真正的语文课堂在课堂内外。如何在语文课堂内外,将语文的人文性与语文的工具性完美的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让学生在课堂内外自觉、自由、自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精神品格,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是摆在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自不待言,且存而不论,单说语文的人文性吧。
在十几年教学语文的生涯里,听到和看到人们对语文教育有着太多的非议,其中,有对传统语文教育的批评,有对改革之后的语文教育的批评,也有对时下新课标的种种进行尖锐的批评。诸如“满堂灌”,“填鸭子”,老师问,学生答,课堂上热热闹闹,课下一片空白,“语文课改剑走偏锋”,等等,等等。
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通过阅读没,了解和体验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从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增强投身社会深入社会的能力,信心和极大的热情。因此,指导学生积累和阅读是语文课堂根本任务。课堂教学一味地强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鼓励教师精心备课,优化教学设计,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松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没有了学生主体作用的支撑,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无所依附的,教学也必然沦为一相情愿地生硬灌输。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仅限于课堂上是远远不够的。精心设计问题,多方启发,使师生相融共进佳境,之后,共同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思想感情,同作者和主人公一道喜怒哀乐。在课堂上不求象古人“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也不先问读书之多寡,本来知识未必是智慧,须有“先理会那大抵,理会得大抵,将来那里面也自然通透”的大度,又应自成“品茗呷酒漫读书”的习惯,心与书通,忘却经营生计,到会心处而抚掌,享受读书之乐事,在不知不觉中,书中意味就如盐化水中,在课堂外,它在心头提携点拨,让人自省,催人自觉,于是,书中文字化为心头素养。这是真正的语文课堂,成就丰盛的语文人生。
大多时候,我们常常看到在语文课堂上,启而不发,浪费时间,堆积太多的失望,师生最终以无奈而放弃原定内容。在教师自己预设的问题与认识结构或思路中,请君入瓮,如此,当然不能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主体作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呀!单靠课堂短短的几十分钟是学不好语文的。
如此说来,以学生为主体的原本意义上的阅读兴趣、阅读心理、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的培养与优化,让学生全身心投入的自主阅读的感悟、探究、发现,课堂能充分地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乃至全面的语文素质及人文素质,应在语文课堂的“内”与“外”。多年前语文教改的先行者早已提出的“大语文教育观”,认为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师不应固守着“一本教材,二枝粉笔,三寸讲台”的教学观。
摸索前进总难免有不尽如人意处,遗憾会很多。语文课堂教育毛病多多,批评者不止语文教育圈内行家,就连对语文“可以说一点”的圈外人都能说出一二,仿佛语文教育从步履蹒跚的丈人,转而变成一个人人都可以叫骂的长不大的黄毛小子,脚下的路总也走不正,总有人要说。作为一名十几年从事语文教育工作者,每有所闻,心里总有一番滋味。有毛病,有人批评斧正自己是好事,对语文教育的矫枉过正,从而迈出向前,总是一件好事吧?问题是,语文教育走到今天,真的全身都是毛病吗?真的就像人们所说的“一无是处”了吗?百家之言,莫衷一是,总有乱人视听让人无法适从吧?
语文教育该何去何从?太多的问题宏伟的目标终不能在短期内就能解决的。幸而总部舍探索者大有人在,新形势下诞生的新课标就是探索的结晶。
它把教学目标规定为三个方面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无不印证了一直以来“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大哲。语文课堂在广阔天地,语文在我们的生活里。重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强调了人文精神的培养注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迁移,重视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使学生的智商发展了,情商却显得苍白无力。“语文学习学生自己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放飞心灵,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必须的条件。
有一位教师这样安排《孔雀东南飞》的结尾——“双双殉情”的问题,“双双殉情”安排得好,好在哪里?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设想一下“除了‘双双殉情’还有那些方式可以用来结尾”,那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学生可以设想出很多结尾来,如“双双私奔”、“兰芝改嫁,气死焦母”、“让焦母去死,焦、刘重圆”等,然后让学生对上述方式一一进行讨论,进行比较,学生自然而深刻地领悟“双双殉情”这一结尾不仅提升了人物形象,而且深化了作品主题的妙处了。在这一领悟过程中,学生做到了自觉、自由、自卫,而人的一生不正应有这样的品格吗?
课改是一种趋势,却不主张从形式主义走到另一个极端——“浮华主义”。
在新课改形势下,为提高语文课堂质量,涌现了许许多多形式精彩的语文课堂,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参考的蓝本,也留给我们很多思考。然而,我们要一致反对“热热闹闹走过场,高高兴兴搞形式”。我们经常看到有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合作学习热热闹闹,如不细察,的确令人感动而深受鼓舞,其实不然,学生们“说”“听”牛头不对马嘴,多数我行我素,场面煞是热闹,缺乏明确的主题发言,其结果可想而知。更不用说有的教师仓促上阵,仓促收尾,教师匆匆地问,学生匆匆地讨论。在整个语文课堂中,教师成了完全的场上“自由人”,这样一来,似乎突出了学生的“主题”地位,迎合了新课堂的精神,其实是空洞的另一种“放羊式”语文课堂。有的甚至讨论过滥,教师热衷“大讨论”,讨论的问题带有“预谋性”。凡此种种,这样的语文课堂不要为好!
人生就在语文课堂里,“语文课堂,语文人生”!
语文课堂体现人之生来平等、自由、自为与求实、追求、自我塑造,实现真的语文人生。“文学是人学。”人士精神和情感的主体,文学作品可以唤醒人的心灵,培养人的健康的品格,改变社会,改变人生。真的语文教堂,实现语文人生更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亲近自然,品赏自然,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评价要语文的性质和教学的目标一致,要与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的获得取得相结合。我非常欣赏这样的语文课堂的评价机制:评价的过程就是学生产生成长感觉的过程,教学评价应该是多元的 、开放的,而不是终结性的检验手段。评价的方式很多,有自我评估、同学互评、师生互评,有小组讨论、课堂辩论,有教师命题、学生命题、师生共同命题进行检验等。但是,不管用什么方式,评价时,教师不能放任自流,游离于学生之外,不能轻易下结论,以致于干扰学生的思维。在课堂内外,学生阅读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允许质疑,互相促进思维的发展,真正体现“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
有位教师讲完《逍遥游》后,一位学生突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至人”究竟是人还是神?这个问题是正确理解逍遥论的关键。授课老师很从容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仔细研读课文,互相讨论。教师在一边提示、点拨,与学生共同讨论评价“至人”。从《逍遥游》、《齐物论》中庄子借吾与连叔的对话,看到了“至人”的神异特征和本领,从《秋水》中看到庄子用明确的语言对“至人”的神仙特征作出了理性的解释,从课文中看到了“无名”、“无功”、“无己”是至人的本质特征,等等。最终得出了“至人”绝不是神仙,脱去那神秘的外衣,实质是通晓万物本性、顺应自然变化的达道之人的结论。这就是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人生素养的好例。
在语文课堂中,还给学生自由的个性,给学生真正的语言实践。课堂殚精竭虑、苦心经营发挥主体作用也是不够的且低效的。如果在课堂内,让学生意识到,语文教育在教室里,更在教室外,让他们终生受益。我想这才是最重要的。教学中,教师不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不用教参的答案固定教学的方向,限制学生的自由;不一味强调阅读技法,而忽视个体的情感体验;不以群体阅读代替个体阅读;不以作者的感受来人为提升学生的领悟等。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语文人生。
语文课堂为学生素质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还以阅读为例,文学作品的阅读,还包含读历史、读政治、读自然科学、读边缘科学,甚至读社会、读人生。这时。读书就仿佛旅游,人何必处处拍照留影,处处题“到此一游”?阅读一路山水,积淀人生素养。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接受,思索和再创造,摒弃利益和偏见而不盲从把作品的内容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加以观察和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从而投身课堂外,投身轰轰烈烈的社会实践中去。这就是语文课堂应该努力做到的。
我常常遇到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优秀,性格孤僻,心胸狭隘,缺乏爱心,,漠然世事;学习能力地下,精神涣散,信心不足,自卑感重。针对这样的学生,我曾试用不同的方法引导他们,收到一定的效果。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作为语文老师,利用语文课堂的优势,用富有语文精神的灵魂去影响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除了教学生学会学习外,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做人。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会学习,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树立自信心,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克服自卑心理,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良好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教好书,育好人。阅读是人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同中外古今大师对话,或聆听他们的教导,或与他们切磋辩驳。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阅读活动,任何有成就的人无不是从阅读中并继续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培养性情,汲取营养和前进的力量。
课堂语文应该并且必须为学生的人生奠基,培养青少年的语文学习兴趣。
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提高,让学生在课堂内外自觉、自由、自为,培养创新精神,实现语文人生,这是语文教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