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可否认,毕业班作文教学的现状令人忧思,而作为教学的引导者——老师,无疑应当肩负起纠正与探索的责任,充分发挥“领航员”的作用,认真研究教情与学情,找准教学的切入点与着重点,有序、有效的展开复习与训练,以使学生轻松应对高考。
[关键词]作文教学;中文教育教学艺术
笔者作为一名农村中学语文老师,多年的毕业班教学经历,使我深切地感知到作文教学面临的困惑和存在的误区,并努力思索与探寻解决的方案。我认为,学习兴趣的缺失与教学思路的混乱是毕业班作文教学中最需要“正本清源”与“拨乱反正”的,由此,将作文教学的切入点放在“以‘情’导写、有‘序’促写”上,就显为得尤为必要。
一、以“情”导写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写作过程也必须有兴趣参与不可,因为作文兴趣对作文能力的形成有极显著的影响,如果没有兴趣的催化,写作目标的达成将受到影响。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高三学生的写作兴趣正逐渐缺失,要想重新培养,谈何容易!而要将兴趣的培养落实到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命题—批改—评讲),让兴趣的火花燃烧在整个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则更是难上加难!笔者以为,毕业班作文教学,教师应“以柔克刚”,重在纠偏、唤醒与激发。
首先,要列举典型事例,纠正认识偏颇。十多年的学习生涯,学生对语文的偏见可谓根深蒂固,对作文更是又畏惧又厌烦,这一点极难彻底改变。而思想认识上的误会不消除,无疑为作文教学埋下了“祸根”,作文教学将举步维艰。在教学中,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名人重视语文的言论和事迹,会给学生的思想认识以强有力地冲击。如中国古代有名的科学家、政治家又多半是文学家(张衡、曹操、魏征、王安石等),且有佳作流传后世;现当代的毛泽东、周恩来、苏步青等也十分重视语文的学习;英国的大哲学家培根曾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又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更为有效的是,笔者近几年在做这样的统计,那些语文学科帮助其成功通过高考,且起着关键作用的学生,那些我倾注了心血,高考中有了回报的学生,我都记下他们高考的成绩,整理他们学习语文的事迹,适时地介绍给后来的学生。这种现身说法式的教育更具有说服力,更能纠正学生对语文和写作认识上的偏颇。
其次,要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我们知道,情绪是写作的启动基因。因此,激发这种心理意识是作文教学的基础,而创设情境便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教师在每一次作文训练的命题中,都要贴近学生,而不是高高在上;都要引导学生,而不是难为学生。一支歌曲,一首小诗,一幅图画,一件实物,一个动作……都会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点燃学生倾吐的激情。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教师在命题时的精心创设情境,恰恰拉近了老师、学生与作文的距离,让学生意识到作文是“自我”的活动,而不是“老师”的任务。
第三,要用心批改点评,鼓励学生倾吐。当代认知心理学强调学习的内部动机, 但也十分重视学习的外部动机。作文批改不是纯技术的操作,而要倾注老师的感情和心血;也不是板起面孔的说教,而是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注意并做到这些,就能形成强大的外力,学生写作的内驱力才能真正被激发。简单地说,作文批改有“一忌”“二要”:忌千人一面,简单重复;要倾注感情,鼓励认可;要点评恰当,因“材”点评。翻开学生的习作,如果看到的全是“中心突出、切题紧凑、构思巧妙、表达流畅、论证充分、描写细致”等纯技术的评语,相信就连老师自己都很烦,到后来不知该如何拟写,干脆以“阅”代替。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得好:“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由此可见鼓励和认可的威力有多大!它能够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树立起写作的信心。并且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让学生敢于说真话、抒真情、扬个性、析道理,这样的文章才能产生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引起读者的共鸣。笔者觉得,走进学生的世界,帮助学生化解困惑乃至走出阴影,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是语文老师的天职。写作,为之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评语,恰恰是一种催化剂。它催化的不仅是写作,不仅是语文教学,还有一颗颗封闭的、迷惘的、自卑的心!
第四,要确定主题、重点和基调,变单向评讲为互动参与。每次作文评讲,不能就文论文,要确定主题,突出重点,鼓励为主,以增强写作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要尽量避免将学生的作文分鲜明的等级。好的作文,连同批语印发给学生,让每个学生以自己的眼光去评判,教师搜集整理后再作总结;作文成绩不好的学生,应尽量放大他们的亮点,哪怕是几句话,一个词。对于他们的不足,中肯地指出后,可让学生自行修改。
二、有“序”促写
兴趣的培养,是作文能力提高的前提;材料的积累,是作文能力提高的基础;知识的感悟,是作文能力提高的保证;思路的拓展,是作文能力提高的关键。这几乎是每一位语文老师的共识。但在毕业班作文教学中,我们却将眼睛紧紧盯在“发展等级”上,这便脱离了教情学情,违背了写作的规律,有揠苗助长之嫌!笔者以为,基于对教情学情的了解,坚持训练、评讲、复习相结合,展开定专题、定时量的有序复习,是毕业班作文教学的又一切入点。为此,笔者认真思考,大胆尝试,将毕业班作文教学设立了若干专题。在此,谨将第一专题的复习计划简列如下:
高三作文评讲与专题复习(一)命题意图:
1、鼓励学生“我手抒我心”,写出真情,写出个性,写出思想;
2、增进了解,发现问题;
3、探寻并制定复习方案。
题目命制:自由写作和考场作文。
问题凸显:
1、自由写作给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学生在习作中叙经历,抒真情,扬个性,析道理,有不少亮点闪现。
2、考场作文暴露出很多问题,最突出的有以下两点:
①偏题严重:没能读懂和紧扣材料的内容及其含义,立意偏颇。
②内容单薄:写作素材匮乏,挖掘不力,运用失当。
方法探寻:
1、定主题,多鼓励。
作文评讲要确定主题,突出重点,鼓励为主,以增强写作的针对性,并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查问题,补漏洞。
材料的积累、思考、运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应从平时做起,注意收集整理典型材料。
3、定专题,分步骤。
①评讲专题:放飞真情?张扬个性?思辨哲理(1~2课时)
②复习专题:材料的积累、思考、运用(4课时,每周六;适时补充一些新鲜材料。)
专题说明:
叶圣陶说:“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的是很自然的。”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说过:“作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能不能表达到,关键是学生脑子里有没有可供表达的内容。”因此,作文教学必须从内容入手,积极引导学生不断地积累思考材料,掌握运用方法,并使他们提高认识,养成习惯。
实施步骤:①引导学生寻找素材并进行分类整理;
②指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材料训练思维;
③编写写作提纲强化积累学会运用。
参考文献:
《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叶圣陶论创作》(叶圣陶)
《语文课程标准与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徐龙年)
《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吕叔湘)
作者简介:吴福年,男,安徽省安庆市,本科,任教于安徽省枞阳县钱桥中学,曾荣获安庆市高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陈雪峰,女,本科,任教于枞阳县钱桥中心学校,安徽省优秀教师,安庆市教坛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