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6期 ID: 153328

[ 苏红香 文选 ]   

中国乡土文学的空间意识

◇ 苏红香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国乡土文学的空间意识特征,并比较不同作家所内化的情感态度的不同表现。乡土文学里的这种空间转换,无形中赋予乡土小说以诗化特性。本文还阐述了当今城市化进程背景下的乡土文学的空间意识的存在形式的思考。
  [关键词] 乡土文学;空间意识;空间转换
  
  文学发展的趋势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人类自身发展等,同时也包括空间地域意识的影响。作家所生存的空间状态直接影响着文学发展的特点。因此,我们关注文学发展的动态,要对空间意识保持着高度的敏感。回顾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也应该关注空间对作家及作品的影响。
  自古以来,人类对于土地有着一种割不断、理还乱的眷恋之情,人类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人们称之为母亲,视为自己最初的发源地,栖息地与最终的归属地。中国乡土文学源远流长,《诗经》、《楚辞》中某些篇章都流露出作者依依不舍的故土情结,唐诗宋词中也有很多乡土情结的表现。而回顾20世纪百年中国文学,成就最大的就是乡土文学。乡土文学作为这个时期的主流文学,它的生成、发展、嬗变,既与中国乡村的前现代社会状况有关,又与作家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所带来的记忆与经验有关。综观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发展状况,我们不可忽略“空间”这一概念。
  一、中国文学里的空间意识
  中国传统小说有两大系统,一是历史传记系统,它间接地表达了作者的空间意识,描写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物所具有的不同的行为方式与性格特征,对后代小说的叙事模式影响极大;另一个是地理志系统,它直接地表达了作者的空间意识,对后世小说的自然意识、空间思维方式以及空间描写等方面影响深远。例如,早在先秦时代,《山海经》就既描绘了山川湖泊的地理分布,也按照空间顺序,将许多神话传说连缀成一个宏大的叙事体系。杨义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说:“在这种神话与神话的多方域聚合和历史的代代层积中,中国神话形成了迥异于西方史诗神话的非情节性和多义性的基本特征。”可以说,中国小说历来就有鲜明的空间意识。
  作家都要凭着记忆经验寻找一个空间,来传递他的情感和思想,形成具有独特体验的精神家园,构建人类共同生存和体验的地域,并通过文化的冲击达到与读者的共鸣。而乡土能够实现这种价值追求,每一位作家笔下描写的地域都已超脱了原有的地理概念或自然概念,成为其精神自由超脱的寄托,成为一种文化概念或符号概念。因此,陶渊明描绘的桃花源成为我们热烈追求的精神家园,并内化为一个美好理想的符号。
  二、中国乡土文学的空间意识特征
  山川之美钟于人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就形成某一地域的特有的文化传统、文化心理和文化性格。乡土文学中更是描绘了许多带有地理标志的“故乡”,构成作品的文化空间坐标。如鲁迅的绍兴,沈从文的湘西,老舍的北平,萧红的呼兰河,师陀的果园城,孙犁的白洋淀,等等。但是,虽然同样是传递地域文化,作家所内化的情感态度是不同的。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文学作品,是以一种理性的思维、冷静的目光审视“家园”里发生的一切,而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乡土小说则体现了一种依恋型的情感取向。
  从叙事视角来看,鲁迅总是以旁观者的角度理性地思考“故乡”里的人与物。但并不是说他不热爱他的乡土,相反,鲁迅有着很强的乡土情结,虽然作品中时时流露出对故乡情境的不满,流露出对故乡人事的揶揄。“唯有爱,才有恨”,正是希望它改变原有状况,才有如此迫切的愿望。鲁迅本身的生存空间是广阔的,在现代文坛上,他一直活跃在文化中心。他在北京、上海都曾生活过相当长的时间。鲁迅乐于接受都市生活,同时,作为文化中心的北京和上海也接纳了他。他毫无顾忌地将“未庄”上的一切展露在读者面前,用开放的空间意识形态让读者看到鲁迅作品中的“故乡”的真善美与假恶丑。
  如果说鲁迅的乡土小说是站在高处审视一切的,那么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则是如披着美丽的白纱的少女娉婷于读者面前。沈从文这个“执拗”的“乡下人”,对乡土有着显而易见的怀恋之情,对城市似乎天生有着一种对立感,而城市似乎也不接纳他。沈从文曾经随着中国文化中心的南移来到上海,但住了不久便郁郁北归,他特别排斥上海的都市情调。沈从文这样疏离都市、亲和乡野、鄙薄“城市中人”,厚爱乡村文化的文化倾向的形式,源于他对乡村与都市的理解。他在都市生活中感到的迷惘、苦闷,对生活现状的失望,都唤起了他的记忆经验,使他用笔塑造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纯洁的湘西世界。沈从文是以一种感性的封闭式的空间意识为我们描绘了理想中的乌托邦世界,似乎隐含了一种百年孤独式的主题。
  三、中国乡土文学的空间转换
  本雅明在《普鲁斯特的形象》中指出:“的确有一种二元的幸福意志,一种幸福的辩证法:一是赞歌形式,一是挽歌形式。一是前所未有的极乐的高峰;一是永恒的轮回,无尽的回归太初,回归最初的幸福。在普鲁斯特看来,正是幸福的挽歌观念——我们亦可称之为伊利亚式的——将生活转化为回忆的宝藏。”乡土小说的主导动机是对童年故土的归依。儿时的乡土生活经验以及乡土生活本身转化为回忆的宝藏,成为现实中作者生存下去的动力和支撑。从萧红的《呼兰河传》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一个人的过去的生命境遇如何向“此在”生成。现时态的生存如何在战争年代向往昔的回溯而获得一种真正的支撑,一个柔弱的女性如何借助童年的记忆在与生存的虚无抗争。在这个意义上,童年往事不再是一个只滞留在过去的时空中不与当下发生关联的自足的世界。回忆本身照亮了过去,使个体生命的发源地显得如此眩目,并进而使过去的生命融入“此在”而获得一种连续性。乡土文学通过这种空间转换,构建精神世界的乌托邦,它远离伤痛,远离当下,曾经的痛苦经历回忆转换为温暖的片段,给人以距离的美感,让乡土文学中的地域空间赋于诗性的哲学意味。
  中国乡土文学中,作家把乡村作为“怀念与追忆”以及“融入”的对象。因为精神的贯注和理念的统摄,乡村的所指由形而下的某一地理位置,变成了关照者的精神寓所和灵魂栖息地,它被置换为“家园”。乡土文学里的这种空间转换,无形中赋予乡土小说以诗化特性,在叙事者当下的时空与过去的时空存在着一个时间跨度,诸多韵味都生成于这个跨度之中。两个时空、两种生存遭遇暗含在这个跨度中,在这长长的跨越过程中,是作家们对乡土及传统文化的依次诗意回眸,这种回眸要么是一种冷静的思考,要么是一种温暖的依恋。
  四、 城市化进程中的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以文人式的审视一切或田园牧歌式的顾盼流连的姿态出现在文学领域中,并在20世纪的中国文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乡土中国积淀的这种超稳定的文化结构是我们挥之不去的共同文化记忆,对于“乡土中国”的现当代作家来说,土地有着永恒的魅力与诱惑,因为他们曾经生于斯,长于斯,将青春岁月美好的记忆留在那里。
  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中,我们的“乡土文学”的发展空间在哪里?在地理交通便利和信息交往发达的今天,不同的地域文化的特色能保留多久?当今世界求同与求异同样重要,那种厚重的乡土中国积淀能否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城市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城市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都市文化应该是当今文化的主流,那么,乡土文学的外在空间和内在空间是隐形地存在,还是逐步地消弱呢?
  其实,这是人类的一种生存空间意识对乡土文学的空间特征的冲击。当乡村的生活方式逐步与都市生活方式接轨之后,乡土文学中的那些诗意特征也将逐渐为都市文化的现实指向所取代。目前尚处于交替状态,同时也是尴尬状态,即乡土文学的空间意识的单薄和都市文学在叙事对象选择方面的迷茫。因为缺乏乡土生活的记忆经验,当代作家对于乡土文学的创作更多地是基于一种想像,按照德国学者沃尔夫·伊瑟尔对于想像的理解,想像一方面包含着作家主体对演说对象的选择和重组,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家主体对于言说方式的选择与运用。在选择、重组和运用的过程中,可能导致乡土与其他有关概念的错位,有可能引入“农村”、“家园”、“荒野”等其他概念。其实,这四者在表现内容上是有差异的。乡土依靠血缘和地缘人伦的温情来维系,农村基本依靠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来维系,家园依靠言说者信仰的激情和理念来维系,荒野则表现为所有这一切的流失。这四者当中,“乡土”的空间意识特征最为鲜明。因而,依靠乡村想像进行创作,对乡土文学的外在空间特征和内在空间特征都无法准确地把握。当然,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背景下,如何拓展乡土文学的诗意空间和文化空间,是我们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杨扬.文化空间与文学类型——论作为文学类型的上海文学.[J].钟山,1999, 5.
  [2]吴晓东等.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1.
  [3]袁朝钢.沈从文与汪曾祺乡土小说之比较.[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4]刘登阁.中国小说的文化空间和文化格局[J].人文杂志.2003.3.
  
  作者简介: 苏红香(1976—),女,安徽人,本科学历,华师大在职教育硕士(在读),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实验中学,中教一级。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文学。

中国乡土文学的空间意识

  •  / 何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