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国际公民教育趋势的发展,加拿大对其传统公民教育进行改革,加拿大各省教育政策也积极促进主动公民教育方向的培养,然而现实中主动公民教育培养的课程和教师专业发展都存在难以克服的障碍,加拿大在主动公民发展目标上努力的方向值得探析。
[关键词]主动公民;公民教育;加拿大
2000年加拿大联邦大选期间,1960年后出生的合法选民中,只有22%的人没嫌麻烦去投了票。相反年纪较大的人中,80%的人参加了投票。2004年联邦大选期间,虽然全社会特地大张旗鼓地呼吁年轻选民行使选举权,但青年投票率与2000年大致相当。这一事实直接指向了教育工作者,提出我们的责任是什么?作为教师和课程理论研究人员,我们应该怎样重构公民权利和义务,以应对代表制民主出现的日益严重的危机局面?该从何处着手?
一、加拿大主动公民教育政策改革
(一)加拿大各省教育政策文件解析
加拿大各个省政策文件没有明确的公民概念的出现,公民教育没有作为一门有组织的课程清晰的写进文件中。加拿大各个省文件中公民教育通常是与其它课程名称的结合,如大科学与公民教育、社会科学与公民教育,技术与公民教育。
1、知识方面
公民教育政策强调公民的主动行为能力和参与能力的重要。能力的培养是以知识的理解为基础的,它也是社会学习者参与的必备基础,使学生从一个被动的知识学习者成为积极的知识获得者和利用者。知识是公民教育的核心,通过国家的历史、地理和其它的社会科学已达到更了解这个国家的目的。来曼尼托巴的文件包含了一个清晰的列表包含十个基本的知识要求,这是加拿大学生在高中毕业前需要掌握的。这个文件认为这些要求基本上描述了学生需要了解的加拿大的现状,不只是关于他们自身的知识更要去理解相关的事件,要能够构造关于自身的自我保护的观点,要了解公民参加公共活动的进程。
2、技能方面
公民教育强调能让学生成为参与社会的有效的决策者,阿尔伯达的文件表明以知识学习为主体的学习观念应该进行改革,学习者应该是主动的、自我指导的问题解决者和决策者,而且要掌握一些相关的技能。在阿尔伯达的另一份文件中对这些技巧进行了表示:获取和批判的运用信息能力,良好的交流能力并能主动地去解决差异和冲突。安大略的文件,把这种主动学习观念进一步分解为一种询问模式,即搜集、组织、定位、记录、评价或评估、总结、应用和交流。各个省公民教育的目的也倾向于是对学生参与能力的培养。在安大略的公共文件中提倡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要从小事情开始,要求学生在学校或者家里主动地履行一定的义务;也要求他们主动地参与全球问题或环境问题相关的活动。
3、态度方面
休斯曾调查发现加拿大人在理想的好公民的性格描述存在普遍的一致,即爱国、尊重、愿意妥协、容忍、怜悯、慷慨和忠诚等,这些理想的描述大部分都赋予更关注集体利益的意愿。这种利他主义的品格或价值观在各个国家的文件中不断的出现。这些品格被视为一个多元文化国家的关键,这也被认为是社会的积极力量。
4、多元文化方面
安大略主张,过去学校的知识在强调白人欧洲社会成员的价值观,经验,成就和视角,这是对加拿大其它文化的否认。在学校,社区,加拿大,甚至整个世界,一个好公民是了解重视来自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宗教,社会经济背景,以及能力的人的贡献。
在整个加拿大都在发展和贯彻一种观念,即尊重和欣赏多样性,尊重人权,多元文化教育等价值观。在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就体现了这样的原则:性别平等;积极的多元文化和民族关系;满足少数民族学习者的特殊需求;满足英语是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需求;服务于具有特殊需求的青年人。
5、世界公民的培养方面
在各种文件中,公民观念大范围的被认为是扩大了外延,超过了社区,省,甚至是国家,包括重要的世界元素。大部分的省和地区都开展一些具体的项目或课程,统称为全球教育的项目,旨在培养有责任的世界公民。如新斯科舍的12年级的世界历史和世界地理;西北地区的七个海滨城市的社会学习课程,这些全球教育项目倾向于世界公民的培养。
(二)政府和志愿组织的援助
1、联邦政府
联邦政府多元文化和公民部帮助加拿大的新来者成为加拿大社会的一份子,其中包括努力消除歧视和种族主义、教育公众作为加拿大公民的权力和义务、鼓励志愿者活动和提倡人权。加拿大国家秘书部,联邦政府鼓励学生学习加拿大的两种官方语言。联邦政府为促进这一措施的达成,主要通过政府之间的合作以及两个国家项目即暑期语言助学金项目和官方语言监督项目。加拿大就业和移民部主要提供综合和安置性的服务,包括新移民的接待、咨询和语言培训。联邦安置项目主旨重在促进这些新移民能够全面的参与加拿大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
2、志愿组织
培养好公民的具体项目志愿组织很多,其中主要有妇女联合研究所、加拿大联合大学妇女组织、和国家妇女理事会。一些志愿组织主要是促进成人对加拿大公民的了解并参与公共生活,还有一些志愿组织推进儿童和青年人对加拿大社会及其机构的了解,并推行好公民的价值观。如扶轮社每年都会从各个省中选取有代表性的高中生送去渥太华,去了解加拿大的议会机构及其它们的运作。
三、加拿大公民教育课程
加拿大各个学校的公民教育主要是通过社会学领域内的学科来实施的,历史、地理、科学和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教育)都具有公民教育特征。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各个省都以社会研究科作为加拿大公民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社会研究课程
加拿大公民方面的课程主要通过社会研究课程实现的,这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开始学习历史和地理,然后是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都有涉及。加拿大阿尔伯达省中学社会研究课程,教材包括十章主要内容如下,价值、政治和经济制度;政府;民主理想;政府的权威形式;政治体制和世界发展;经济体制导论;公民和社会。社会研究科意在使学生能够审视和理解从地方到全球的各种共同体、共同体的传统以及各共同体中公民的本质。学生从中应获得关键性的社会科学概念,包括变化、文化、环境、权力和市场机制;了解有关加拿大的知识,尤其是在文化多元化且依赖性增强的世界背景下重新认识公民在民主社会中的作用;通过实地研究和其他研究项目,获得探究和交流的技能。这样可以使学生将这些技能运用于对加拿大认同和民主价值观的理解中,能批判地接受信息、解决问题和作出决定。
(二)历史和地理课程
历史课为学生提供有关加拿大发展概况的知识,以及它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从中学生可以理解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是怎样影响未来的决策的。此外,通过对各种观点的探究和对各种历史事件的评价,学生还应形成一种全面的观点。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为社会尽责尽力的公民。地理学习涉及地球的物理体系和地球上的人,还有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模型、模拟实验、航空照片、卫星成像、地图、计算机等途径学习如何收集、组织、分析、总结信息。地理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整合有关场所的各方面知识,使学生有机会了解身边的世界。
(三)其他隐性课程
加拿大还通过体育、艺术教育、课外活动进行公民教育。加拿大学校对学生也进行很多隐性文化的教育,比如学校门前都悬挂国旗,学生每天早上都要集体唱国歌,学生举行重大活动也要唱国歌。学校每年都要祖师学生参观博物馆、名人故居、历史名迹等。学校每年都有张贴有关非洲孩子喝不上水、上不了学的宣传画。培养了学生的人类博爱精神。加拿大大学在录取新生时,特别注重考察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志愿服务情况,所有加拿大的高中生都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来参与志愿者活动。加拿大各个学校旨在通过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能接触现实世界并进行直接经验学习,把抽象的道德教育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来深刻的影响着学生良好道德品格的养成。
四、 加拿大主动公民培养质疑
(一)加拿大公民教育课程地位
加拿大主动公民的目标在加拿大具体实践中出现很多阻碍,在很多学校课程和教学中,数学、科学和技术科目相对于社会研究课程占据更重要地位。部分省份(安大略为例)的高中教育课程中,社会研究课程是选修课程,很多学生都可以不选这门课程,而11年级和12年级的学生选修数学课程的人数要比选修历史人数要多一倍。公民教育相关科目所占比例无法保证学生对加拿大政治和宪法历史以及政府体制的了解,也无法达到总体目标。
(二)加拿大公民教育课程讲授方式
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主动参与性公民,要更加强调政治的动态性和辩论的作用以及政治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而实际上加拿大教学方式更多的是采取传统的方式进行学习而且比较关注与记忆性知识。凯斯、奥斯本和斯考认为,加拿大学校教授加拿大历史时取法激情和赞赏;教学往往较为分散,也较学术化。大量证据表明,教师对公共问题的讨论怀有抵触情绪。教师经常是勉强的处理课堂上的有争论的问题,特别是当这个问题时当时代的或当地的。
(三)加拿大公民教育课程意识形态
加拿大课程政策文件更强调多元文化意识的培养,对少数民族和移民文化的尊重,而实际上加拿大社会学教材中仍然注重对学生进行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培养和灌输,就是培养学生对西方意识形态的认同,课程内容更多的体系西方尤其是加拿大的政治理念和社会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教材的编写者于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理念来评价其中的内容,这种带有西方意识形态的必然带来学生认识上的偏见,莫尔写到历史大部分是经常从男人的视角进行的讲述,这也部分的解释了女人一直在历史记载中没有地位的原因。
五、结语
当今加拿大的官方政策表示加拿大公民教育倾向于最高限度的解释,即主动公民观,强调公民的参与、有责任的主动公民。然而实际的公民教育与官方所提倡的积极主动公民观念存在很多的差异。公民教育核心课程社会研究教学仍然是传统方式,避免对时事问题的争论。而且各个省更倾向于把公民教育相关的课程列为选修课程,加拿大公民教育中西方主流意向隘的国民文化的倾向难以动摇。根据西尔斯和休斯的观点,加拿大公民教育与公民教育的精英主义观点更为接近。
参考文献:
[1]Sears, A.M.&Hughes, A. S.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current educational reform[J].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996,21(2):123-142.
[2]Russell ,D.Citizenship norms and the expansion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J].Political Studies,2008,56:76-98.
[3](加)乔治·理查森,郭洋生译. 质疑公民教育的准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4](加)沃尔特·怀特,刘经美译.加拿大政府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09YJA880050)“中小学公民教育评价的国际比较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建梁(1970—),男,汉族,山东阳谷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比较教育研究;宋雪敏(1984—),女,汉族,吉林松原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当代各国教育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