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尽管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而且新课程标准开始实施,但很多语文教师仍采用以往模式。随着教材的改革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旧有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的教学要求,新旧教学模式的更替显得更加重要。所以,只有教师推陈出新,不断尝试,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素质方法,才能更好的服务现代教学。
[关键词]互动教学;备课;新课程标准
一、研究背景
与美国的基础教育相比,我国的基础教育有一定的优势,可以说是文化上的优势。一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牢固;另一个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应试能力,在国内外的各项竞赛中,成绩都很好。但是,我国的学生又存一些弱势,那就是创造力贫乏、实践能力不强、探索研究意识不足。同时,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还存在下列几个误区:一、比较重视人文,而相对忽略工具性;二、填鸭式教育现象普遍存在;三、缺乏实效性;四、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务虚现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为了改革目前教育弊端而提出来的一种新的课程。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动手动脑,亲自实践、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评价与自我评价能力、社会调查与资料收集能力,发挥和发展他们的特长,从而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方法探讨
(一)互动教学
互动是目前课程改革经常出现的词语。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定位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也是教师课堂教学新的价值取向。一般心理学认为:教学是师生传意互动的过程。传意互动方式不同,其效果不同。多向传意,效果最佳;中向传意,效果最差;双向传意,效果较好;
1、通过“我们应该学会什么”“我想要学会什么”引导学生参与到确立学习目标的过程。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如讲授《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时,一开始,师生交流,确立学习目标。老师会问:“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画了什么?你们看了以后想说什么?也可以跟同桌交流以下。”这样一来,课堂就非常热闹,大家你一句,我一句,都无拘无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同学交流。老师在学生间走动倾听,得到许多新颖的想法。这样以来,学生们对学习本课有了明确的目标,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产生。
2、参与教学过程,确立重难点。通过讨论重难点和分析不同意见,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向教师进行即时反馈,,实现多向互动。这个过程就是由“我要学”向“我会学”的转化。比如在上例中,在出现一幅图后,让学生在独立观察、想象的基础上,根据图画,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回答。比如“课文介绍了哪些植物,它们如何传播种子?哪位妈妈的办法是你最喜欢的?为什么?”通过让学生讨论,从而解决教学的重难点,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教师要在教授完一课后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回顾,引导学生由“我会学”向“我学会”转化,促使在学生互动参与中,学会学习。如在讲授《植物妈妈有办法》后。教师可以问:“学了这课,你了解了什么?把你所学到的告诉你的好朋友好吗?”这样,学生就会畅所欲言。
但是,应注意互动教学课堂与学生“自由”学习的课堂的区别,应该创造一种充分参与、和谐的氛围,在这一过程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二)注重备课
备课是教师分析、研究、学习、和处理教材的过程,是教学的基础,是否充分备课,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益与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备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记忆方法
对于某些容易混淆、遗忘的语文基本知识,特别是一些近义词,教师应该想出一种方法认真帮助学生记忆。如果方法巧妙有效,就能使学生终生受益,极大的提高教学效果
2、良好的记忆的效果在于激发兴趣
一味枯燥的记忆并不能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在记忆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时,应该根据具体知识点的特征来归纳分析,得出一些巧妙的记忆语言,激发学生兴趣,容易记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的记忆更能帮助学生解题,大有益处。
3、重视语文趣闻、语文史、语文学家的故事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明确说明,当前的语文教学必须通过讲授这些语文文化知识,从而能加深学生对语文文化的理解,增加拓展了学生语文常识,这能帮助有效提高学生学科素养。
(三)培养学生课堂上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何时质疑。一般来说,应在关键处、困惑处、难点处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比如在讲授《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时,学生很可能提出“植物妈妈为什么不用同一种办法”、“植物为什么要传播种子”等问题。那么学生提出问题后,谁来解疑呢?这时教师应一边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去读书,想办法解决。同时要注意鼓励学生互相帮助解疑,注重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关键的。
参考文献:
[1]傅春道.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洪秀满.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几点思考(J),语文教学研究,2002.
[3]罗新兵,罗增儒.小学语文课堂问题变式浅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3).
[4]王芳.文化观念下语文文本的小学语文课堂诠释(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 (4).
[5]赵振威.中学语文教材教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社,2000.
[6]毛永聪.中学语文创新教法(M),学苑出版社,1999,6.
[7]杨爱玲,杨志文.走出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J),中学语文参考,2006.
作者简介:张蕴兰,江苏省新沂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