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空间批评主要涉及文学作品中的景观和空间、空间的社会属性、空间的文化属性和空间的身份属性,文本中的空间是一种多维意义的指涉系统。司各特在其作品《艾梵赫》中通过景观空间、社会空间和个体空间的描写表达对犹太人所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怜悯以及对犹太人在以基督教为主流宗教信仰下生存的忧虑。
[关键词]空间批评;《艾梵赫》;犹太观;景观空间;社会空间;个体空间
一、引言
《艾梵赫》是一部中世纪恢弘的历史画卷,画卷中的人物“总是负载着深刻的历史内涵,他们的活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时代的本质特征。(刘文荣 2007:38)” 《艾梵赫》这部作品通过对犹太商人艾萨克及女儿蕊贝卡不幸遭遇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犹太人所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怜悯以及对犹太人在以基督教为主流宗教信仰下生存的忧虑。
二、空间批评的基本理论
空间批评是20世纪80年代逐步形成的批评理论。空间批评源于文化地理学的发展,吸收了后现代的文化研究、身份认同等众多的文艺理论,介入诸如身份、权利、话语、历史、种族等众多研究论题。空间批评还吸收了后现代主义的许多理论精髓。詹姆逊指出:“后现代主义现象最终的、最一般的特征,那就是,仿佛把一切都彻底空间化了,把思维、存在的经验和文化的产品都空间化了(陈清桥等译 1997:293)。”由此可见,空间批评将空间看做多种文化因素的集合,因此,在批评的过程中,将空间所蕴含的意义、象征、指涉系统所表达的国家权力、民族意识和文化历史都挖掘出来是关键所在。
三、空间批评视角下司各特的犹太观
(一) 犹太人的景观空间
空间批评认为,在从景观空间上挖掘文本的内涵时,不仅注重物质景观,而且还要关注非物质景观。非物质景观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克郎指出:“任何一部小说均可能提供形式不同,甚至相左的感性认识对某一地区和某一国家的地理知识系统的了解。(杨淑华 宋慧敏译 2003:55)”因此,在分析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单是欣赏对物质景观绘声绘色的描写,而且应该透过这些景观的外貌,深入物质景观的内部,去发现深层的思想内涵。
司各特在其作品《艾梵赫》中,为了表现犹太人地位低下以及对犹太人命运的同情,展现了犹太人被施舍、被救、被敲诈、被审判等不同的场景和画面。在小说的第五章,为了表现基督教人眼中的“被厌弃的民族人”,作者花了不少笔墨去描写艾萨克的出场:“……他披着一件朴素的打着许多褶子的赤色大氅……脚上穿的是一双……他头上戴的是一顶高高的四方形黄便帽……是当时规定给犹太人戴的……(刘尊祺,章益译 2004:37)”这和对艾梅方丈的描写截然不同:“……他的手指上……还违背了教规,戴着许多贵重的宝石……(刘尊祺,章益译 2004:29)” 从上述描写中我们不难发现,虽然犹太人艾萨克带上“规定给犹太人戴的帽子”,还是要“哈着腰”,这和艾梅和尚是不能比的, 他不但“违背了教规”,还敢戴着“许多贵重的宝石”。
空间批评把景观看作是一种空间隐喻,强调景观的文化属性,因此作品中众多描写犹太人出场的场景大都是为表现太人卑躬屈膝和颠沛流离。犹太人只能穿自己的服装,甚至连帽子都是特有的,他们点头哈腰、衣衫褴褛、林中遇盗、狱中被敲诈,这是犹太人独有的景观空间。
(二)犹太人的社会空间
社会空间是小说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物总是要走进社会,同社会进行交流,不同人物在社会交流中形成一部作品的社会空间(赵炎秋 2007:426)。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社会空间更主要的是各种信仰和思维的相互碰撞以及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的距离标签文化。基督教和犹太教有着不同的教义和产生的不同文化背景,自然犹太人和基督教徒在沟通的过程当中是有困难的
在小说的第五章,描写了塞得利克在客厅接待客人的情形:“……只冷冷的点了点头……相反当他投着羞涩和恳求的眼光挨着人们的座位走去,把坐在条案下首的每个人都瞥视一眼的时候……”(刘尊祺,章益译 2004:37)。在第三十五章,作者还描写了艾萨克来找总枢机救女儿的场景:“……当他来到离总枢机还有三码远的地方,波猛诺亚用他的禅杖摆动一下,示意给他不准前进……然后,他爬了起来,……表现出东方奴隶式的恭顺……(刘尊祺,章益译 2004:348)”
从上述引文中,不难发现,艾萨克和其他民族的人生活在两个“世界”里。塞得利克虽然好客,但一遇到犹太人,只能“示意给他坐在条案的下端”;总枢机虽然大谈特谈维护教义,一看是犹太人来了,却不屑与之交谈:“波猛诺亚用他的禅杖摆动一下,示意给他不准前进”。 “条案的下端” 、“三码远的地方”这些空间距离栩栩如生地表现了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在以基督教为主流文化的背景下,犹太人只能“鞠躬” 、“爬起来” 、“低着脑袋” 、“表现出奴隶式的恭顺”,可以看得出犹太人和其他民族的“距离”被标签化了,基督教徒是高高在上享有特权的,而犹太族只能奴颜婢膝,附庸他族。
(三)犹太人的个体空间
《艾梵赫》里犹太人的个体空间是指犹太人活动的场所及其个人处事的思维方式。
在第十章,是这样描写艾萨克和他的女儿及仆人暂住的富裕的犹太人别墅的一间房里的活动的:“……艾萨克这时在地板上踱来踱去……五十块采荆一下就从我手里抢去了,而且是让一个暴君的爪子抢去!” (刘尊祺,章益译 2004:348)”从上文可以看出,艾萨克即便是在自己的“家里”,也是忧心忡忡,不是为自己的生意忧虑,而是时时刻刻为自己的财产提心掉胆,艾萨克的担心的原因是自己的财产和安全无法得到保障,自己的财产即便连国王这样一位有身份的人也可以采取手段“去抢”,更不用提其他良民了。
出:“……文化主体须将一种文化视为集体文化自我,将另一种文化为他者。……(陶家俊2006:465)”在基督教徒眼里,犹太人被“他者”化了,这一点可以从人们对艾萨克的称呼得到证实:最客气的要算“犹太人”,人们更多地当众骂他“恶棍”、“不信上帝的狗”、“大肚子蜘蛛”等等。而“套话是形象的一个最小单位,它浓缩了一定时间内一个民族对异国的‘总的看法’??(林丰民 2004:123)”笔者认为,“他者”与“自我”在交往过程中,如果得不到有效调和,必然会发生碰撞,基督教徒由于长期对犹太存有偏见,不愿与犹太人平等往来:“……自然以后者(基督徒)对待犹太人的态度来说,他们本来就不值得犹太人的款待(刘尊祺,章益译 2004:93)”,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艾萨克在和非犹太人交往时要小心谨慎,甚至和国王交往时都是半信半疑的态度。
四、结语
司各特在小说《艾梵赫》中,分别从景观空间、社会空间和个人空间三个层次上描写了犹太人生存的处境,表达了对犹太人所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怜悯以及对犹太人在以基督教为主流宗教信仰下生存的忧虑。景观空间让读者可以窥见犹太人生存的外貌;社会空间让读者想象犹太人生存的现状;个体空间让读者反思造成犹太人生存现状的原因。总的来讲,司各特在创作过程中将人物、自然、思想和空间有机地结合起来,挖掘景观空间、社会空间和个人空间的文化属性,使这三者互为补充,共同为表达主题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文荣.19 世纪英国小说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 38.
[2] 华特?司各特著,刘尊祺,章益译.艾凡赫[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3] 赵炎秋 主编. 文学批评与实践教程[G].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4]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G] .张旭东编 陈清桥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
[5] [英]迈克·克朗. 文化地理学[G] . 杨淑华 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 陶家俊. 身份认同[G] . 赵一凡等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7] 林丰民.一千零一夜中的东方形象与对他者的想象[J]. 外国文学研究,2004(2).
作者简介:孟令维,男,郑州大学2009级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