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日常教学中,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多媒体的确给我们带来了方便,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由于教师在指导思想与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些误区,于是造成了教师不能正确利用已有的多媒体资源,且在使用的过程中过于追求形式,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及学生情感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因材施教。再者,也忽视了培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
[关键词]多媒体;思维;情感;主体地位
一、过于追求形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
多媒体课件的一大优势就是它以能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的长处于一身,极大程度地刺激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让学生觉得可感可闻可视,从而兴趣倍增,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与图像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是如此一来,势必会导致学生对图像和声音的依赖,学生的思维反而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久而久之会培养思想的懒汉。再则大量丰富多彩的图画与抑扬顿挫的声音虽然会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但是也会吸引学生的大部分注意力,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的听讲,没有时间去进行思考,有碍于对于知识的接受,这样的多媒体课件就是不成功的,因为它偏离了教学目标,冲淡了教学主题。
二、忽视对于学生情感的培养。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方面的培养,而且这两个方面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如果老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比如说语言、神态、手势以及一些肌体动作,不但会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还会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但现在的许多课堂上,老师变得更加注重手中的鼠标,大部分时间只顾忙着放映课件,对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缺乏关注,也缺乏教师的热情参与,而学生只忙着观察应接不暇的课件,感官上的负担已经很重,也没有时间去关注作为主导地位的教师,也缺乏参与的热情,成为缺乏活力的被动的学习机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不到体现,似乎双方都被应该作为教学辅助作用的多媒体给控制了,许多教学的应有之义与教育的培养目标都在这个时候不是丧失,就是过分依赖媒体技术时被淡化了,僵化地使用现代化媒体的做法我们将都是对于多媒体使用的一个误读。
三、教师认识上的误区与偏差
有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片面理解,认为只要使用了现代的教学设备,就是进行了现代多媒体教学,因此公开课一定要用多媒体。有的教师为了上一堂公开课,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制作课件上,为表现艺术美感,在课件中使用大量的音乐,有的甚至在学生思考问题时还配以背景音乐。没有把媒体与教学内容充分整合,认真分析哪些内容用什么方式表现为好,利于学生学习。也有的教师忽视了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在设计课件时内容涵盖一节课的全部内容,包括激情导入、设疑、例题讲解、练习题、课外知识等。这样一来,教师只是多媒体的操作者,而且这样大的信息量,势必造成媒体对学生长时间的刺激,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往往把注意力放在了不断变化的屏幕上,忽视也无暇分析理解重要的知识点,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吃力,在这种情况下再长期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丧失新鲜感,若教师教学组织不当,学生感觉单调,视觉疲劳,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有些老师认为,认为只要是以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教育思想就先进了,教学效益理所当然地就会高。既然自己的教学理念就是新的,那么在这种崭新思想与手段配合下的教学效果肯定会很出色,所以在设计课件的时候,没有意识到多媒体只是帮助学生解决教材的工具之一,不注意将媒体与教学内容充分整合,认真分析哪些内容用何种方式表现为好,利于学生学习。也有的教师忽视了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在设计课件时内容涵盖一节课的全部内容,包括激情导入、设疑、例题讲解、练习题、课外知识等。对于这种对于教学理念与目标的误读,我不敢苟同。因为这里存在着一个逻辑推理的错误,此推理上不成立,也就是说多媒体只是对教学有所帮助的手段,并不是目的。再者,在这种思想的指导性,必然会产生对于多媒体的不正确使用,比如有的老师在设计课件的时候,没有把课件作为能够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的一个有效手段,而是把以前自己在黑板上的板书照搬照抄在课件上,这样课教案就没有发挥自己也有的作用,而在实质上,这样的课堂穿新鞋但是走的是老路,就和以前的没有什么突破与进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还有一点,就是多媒体只是一个辅助工具,我们要对它进行合理利用,不能为使用而使用,也就是说,电脑什么都可以做,但是我们不能什么都让电脑做,要发挥它的作用但是有不能对他的功能过于夸大,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关注其他教学手段如教师的语言、粉笔、教鞭,以及有些必须的实验,有的实验可以在课件上演示,但是终究没有亲眼见到、亲手实践到来的真切,更能让人接受。
四、教师不能正确利用已有的多媒体资源
从时间上来说,现在科技水平的提高与网络的发达,让我们可以非常迅速与方便地就可以找到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制作的课件,不可否认的是,这中间的确有许多精品,但是却很难找到一个可以直接拿过来直接使用的,因为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有自己不同的教学风格与思想,再者就是每个教师面对的学生也都是有差异的,所以,终究要求我们对于网上课件根据自己的设计需要进行相应处理再加工,进行相应的删除、改动与增添。还有的老师不能正确对待网络上的现有资源,放着现成的资源不用,而是自己去费周折再去重新制作,费时费力,效果也不一定就理想,这样就不能做到取长补短。
五、多媒体教学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因材施教。
课堂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不确定性,除了一些不可估量的不确定因素,学生也有很强的差异性,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接受会有很大的差异,这样一来,课堂上就要求老师能够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学生与实际情况来教学不同的教学,对于上课之前自己的教学设计来灵活的把握,随时根据不同情况来进行处理,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这样学生才会所收获。而在这一点上,多媒体课件如果利用不慎,就会带来弊端。对于这一点多媒体课件实际上是老师在上课前,根据教学大纲、教材以及本人经验所设计出来的一个教学思路,一经形成,就已固定成型,上课的时候,老师就会根据早先设计好的思路,按部就班地演示课件,而学生也就按照课件上的思路,一步步地学习,实际上如此以来课件成了老师教学思路与教学内容的的具体化,如果通过现象看本质,就会发现这和以前教师的机械呆板的口头强行灌输实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方式变了而已,有以前的口头灌输变为今天的电子灌输,课堂久变成了学生在老师的有意无意的暗示下被动机械的学习过程,不但不能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也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
六、多媒体不利于培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
多媒体教学课,会出现不分课程内容,过分依赖媒体技术,僵化地使用现代化媒体的现象。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除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外,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这种情感的交流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通常有语言手势、肌体动作以及神态等等。而现在的有些多媒体教学缺少了教师的热情参与,教师成为课件的放映员,学生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课件成了一本供学生观看的“课本”。既不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思考,又增加了学生视觉上的负担,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很不利。我认为现代媒体只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辅助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不应丧失的,现代教育技术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之一。另外有些课件过于程式化,设计时未能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审美观,这样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