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文学素养不高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有相当数量的学习者只注重教材的学习而忽视了课外阅读,造成文学名著课外阅读量不够和文学相关知识和文学素养相对匮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文学类课程设置开设时间过晚,另外一方面,课外自主学习的督促和质量保证机制的不完善导致相当数量的学习者没有养成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本文作者针对上述问题阐述了相关现象与对策。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文学素养;课程设置;课外阅读
阅读文学作品对于提高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学习者通过课内与课外大量阅读文学作品,能够积累大量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文学作品阅读对于扩充英语专业学生的词汇量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二年级的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接触文学作品的主要途径是课外阅读而非课堂教学,这是因为从全国范围内来看,绝大部分高校的英语专业都没有在一、二年级而是在三、四年级才开设英美文学课程。因此,对于基础阶段来说,要通过恰当的方式和合适的手段努力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现阶段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文学素养教育的不足
2000年3月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大纲》特别强调要充分应对21 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培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的外语人才。这意味着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大纲》特别强调了人文学科知识的重要性,而大量的人文学科知识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获得。
《大纲》把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英美文学课程作为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一种手段,分为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这两门课程作为必修课程普遍在第5学期(三年级上学期)和第7学期(四年级上学期)开始开设,持续教学时间为都为一学年。
现在的挑战是,在一、二年级基础阶段,英语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专业技能课程,为通过二年级下学期的高校英语专业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最能体现英语专业特色的专业知识课程大部分在三、四年级高级阶段开设。《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于词汇掌握的要求是:通过基础英语课、阅读课和其他途径认知词汇达到专业四级水平需要的5,500-6,500个(含第二级要求的4,000-5,000 个),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其中的,3,000-4,000个及其最基本的搭配;通过课堂教学和其他途径认知词汇达英语专业六级(非大学英语六级)所需要的7,000-9,000 个;且能正确而熟练地使用其中的 4,000-5,000 个及其最常用的搭配。实际上,英语专业学生分别在第4学期和第8学期参加英语专业四级和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因此实际上目前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词汇要求已经达到8000词左右。实际上,相当数量的英语专业四级词汇特别是领会式掌握的词汇并没有在教材中出现。因此,应当加强一、二年级英语专业学生的课外阅读,特别是课外英美文学作品阅读,通过课外阅读文学作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积累文学知识,提高文学素养,为高年级阶段的学习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在一、二年级基础阶段的学习中,因为课程设置的原因,英语专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到的英美文学知识毕竟是有限的,他们需要从一年级入学时就要逐步培养对于文学的兴趣,增加自己的文学素养。因此,加强英语专业学生在基础阶段的文学素养教育,不仅仅是实施自主学习的需要,也体现了英语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特点。在当今所有的的大学生都在学习英语的情况下,忽视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文学素养的培养,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英语专业学生对于本专业认识的困惑,使他们正确理解认识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和大学英语课程的各自特点而迷失学习的方向。
二、 提高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文学素养的对策
(一)构建课外阅读质量保证机制,把课外阅读纳入英语专业英语泛读(阅读)课程教学体系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阅读在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Krashen(1982,1985)认为 决定第二语言习得能力的关键因素是接触大量的有意义、有趣的或者是相关的第二语言输入材料。Hamer(2000)认为,好的阅读材料为学生提供范例,有利于他们提高写作能力,而且阅读提供了学习词汇、语法、遣词造句等的机会,促进了语言习得。Flahive和bailey(1993)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发现消遣性阅读的阅读数量与阅读能力成正比。李观仪(2002)认为,“...有了坚实的阅读基础,在有力的语言环境中,听说是可以迎刃而解的...”董亚芬(2003)提出,阅读是语言输入和积累的主要来源.黄源深(2000)认为,“阅读是在语境中学习外语,所学得的语言是地道的、活生生的、自然的,学起来也快。大量阅读又能培养学习者的语感,而语感对于外语学习者是非常重要的。”从以上可以看出,阅读尤其是大量的课后阅读对于提高学习者的英语水平具有关键的作用。
笔者认为,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和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应当同时从一年级抓起。实际上,在基础阶段的学习中,英语专业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基础英语、英语泛读等专业技能课程渗透学习了一些包括文学知识在内的英美文化知识。但是,笔者以为,仅凭专业技能课程中渗透文学知识的学习在量和强度上是不够的,这可能部分地造成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滞后性。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通过基础英语、英语阅读课程等课堂教学手段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文学作品阅读任务用于课外阅读,并且通过让学生撰写读书报告并把读书报告的质量当作课程考核的指标之一。以笔者所在的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英语专业学生为例,英语泛读课任课教师每个学期都给学生布置两篇英文小说阅读任务,并撰写读书报告。这对于提升英语专业学生在基础阶段的文学素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课外阅读文学作品,相当数量的学生养成了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了英语阅读的兴趣,通过阅读扩大了英语词汇量。但是,笔者以为,在课外阅读的效果和质量保证督促机制上,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一套制度。另外,对于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考核缺乏手段和监控,使得一部分学生没有保证每天都进行课外阅读而是为了应付教师布置的读书报告撰写任务而东拼西凑,从而丧失了课外阅读的意义,这类学生并没有真正实施课外阅读,并没有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积累知识和扩大词汇量。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调查了解到,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每天进行课外阅读。另外,学生们常常对于阅读一本中长篇英文名著信心不足,常常是许多同学阅读了一本小说的一小部分内容后就坚持不下去而中断了阅读。另外,部分学生对于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没有兴趣,还有一些学生不能自主地选择具体而恰当的文学阅读材料。
(二) 充分发挥教师的角色,通过教师的督促和鼓励,逐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对于英语专业学生的课外阅读应当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对于阅读的进度进行督促。教师可以要求每位学生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教师应当监督学生每周的阅读情况,并督促阅读习惯不好的学生坚持下去。在阅读方法上,要教会学生反复地阅读同一本篇幅较短的英文名著或短篇小说,通过增加阅读相同内容材料的次数来培养英语的语感。在实践中,学生们一致反映,当一本篇幅适当的英文名著在阅读第3遍时,阅读速度明显加快,词汇的认知更加容易,词汇量得到积累。
笔者认为,在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对于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来说,应当以篇幅较短的文学作品为主,或者选择一些英美文学作品的简写本用于课外阅读。比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适合大学低年级学生阅读的英汉双语读物《书虫6级》包括了《简·爱》、《雾都孤儿》、《傲慢与偏见》、《苔丝》和《白衣女人》六部文学名著的简写本。另外还可以选择一些故事性和趣味性较强的英文短篇小说进行阅读,比如《老人与海》和《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选集》等。
教师应当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准备一本课外阅读笔记本。课外阅读笔记本用于记录他们课外阅读的情况。比如,笔记本上应当详细地记录课外阅读的时间、地点、阅读的内容与页数等等。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们在课外阅读笔记本中写下他们阅读后的感及评论和所学到的新的词汇、句子等语言知识。教师应当定期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笔记本,并做好记录,作为阅读课程考核的一部分。
英美文学作品课外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点就是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和文学兴趣的培养。许多学生经常在学期开始阶段充满激情地进行课外文学作品阅读,但是一段时间以后,阅读的热情逐渐消退。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对于阅读方法提供指导。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除了阅读文学作品之外,应当增加故事性和趣味性强的一些阅读材料供学生课外阅读。除了要求学生撰写读书报告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读书报告内容浓缩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并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
总之,在英语专业学习的一、二年级基础阶段,通过课外阅读文学作品加强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教育是提升学生英语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面向21世纪的英语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Flahive D,Bailey N.Exp l oring reading/writing relationships in adult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C ] / /Reading in the Comparis on Classr oom: Second Language Pers pec2tives, 1993 .
[2]Harmer J .How t o Teach English[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
[3]Krashen S .Princi p 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Pergamon,1982.
作者简介:张文杰(1979—),男山东青州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及比较教育 。